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苏童」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
[[File:苏童.jpg|缩略图|苏童]]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苏童
 
| 图像    =
 
[[<ref>T016f18b860d236c310</ref>|缩略图||center|[https://baike.so.com/doc/5405725-5643517.html 原图链接]  [http://tupian.baike.com/7899/5.html?prd=zutu_thumbs 360百科网]]]
 
 
| 出生日期 =  1963年1月
 
| 毕业院校 =   北京师范大学
 
| 出生地点 =   江苏苏州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文学 编辑
 
| 知名作品 =   《妻妾成群》《1934年的逃亡》《河岸》
 
}}
 
<ref>T016f18b860d236c310</ref>
 
 
'''<big>苏童</big>''',苏童,原名童忠贵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big>苏童</big>''',苏童,原名童忠贵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行 18: 行 6:
  
 
2016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6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代表作品 ==
 
== 代表作品 ==
行 30: 行 16:
 
1975到1980年间,苏童在苏州39中就读,"功课不错,尤其是作文深得老师赏识。 "
 
1975到1980年间,苏童在苏州39中就读,"功课不错,尤其是作文深得老师赏识。 "
  
1980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这个时候苏童开始大量写诗,后来转为狂热地写小说,但是总是被退稿。 1983年《飞天》第四期发表了苏童生平第一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星星》诗刊也发表了苏童的一组诗《松潘草原离情》。[1]  也是这一年,还在读大三的苏童在《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
+
1980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这个时候苏童开始大量写诗,后来转为狂热地写小说,但是总是被退稿。 1983年《飞天》第四期发表了苏童生平第一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星星》诗刊也发表了苏童的一组诗《松潘草原离情》。也是这一年,还在读大三的苏童在《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
 
== 主要经历 ==
 
== 主要经历 ==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父亲是市里的公务员,母亲在水泥厂当工人。"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水泥厂当工人。" 1966年5月,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对于只有4岁的苏童来说,"意味着我逃脱了许多政治运动的劫难,而对劫难又有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这样的童年记忆与经验对他后来的"文革"背景说产生了深远而潜在的影响。[1]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父亲是市里的公务员,母亲在水泥厂当工人。"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水泥厂当工人。" 1966年5月,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对于只有4岁的苏童来说,"意味着我逃脱了许多政治运动的劫难,而对劫难又有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这样的童年记忆与经验对他后来的"文革"背景说产生了深远而潜在的影响。[1]
  
 
== 步入文坛 ==
 
== 步入文坛 ==
 +
 
1985年底,苏童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
 
1985年底,苏童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
  
1987年,苏童与中学同学魏红结婚 。这一年苏童的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学》第二期,这篇小说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该年苏童在《收获》的第五期发表了《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同洪峰、格非等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小说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叙述语言,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1]
+
1987年,苏童与中学同学魏红结婚 。这一年苏童的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学》第二期,这篇小说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该年苏童在《收获》的第五期发表了《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同洪峰、格非等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小说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叙述语言,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
1988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苏童的小说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同年,苏童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后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88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苏童的小说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11]  同年,苏童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后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89年2月,苏童的女儿天米降生。"我对她爱深得自己都不好意思" 。
 
1989年2月,苏童的女儿天米降生。"我对她爱深得自己都不好意思" 。
  
1990年苏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7月苏童母亲去世。[11]
+
1990年苏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7月苏童母亲去世。
  
 
+
1998年,36岁的苏童和余华、毕飞宇、莫言等一起参加意大利都灵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题为"为何写作"。
1998年,36岁的苏童和余华、毕飞宇、莫言等一起参加意大利都灵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题为"为何写作"。[11]
 
  
 
90年代之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先后发表、出版了《妇女生活》、《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菩萨蛮》等小说。
 
90年代之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先后发表、出版了《妇女生活》、《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菩萨蛮》等小说。
  
