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州狮子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州狮子林

来自 好摄的老贺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狮子林

外文名称: Lion Forest Garden

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著名景点: 听涛亭、立雪堂、卧云室

被联合国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同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

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1]

历史沿革

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

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狮子吼"是指禅师传授经文),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

明洪武六年(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因园内有五棵松树,故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园"。

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


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公)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贝润生原准备筹备开放,但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如愿。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

1955年,狮子林祠堂建筑大部分为文化部门使用。1963年3月20日,狮子林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5月,"文革"开始。十年"文革"中,狮子林曾一度改名为"朝阳公园"。1967年一度曾停止开放。1973年4月,又恢复原名称。

1975年,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用3万元人民币,买下了苏州市长风厂招待所内原郑氏家属所有的楠木姐妹厅,将其中朝南的厅移建在原荷花厅位置上,改名为花篮厅。

1982年3月,狮子林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5月,在原贝氏族校内的苏州工艺美校搬迁结束;6月狮子林接管,共计面积1360平方米。1997年12月,苏州市园林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狮子林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补名单。1999年10月,狮子林新的"百年紫藤架"正式对游客开放。

2000年8月,因"见山楼"危情显现,同时该建筑的水泥外墙与元代园林及周围建筑不协调,为保持园内风格的统一,拟在维修中对见山楼作部分变动"。2000年9月,江苏省文化厅以苏文物【2000】54号文批复同意进行维修。12月底,见山楼经过改建工程完成。

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狮子林等五处园林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4月,狮子林照墙南墙上新增从北京圆明园遗址拓下的乾隆手书"狮子林"题字。2002年4月,倪云林(倪瓒)"狮子林图"书条石镶嵌在真趣亭北长廊的东侧。2003年11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两次来到狮子林,为狮子林题写了"石品洞天狮子林"七个字。

2004年4月,狮子林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牌。2004年6月,狮子林历史陈列馆正式开馆。[2]

建筑布局

狮子林建筑可分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现园子的入口原是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二进。

住宅区以燕誉堂为代表,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沿主厅甫北轴线上共有四个小庭园燕誉堂甫以白、紫玉兰和牡丹花台为春景庭园。堂北庭园植樱花二株。小方厅为歇山式,厅内东西两侧空窗与窗外腊梅、甫天竹、石峰共同构成"寒梅图"和"竹石图",犹如无言小诗,点活了小小方厅。九狮峰院以九狮峰为主景,东西各设开敞与封闭的两个半亭,互相对比,交错而出,突出石峰。再往北又有一小院,有黄杨花台一座。

主花园内荷花厅、真趣亭傍水而筑,木装修雕刻精美。石舫是混凝土结构,但形态小巧,体量适宜。暗香疏影楼是楼非楼,楼上走廊可达假山。飞瀑亭、问梅阁、立雪堂则与瀑布、寒梅、修竹相互呼应。扇亭、文天样碑亭、御碑亭由一长廊贯串,打破了南墙的平直、高峻感。主花园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北部,前后错落,形式多变,但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和贝氏在重建时对园林的理解不同,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和体量比例上看,旱船过于写实,问梅阁体量过大,见山楼外形中西结合,甚至有混凝土六角亭,建筑风格不够统一。

园林入口有玲珑石笋、石峰、丛植牡丹及白玉兰,与"立雪堂"背面侧窗和谐统一,使框景更趋完整,形成进入庭院前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喻"玉堂富贵"之意。并有蔽外隐内之含义而景深意远。庭院北是主体建筑高敞宏丽的鸳鸯厅。南厅名"燕誉堂",出自《诗经》,意为名高禄重安闲快乐。燕誉堂为全园主厅,高敞宏丽。堂屋门上有"入胜"、"通幽"、"听香"、"读画"、"幽观"、"胜赏"砖刻匾额。北厅称"绿玉青瑶之馆",出自元画家倪云林诗中,"绿水"指水,"青瑶"指假山。中堂屏风南面刻《重修狮子林记》,记述贝氏1917―1926年间重修"狮子林"的经过。北面刻《狮子林图》,寺峰古柏,飞瀑层楼。

