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苏联

移除 8,718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图片,增加分类
{{noteTA|T=zh-hans:苏联;zh-hant:苏联;|1=zh-hans:苏联;zh-hk:苏俄;zh-tw:苏俄;|2=zh-hans:苏联;zh-hant:苏联;|3=zh-hans: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zh-hk: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zh-tw: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4=zh:水准; zh-tw:水准; zh-cn:水平; zh-hk:水平;|5=zh-cn:独立国家联合体; zh-tw:独立国家国协; zh-hk:独立国家联合体;|G1=地名|G2=PP}}{{Infobox Former Country|native_name = {{native name|ru|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icon=no}}<br />{{small|([[ File: 联官方名称列表联1.jpg| 其他语言]])}}缩略图|conventional_long_name = 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common_name = 苏联|continent = 欧亚大陆|status =|status_text=|government_type=[[社会主义共和国]]<br>[[ :是 党制]]和个存在于1922年至1991年的[[联邦制]]|year_start = 1922年|year_end = 1991年|date_start = 12月30日|event_start = [[苏联成立条约|成立条约]]|date_end = 12月26日|event_end = [[ 苏联解体|联盟解体]]|p1 = 苏维埃俄国|flag_p1 = Flag RSFSR 1918.svg|p2 = 外高加索苏维埃 社会主义 共和 |flag_p2 = Flag of Transcaucasian SFSR.svg|p3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flag_p3 = Flag of the Ukrainian SSR (1927-1937).svg|p4 =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flag_p4 = Flag of the Byelorussian SSR (1919).svg|p5 = 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flag_p5 = Flag of the Bukharan People's Soviet Republic.svg|p6 = 花刺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flag_p6 = Flag of Khiva 1920-1923.svg|p7 = 爱沙尼亚共和国|flag_p7 = Flag of Estonia.svg|p8 = 拉脱维亚共和国|flag_p8 = Flag of Latvia.svg|p9 = 立陶宛共和国|flag_p9 = Flag of Lithuania.svg|p10 = 图瓦人民共和国|flag_p10 = Flag of the Tuvan People's Republic (1943-1944).svg|s1 = 俄罗斯{{!}}俄罗斯联邦|flag_s1 = Flag of Russia 1991-1993.svg|s2 = 乌克兰|flag_s2 = Flag of Ukraine (1991-1992).svg|s3 = 白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和国|flag_s3 = Flag of Belarus (1991-1995).svg|s4 = 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flag_s4 = Flag of Uzbekistan.svg|s5 = 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flag_s5 = Flag of Kazakh SSR.svg|s6 = 格鲁吉亚|flag_s6=Flag of Georgia (1990-2004).svg|s7 = 阿塞拜疆{{!}}阿塞拜疆共和国|flag_s7 = Flag of Azerbaijan.svg|s8 = 立陶宛{{!}}立陶宛共和国|flag_s8 = Flag of Lithuania 1989-2004.svg|s9 = 摩尔多瓦{{!}}摩尔多瓦共和国|flag_s9 = Flag of Moldova.svg|s10 = 拉脱维亚{{!}}拉脱维亚共和国|flag_s10 = Flag of Latvia.svg|s11 = 吉尔吉斯斯坦{{!}}-{zh:吉尔吉斯;zh-hans:吉尔吉斯;zh-hant:吉尔吉斯;}-共和国|flag_s11 = Flag of Kyrgyzstan (1991-1992).svg|s12 = 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flag_s12 = Flag of Tajikistan 1991-1992.svg|s13 = 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共和国|flag_s13 = Flag of Armenia.svg|s14 = 土库曼{{!}}土库曼斯坦|flag_s14 = Flag of Turkmen SSR.svg|s15 = 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共和国|flag_s15 = Flag of Estonia.svg|image_flag = 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flag_type = [[苏联国旗|国旗 (1980−1991)]]|image_coat = State Emblem of the Soviet Union.svg|symbol_type = [[苏联国徽|国徽 (1956−1991)]]|image_map =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image_map_caption = 苏联的版图(1975年)|capital = [[莫斯科]]|latd=55 |latm=45 |latNS=N |longd=37 |longm=38 |longEW=E|national_motto = {{lang|ru|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br />“[[全 ,也是当时 世界 无产者 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联合起来!]]”