2003年8月,苏童出席了由新加坡举办的两年一度的新加坡"作家节",此次参加的还有旅英中国女作家虹影及中国台湾作家焦桐。苏童分别与焦桐和虹影在8月23日和24日开展讲座并发表了演讲。9月,新加坡"金笔奖"揭晓,苏童、虹影任评委。[11]
+
2003年8月,苏童出席了由新加坡举办的两年一度的新加坡"作家节",此次参加的还有旅英中国女作家虹影及中国台湾作家焦桐。苏童分别与焦桐和虹影在8月23日和24日开展讲座并发表了演讲。9月,新加坡"金笔奖"揭晓,苏童、虹影任评委。
  
  
2004年3月,苏童作为由27人组成的"中国作家团"成员之一,赴法国参加2004年的法国图书沙龙。5月20日,苏童参加同济大学作家周"文学与人文关怀"大型文学对话会,出席者还包括余光中、莫言等。[11]
+
2004年3月,苏童作为由27人组成的"中国作家团"成员之一,赴法国参加2004年的法国图书沙龙。5月20日,苏童参加同济大学作家周"文学与人文关怀"大型文学对话会,出席者还包括余光中、莫言等。
  
 
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碧奴》。
 
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碧奴》。
  
2006年3月,苏童出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Man香港国际文学节",出席这次文学节的还有二○○五年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等四十余位国内外
+
2006年3月,苏童出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Man香港国际文学节",出席这次文学节的还有二○○五年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等四十余位国内外作家。8月30日,苏童新作《碧奴》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首发,这是全球首个同步出版项目"重述神话"中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随后在全球十五个国家推出。《碧奴》也于同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六年度杰出作家"提名。9月1日,北京大学召开"苏童新作《碧奴》学术研讨会",陈晓明主持会议,与会者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苏童也参加了此次会议。12月15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苏童以九百万元的版税收入,列作家富豪榜第四位,引发广泛关注。
 
 
作家。8月30日,苏童新作《碧奴》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首发,这是全球首个同步出版项目"重述神话"中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随后在全球十五个国家推出。《碧奴》也于同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六年度杰出作家"提名。9月1日,北京大学召开"苏童新作《碧奴》学术研讨会",陈晓明主持会议,与会者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苏童也参加了此次会议。12月15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苏童以九百万元的版税收入,列作家富豪榜第四位,引发广泛关注。[11]
 
  
 
2007年7月,苏童参加"中德·名城·名家·名作"城市推广交流活动。由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苏童和德国知名文学家米歇埃尔·罗斯博士为两国代表,互访两个半月。八月,他应歌德学院邀请去莱比锡做住市作家,在莱比锡生活了三个月,并作有《莱比锡日记》,这次德国行成为了苏童在德国的最美好的经历,而《河岸》也正是在这
 
2007年7月,苏童参加"中德·名城·名家·名作"城市推广交流活动。由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苏童和德国知名文学家米歇埃尔·罗斯博士为两国代表,互访两个半月。八月,他应歌德学院邀请去莱比锡做住市作家,在莱比锡生活了三个月,并作有《莱比锡日记》,这次德国行成为了苏童在德国的最美好的经历,而《河岸》也正是在这
  
 期间开始动笔的。[11]
+
 期间开始动笔的。
  
2009年出版《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和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被苏童认为是自己2009年之前为止最好的作品。[6]
+
2009年出版《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和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被苏童认为是自己2009年之前为止最好的作品。
  
 
2013年苏童的新长篇小说《黄雀记》在《收获》 (2013年第3期)发表,囿于篇幅限制,他给小说动了个小手术,删改了约五万字。足本的《黄雀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区别于前一部长篇小说《河岸》,这一次,苏童在知天命之年回到了他为读者所熟悉的"香椿树街"题材。
 