厅内陈设精致华贵。厅的前廊西侧可通"立雪堂",后廊西侧门宕通假山洞穴而进入"卧云厅",在后为小方厅,厅名"园涉成趣",其西侧辟门,可登假山。以鸳鸯厅为中心,面向四方的布局,颇为巧妙。厅前有"息庐"、"安隐"砖刻。院内湖石、花台、小树组成一景。小方厅后的院中花台上有巨峰,由九头不同姿态的狮子组成。峰北院墙漏窗的框形各异,并分别套入琴棋书画图案。向西可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古五松园在指粕轩之西,中间隔一竹园。园里旧有五棵大古松,霜干虬枝,亭亭似盖,所以狮子林从前曾名五松园。转弯向南到飞瀑亭。这里为全园最高处,用湖石迭成三迭,下临深渊,上有水源,开动机钮,即成人工瀑布。

主要景点

燕誉堂

燕誉堂堂名出自《诗经·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而无射",意为燕而娱乐、始终不已之意。燕誉堂为全园主厅,原是园主宴客所用。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有名的鸳鸯厅。梁上站三位神仙一位小童,有吉星高照的意思。

花篮厅

花篮厅面水而筑,前有平台。厅南14扇落地长窗,刻有唐诗各一首,厅北6扇长窗均刻有山水人物故事。厅内步柱不落地,柱端雕刻成花篮形状及梅、兰、竹、菊。厅中间设屏门4扇,南刻松寿图,北雕王同愈撰汉代仲长统《乐志论》。

石舫

石舫,又称旱船,人称"不系舟"。位于狮子林水池西北,建于民国初年,系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园主所建。石舫中、后舱均为两层,四周安有86扇镶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桥与池岸相通,犹如跳板。船身、梁柱、屋顶为石构,门窗、挂落、装修为木制。前舱耸起,屋顶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顶为平台,屋舱上下二屋,有楼梯相通。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细部花饰已带有一些西洋风味。

卧云室

卧云室为僧人休居的禅房。它呈凸字形,两层,上、下各6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苏州园林中独此一"室"。楼阁周围空间极狭,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卧云"出自元好问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

问梅阁

问梅阁名字出自禅宗公案,是西部园景的主体建筑。筑于土山之上,阁前遍植梅树,问梅阁周边种有一小片红梅、绿梅,林中铺地也以梅花点缀。重檐巍峨的问梅阁中,悬挂"绮窗春讯"匾额,取自唐代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意。阁内的桌椅都以梅花造型,桌下有精美的梅花雕刻,窗纹、地面都有梅花图案,八扇屏风上的书画也以梅为主题,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园林文化

倪瓒《狮子林图》

出花篮厅或五松园,沿廊可到达真趣亭。廊的左侧尽头墙上嵌有倪瓒《狮子林全景图》石刻。该图是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由如海上人邀请著名山水画家倪瓒所作。

皇家题诗

清高宗乾隆为了督察黄淮河务与浙江海塘工程,同时笼络江南官员及士人,作了六次南巡。据《南巡盛典》与道光年《苏州府志》记载,他从第二次南巡起,每次都要游狮子林。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巡江南,带了倪瓒的《狮子林图》展卷对照观赏狮子林。赐匾"镜智圆照",又题五言诗《游狮子林》,此诗现刻在狮子林御诗碑上。 五年后(1762)三巡江南,为狮林寺题额"画禅寺",留下七律二首,其一题在亲手临摹的《狮子林图》上"命永藏吴中",另一首《游狮子林得句》题在倪图上空白处,赞狮子林"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 乾隆三十年(1765)四次南巡,为狮子林题"真趣"匾,命赏给园主黄氏兄弟每人一匹缎子,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咏》七绝三首与七律《再游狮子林》。 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次南巡,在《狮子林再迭旧作韵》中道"山庄御苑虽图貌,黄氏倪家久系心。"意为二处仿建狮子林仅为"图貌","略看似矣彼新构,只觉输于此古林"。 四年之后最后一次南巡,乾隆再到了徐贲画的十二幅狮子林风景图,在《游狮子林三迭旧作韵》中道"粉本石渠藏手迹,写虽因手运用心"表明在临摹倪图时用心运手,又道"六度南巡之事既藏,亦不再拟命驾矣。"又自问"真山古树有如此,胜日芳草可弗寻?"因"六度南巡止",只能"他日梦寐游"了。 由乾隆题了八首御诗的《狮子林图》现只有模糊照片,据说真迹在台北故宫博物馆。[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