2013年苏童的新长篇小说《黄雀记》在《收获》 (2013年第3期)发表,囿于篇幅限制,他给小说动了个小手术,删改了约五万字。足本的《黄雀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区别于前一部长篇小说《河岸》,这一次,苏童在知天命之年回到了他为读者所熟悉的"香椿树街"题材。
  
2015年3月21日下午,作家苏童接过了北师大校长董奇、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的聘书,成为贾平凹、余华、严歌苓之后的北京师范大学第四位驻校作家。[24]
+
2015年3月21日下午,作家苏童接过了北师大校长董奇、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的聘书,成为贾平凹、余华、严歌苓之后的北京师范大学第四位驻校作家。
  
  
 
== 所获奖项 ==
 
== 所获奖项 ==
 +
 
1992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1992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行 80: 行 64:
 
 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2010年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  ,《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
2010年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010年短篇小说《香草营》,获《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3]
+
2010年短篇小说《香草营》,获《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
  
2010年苏童凭《河岸》获"年度杰出作家"。[4]
+
2010年苏童凭《河岸》获"年度杰出作家"。
  
2012年苏童《香草营》获第二届郁达夫文学奖短篇小说提名奖[5] 
+
2012年苏童《香草营》获第二届郁达夫文学奖短篇小说提名奖。
  
2013年获"江苏省2013中华文化人物"。[6]
+
2013年获"江苏省2013中华文化人物"。
  
2014年苏童获首届"腾讯书院文学奖"。[7]
+
2014年苏童获首届"腾讯书院文学奖"。
  
2015年苏童获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黄雀记》[8]
+
2015年苏童获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黄雀记》
  
2017年作品《万用表》荣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9]
+
2017年作品《万用表》荣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
 
 +
2018年,作品《万用表》获得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
  
2018年,作品《万用表》获得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10]
 
 
== 创作特点 ==
 
== 创作特点 ==
 +
 
 大概由于苏童少年时期的多病孤独,造成了他心理的压抑,苏童对童年的这种压抑寻找的突破口,就是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暴力、病态的描写。在苏童以"香椿树"街为背景创作的《少年血》小说集、《城北地带》以及《刺青时代》里无不弥漫着这种病态。
 
 大概由于苏童少年时期的多病孤独,造成了他心理的压抑,苏童对童年的这种压抑寻找的突破口,就是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暴力、病态的描写。在苏童以"香椿树"街为背景创作的《少年血》小说集、《城北地带》以及《刺青时代》里无不弥漫着这种病态。
  
 
 正因为孩子是旁观者,所谓意识形态是干净的,对时代的细节记忆比参与者更加清晰。特别原始的生命,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负担,对事物的本质会有直觉,那种东西值得保存,值得追寻,是难以训练的。
 
 正因为孩子是旁观者,所谓意识形态是干净的,对时代的细节记忆比参与者更加清晰。特别原始的生命,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负担,对事物的本质会有直觉,那种东西值得保存,值得追寻,是难以训练的。
  
"童年视角是我小说里一直运用的,是我最原始的小说创作的契机,是碎片式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感知生活的途径或角度。不是通过社会学的意识,不是通过成年人的世界观,更不是刻意模仿孩子的眼睛,我是比较相信童年记忆保留到现
+
"童年视角是我小说里一直运用的,是我最原始的小说创作的契机,是碎片式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感知生活的途径或角度。不是通过社会学的意识,不是通过成年人的世界观,更不是刻意模仿孩子的眼睛,我是比较相信童年记忆保留到现 在还在脑子里一亮的,是有价值的东西,更接近我所理解的小说生产方式的真谛。我觉得直觉很重要。"
  
  在还在脑子里一亮 的,是 有价值 东西 更接近 所理解 说生 产方式 真谛 。我 觉得直觉很重要 。"[15]
+
  正是童年 所见所闻 让苏童"少年老成"。当他开始写作时,意识到这 多么重要 财富。也因此 苏童认为"童年生活其实一直在 们身上延续甚至成长",并把童年生活视为他写作 最大秘密。他 :"我认为热爱也好,憎恨也好,一个写作者一 生的 行囊中,最重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 无论这记忆是灰暗还是明亮, 们必须背负它,并珍惜它,除此,我们没有第二种处理办法 。"
  
正是童年的所见所闻,让苏童"少年老成"。当他开始写作时,意识到这是多么重要的财富。也因此,苏童认为"童年生活其实一直在我们身上延续甚至成长",并把童年生活视为他写作的最大秘密。他说:"我认为热爱也好,憎恨也好,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无论这记忆是灰暗还是明亮,我们必须背负它,并珍惜它,除此,我们没有第二种处理办法。"[16]
 
 
== 人物评价 ==
 
== 人物评价 ==
 著名作家莫言说:"苏童作品中对女性的把握,我觉得好像是天生的,所以有的作家真的需要天分。对女性微妙的情感把握准确,是我望尘莫及的。"[24]
+
 
 +
 著名作家莫言说:"苏童作品中对女性的把握,我觉得好像是天生的,所以有的作家真的需要天分。对女性微妙的情感把握准确,是我望尘莫及的。"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苏童是一个安静的写作者,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平静的心情,平静的生活,他自称是"老农",像菜农一样种自己的地,把菜提到市场上去卖。正因为苏童总是保持着一种静气,使得他的作品也变得平静,使他获取了一种飞跃现实、超越日常生活的跃动和鲜活的想象力,使他对人性、人心、人情能做更深的开掘,有更多的发现。[23]
+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苏童是一个安静的写作者,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平静的心情,平静的生活,他自称是"老农",像菜农一样种自己的地,把菜提到市场上去卖。正因为苏童总是保持着一种静气,使得他的作品也变得平静,使他获取了一种飞跃现实、超越日常生活的跃动和鲜活的想象力,使他对人性、人心、人情能做更深的开掘,有更多的发现。
  
 雷达(中国作协创研室评论家):苏童的短篇小说是他的作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让你快乐却笑不起来,辛酸却哭不出来,展现的是复杂的人性,传达了一种无法言传的心理体验。[23]
+
 雷达(中国作协创研室评论家):苏童的短篇小说是他的作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让你快乐却笑不起来,辛酸却哭不出来,展现的是复杂的人性,传达了一种无法言传的心理体验。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苏童的小说非常简单,能用简单的叙事去讲述一个生活中并不简单的事,没有太多的技巧,也没有微言大义,但读后却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让你品味。大多数作家会有意识地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追求尖锐、深刻和力度,而苏童的小说往往在简单的还原中,蕴含了太多东西让你去体会。他用温情的目光看复杂的世界,看人性,这样的作品往往让你忘不了。[23]
+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苏童的小说非常简单,能用简单的叙事去讲述一个生活中并不简单的事,没有太多的技巧,也没有微言大义,但读后却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让你品味。大多数作家会有意识地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追求尖锐、深刻和力度,而苏童的小说往往在简单的还原中,蕴含了太多东西让你去体会。他用温情的目光看复杂的世界,看人性,这样的作品往往让你忘不了。
  
 著名作家格非说:"毫无疑问苏童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说最高的程度"。但在中长篇上,他判断苏童至今未使出真正的力量:"这么多年,苏童一直没用特别大的力气就把那些非常出色的作品写出来了,所以我觉得他至少还可以写20年,还有更好的作品还在呼唤你去将它释放出来。"[24]
+
 著名作家格非说:"毫无疑问苏童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说最高的程度"。但在中长篇上,他判断苏童至今未使出真正的力量:"这么多年,苏童一直没用特别大的力气就把那些非常出色的作品写出来了,所以我觉得他至少还可以写20年,还有更好的作品还在呼唤你去将它释放出来。"
  
 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童不间断地创作了200多篇短篇小说,其创作冲动和作品数量均值得肯定。王安忆认为,苏童擅用隐喻的方式,以有趣的"谜面"引导读者去揭开"谜底"。[25]
+
 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童不间断地创作了200多篇短篇小说,其创作冲动和作品数量均值得肯定。王安忆认为,苏童擅用隐喻的方式,以有趣的"谜面"引导读者去揭开"谜底"。
  
 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认为,多年来苏童笔耕不辍,几乎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尝试在自身变化中寻求突破。[25]
+
 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认为,多年来苏童笔耕不辍,几乎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尝试在自身变化中寻求突破。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干说,纵观中国的先锋派作家群,苏童好比是"场上的守门员",他并未发表过"先锋派宣言"或参加具有标志意义的活动,不如"前锋"般活跃,但值得注意的是,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可谓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文学的集大成者。[25]
+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干说,纵观中国的先锋派作家群,苏童好比是"场上的守门员",他并未发表过"先锋派宣言"或参加具有标志意义的活动,不如"前锋"般活跃,但值得注意的是,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可谓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文学的集大成者。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知名文学评论人程德培等指出,苏童作品对中国电影文学、女性题材小说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但更重要的是他坚持了对文学意向表达的探索。[25]
+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知名文学评论人程德培等指出,苏童作品对中国电影文学、女性题材小说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但更重要的是他坚持了对文学意向表达的探索。

於 2018年12月14日 (五) 02:34 的修訂

蘇童

蘇童,蘇童,原名童忠貴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江蘇省作協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並且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提名第6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蜚聲海內外。

2015年8月16日,蘇童《黃雀記》5部作品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2018年出版合著《好好讀書:名家給年輕人的讀書課》。

2016年12月,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代表作品

《園藝》、《紅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離婚指南》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蜚聲海內外。《河岸》獲第三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 。

學生時代

1969年7歲的蘇童開始就讀於齊門小學,9歲時患上了很嚴重的腎炎和並發性敗血症,不得不休學在家。生病得痛苦因素擠走了蘇童所有的稚氣的幸福感覺,使九歲的他便嘗到了恐懼死亡的滋味。也正是這種童年時對死亡的體驗,才使得蘇童作品中總是瀰漫着一種生命的脆弱和不確定性,以及人對死亡恐懼的氛圍。"我現在是以一個作家的身份在描繪死亡,可以說是一個慣性,但這個慣性可能與我小時候得過病有關。"

1975到1980年間,蘇童在蘇州39中就讀,"功課不錯,尤其是作文深得老師賞識。 "

1980年考取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這個時候蘇童開始大量寫詩,後來轉為狂熱地寫小說,但是總是被退稿。 1983年《飛天》第四期發表了蘇童生平第一組詩(以本名童忠貴發表)。《星星》詩刊也發表了蘇童的一組詩《松潘草原離情》。也是這一年,還在讀大三的蘇童在《青春》雜誌發表短篇小說處女作《第八個是銅像》。

主要經歷

蘇童,1963年生於蘇州,父親是市裡的公務員,母親在水泥廠當工人。"我父母除了擁有四個孩子之外基本上一無所有。父親在市裡的一個機關上班,每天騎着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來去匆匆,母親在附近水泥廠當工人。" 1966年5月,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對於只有4歲的蘇童來說,"意味着我逃脫了許多政治運動的劫難,而對劫難又有一些模糊而奇異的記憶"這樣的童年記憶與經驗對他後來的"文革"背景說產生了深遠而潛在的影響。[1]

步入文壇

1985年底,蘇童被《鐘山》雜誌招納到麾下,成為《鐘山》雜誌最年輕的編輯。

1987年,蘇童與中學同學魏紅結婚 。這一年蘇童的短篇小說《桑園留念》發表在《北京文學》第二期,這篇小說被蘇童認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該年蘇童在《收穫》的第五期發表了《1934年的逃亡》而一舉成名,同洪峰、格非等一起成為先鋒小說的領軍人物之一,小說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敘述語言,成為先鋒小說的代表作。

1988年9月,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蘇童的小說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同年,蘇童在《收穫》雜誌發表個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後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並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89年2月,蘇童的女兒天米降生。"我對她愛深得自己都不好意思" 。

1990年蘇童加入中國作家協會,7月蘇童母親去世。

1998年,36歲的蘇童和余華、畢飛宇、莫言等一起參加意大利都靈舉辦的學術研討會,題為"為何寫作"。

90年代之後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先後發表、出版了《婦女生活》、《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帶》、《菩薩蠻》等小說。

2003年8月,蘇童出席了由新加坡舉辦的兩年一度的新加坡"作家節",此次參加的還有旅英中國女作家虹影及中國台灣作家焦桐。蘇童分別與焦桐和虹影在8月23日和24日開展講座並發表了演講。9月,新加坡"金筆獎"揭曉,蘇童、虹影任評委。


2004年3月,蘇童作為由27人組成的"中國作家團"成員之一,赴法國參加2004年的法國圖書沙龍。5月20日,蘇童參加同濟大學作家周"文學與人文關懷"大型文學對話會,出席者還包括余光中、莫言等。

2005年出版長篇小說《碧奴》。

2006年3月,蘇童出席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Man香港國際文學節",出席這次文學節的還有二○○五年布克獎得主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等四十餘位國內外作家。8月30日,蘇童新作《碧奴》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首發,這是全球首個同步出版項目"重述神話"中的首部中國神話作品,隨後在全球十五個國家推出。《碧奴》也於同年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二○○六年度傑出作家"提名。9月1日,北京大學召開"蘇童新作《碧奴》學術研討會",陳曉明主持會議,與會者有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蘇童也參加了此次會議。12月15日,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蘇童以九百萬元的版稅收入,列作家富豪榜第四位,引發廣泛關注。

2007年7月,蘇童參加"中德·名城·名家·名作"城市推廣交流活動。由中國當代文學先鋒代表作家蘇童和德國知名文學家米歇埃爾·羅斯博士為兩國代表,互訪兩個半月。八月,他應歌德學院邀請去萊比錫做住市作家,在萊比錫生活了三個月,並作有《萊比錫日記》,這次德國行成為了蘇童在德國的最美好的經歷,而《河岸》也正是在這

期間開始動筆的。

2009年出版《河岸》,獲第三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和第八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作家獎,被蘇童認為是自己2009年之前為止最好的作品。

2013年蘇童的新長篇小說《黃雀記》在《收穫》 (2013年第3期)發表,囿於篇幅限制,他給小說動了個小手術,刪改了約五萬字。足本的《黃雀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區別於前一部長篇小說《河岸》,這一次,蘇童在知天命之年回到了他為讀者所熟悉的"香椿樹街"題材。

2015年3月21日下午,作家蘇童接過了北師大校長董奇、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莫言的聘書,成為賈平凹、余華、嚴歌苓之後的北京師範大學第四位駐校作家。


所獲獎項

1992年獲莊重文文學獎。

2009年《河岸》獲第

三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

2010年獲第八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作家獎,《茨菰》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2010年短篇小說《香草營》,獲《小說月報》第十四屆百花獎。

2010年蘇童憑《河岸》獲"年度傑出作家"。

2012年蘇童《香草營》獲第二屆郁達夫文學獎短篇小說提名獎。

2013年獲"江蘇省2013中華文化人物"。

2014年蘇童獲首屆"騰訊書院文學獎"。

2015年蘇童獲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黃雀記》

2017年作品《萬用表》榮獲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2018年,作品《萬用表》獲得第五屆汪曾祺文學獎。

創作特點

大概由於蘇童少年時期的多病孤獨,造成了他心理的壓抑,蘇童對童年的這種壓抑尋找的突破口,就是在作品中表達對死亡、暴力、病態的描寫。在蘇童以"香椿樹"街為背景創作的《少年血》小說集、《城北地帶》以及《刺青時代》里無不瀰漫着這種病態。

正因為孩子是旁觀者,所謂意識形態是乾淨的,對時代的細節記憶比參與者更加清晰。特別原始的生命,沒有什麼意識形態的負擔,對事物的本質會有直覺,那種東西值得保存,值得追尋,是難以訓練的。

"童年視角是我小說里一直運用的,是我最原始的小說創作的契機,是碎片式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感知生活的途徑或角度。不是通過社會學的意識,不是通過成年人的世界觀,更不是刻意模仿孩子的眼睛,我是比較相信童年記憶保留到現在還在腦子裡一亮的,是有價值的東西,更接近我所理解的小說生產方式的真諦。我覺得直覺很重要。"

正是童年的所見所聞,讓蘇童"少年老成"。當他開始寫作時,意識到這是多麼重要的財富。也因此,蘇童認為"童年生活其實一直在我們身上延續甚至成長",並把童年生活視為他寫作的最大秘密。他說:"我認為熱愛也好,憎恨也好,一個寫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那一隻也許裝的就是他童年的記憶。無論這記憶是灰暗還是明亮,我們必須背負它,並珍惜它,除此,我們沒有第二種處理辦法。"

人物評價

著名作家莫言說:"蘇童作品中對女性的把握,我覺得好像是天生的,所以有的作家真的需要天分。對女性微妙的情感把握準確,是我望塵莫及的。"


陳建功(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蘇童是一個安靜的寫作者,他始終保持着一份平靜的心情,平靜的生活,他自稱是"老農",像菜農一樣種自己的地,把菜提到市場上去賣。正因為蘇童總是保持着一種靜氣,使得他的作品也變得平靜,使他獲取了一種飛躍現實、超越日常生活的躍動和鮮活的想象力,使他對人性、人心、人情能做更深的開掘,有更多的發現。

雷達(中國作協創研室評論家):蘇童的短篇小說是他的作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讓你快樂卻笑不起來,辛酸卻哭不出來,展現的是複雜的人性,傳達了一種無法言傳的心理體驗。

陳思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蘇童的小說非常簡單,能用簡單的敘事去講述一個生活中並不簡單的事,沒有太多的技巧,也沒有微言大義,但讀後卻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讓你品味。大多數作家會有意識地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追求尖銳、深刻和力度,而蘇童的小說往往在簡單的還原中,蘊含了太多東西讓你去體會。他用溫情的目光看複雜的世界,看人性,這樣的作品往往讓你忘不了。

著名作家格非說:"毫無疑問蘇童是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的大師、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說最高的程度"。但在中長篇上,他判斷蘇童至今未使出真正的力量:"這麼多年,蘇童一直沒用特別大的力氣就把那些非常出色的作品寫出來了,所以我覺得他至少還可以寫20年,還有更好的作品還在呼喚你去將它釋放出來。"

上海市作協主席王安憶分析,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蘇童不間斷地創作了200多篇短篇小說,其創作衝動和作品數量均值得肯定。王安憶認為,蘇童擅用隱喻的方式,以有趣的"謎面"引導讀者去揭開"謎底"。

江蘇省作協主席范小青認為,多年來蘇童筆耕不輟,幾乎沒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嘗試在自身變化中尋求突破。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王干說,縱觀中國的先鋒派作家群,蘇童好比是"場上的守門員",他並未發表過"先鋒派宣言"或參加具有標誌意義的活動,不如"前鋒"般活躍,但值得注意的是,蘇童的長篇新作《河岸》可謂是中國當代先鋒派文學的集大成者。

《當代作家評論》主編林建法、知名文學評論人程德培等指出,蘇童作品對中國電影文學、女性題材小說的影響固然不容忽視,但更重要的是他堅持了對文學意向表達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