|national_anthem = 《佔有[[ 国际歌东欧]] 》<br>(1922–1944)<br/><center>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File:Internationale-ru.ogg中亚]]</center><br>《[[ 牢不可破的联盟北亚]] 》<br>(1944–1977) <br/><center>[[File:Gimn Sovetskogo Soyuza (1944 Stalinist lyrics).oga|State Anthem of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center><br/>《牢不可破的联盟》<br/>{{small|''(修改版)''}}<br>(1977–1991)<br/><center>;陆地与[[File:Gimn Sovetskogo Soyuza (1977 Vocal).oga|State Anthem of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挪威]]</center>|common_languages = [[ 俄语芬兰]]|religion = [[ 波兰人民共和 家无神论| 波兰]]<ref>{{cite web|url=http://articles.baltimoresun.com/1990-10-02/news/1990275061_1_supreme-soviet-religious-classes-atheism |title=73 Years of State Atheism in the Soviet Union, ended amid collapse in 1990 |publisher=Articles.baltimoresun.com |date=1990-10-02 |accessdate=2013-10-13}}</ref>|currency = [[ 苏联卢布|卢布]](SUR)|title_leader = [[苏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 中央总书记]]和国|leader1 = [[约瑟夫· 捷克 大林洛伐克]]<small>(初)</small>|leader2 = [[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small>(末)</small>|year_leader1 = 1922年–1952年|year_leader2 = 1985年–1991年|title_representative =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匈牙利人民共和 家元首]]|representative1 = [[米哈伊尔·加里宁匈牙利]]<small>(初)</small>|representative2 = [[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small>(末)</small>|year_representative1 = 1922年–1938年|year_representative2 = 1988年–1991年|title_deputy = [[苏联部长 罗马尼亚社 义共和国| 政府首脑罗马尼亚]]|deputy1 = [[ 弗拉基米尔·列宁土耳其]]<small>(初)</small>|deputy2 = [[伊 万·西拉耶夫]]<small>(末)</small>|legislature = [[ 苏联最高苏维埃|最高苏维埃阿富汗]]|house1 = [[ 中华人 族院]]|house2 = [[联盟院]]|year_deputy1 = 1922年–1924年|year_deputy2 = 1991年|stat_year1 = 1938年|stat_area1 = 22403000|stat_pop1 = 170467186 <!--17 I 1938-->|stat_year2 = 1970年|stat_area2 = 22402200|stat_pop2 = 241720134 <!--15 I 1970-->|stat_year3 = 1991年|stat_area3 = 22402200|stat_pop3 = 286730817 <!--12 I 1989-->|footnotes = <sup>1</sup>苏联的官方国号<br />[[顶级域名列表|国际域名缩写]]:.su &nbsp;&nbsp;&nbsp;&nbsp; [[国际电话区号列表|国际电话区号]]:+7<br /><sup>2</sup>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前加盟 共和国 在[[阿拉木图]]宣布《[[阿拉木图宣言]] 》,成立[[ 独立 蒙古 家联合体|蒙古]] ,苏联实质上解体。|utc_offset = +2至 +13|cctld = [[.su]]|calling_code = 7| today = {{Collapsible list |titlestyle=font-weight:normal; background:transparent; text-align:left;|title= |{{flag|Russia}}<br>{{flag|Belarus}}<br>{{flag|Estonia}}<br>{{flag|Latvia}}<br>{{flag|Lithuania}}<br>{{flag|Kazakhstan}}<br>{{flag|Georgia}}<br>{{flag|Moldova}}<br>{{flag|Turkmenistan}}<br>{{flag|Azerbaijan}}<br>{{flag|Ukraine}}<br>{{flag|Uzbekistan}}<br>{{flag|Tajikistan}}<br>{{flag|Kyrgyzstan}}<br>{{flag|Armenia}}<br>和以下有限承认的国家:<br>{{flag|South Ossetia}}<br>{{flag|Abkhazia}}<br>{{flag|Transnistria}}<br>{{flag|Nagorno-Karabakh}}<br>{{flag|Donetsk People's Republic}}<br>{{flag|Lugansk People's Republic}}<br>以及<br>{{flag|CIS}}<br>{{flag|PRC}}<ref>中华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通过 |朝鲜]]接壤;而 邻近的原苏联加盟国进行的边界谈判,成功收回部分历史上曾属苏联管辖的争议地区,如根据2004年10月14日签署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瑞典]] 》,中方收回包括半个[[ 黑瞎子岛日本]] [[ 银龙岛美国]] 在内的共174平方千米的领土;根据2010年4月27日签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塔国界线的勘界议定书加拿大]] 》,塔吉克斯坦将实际控制下的1158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中国 隔海相望 </ref>}}}}{{Redirect|USSR|s|CCCP}}{{俄罗斯历史}}]]'''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Lang-ru|'''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Audio|Ru-CCCP.ogg|<small>(发音)</small>}} ),简称'''苏联'''({{Lang|ru| СССР}}/{{Lang|en|USSR}} ),是一个存在于1922年至1991年的[[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蒙古]]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起源自1917年的[[1917年俄国革命|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后,[[俄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成立,但仅执政了不到8个月,[[布尔什维克]]便很快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并于[[1917年俄国立宪会议选举|选举]]后武力解散[[俄国立宪会议]],史称[[十月革命]]及[[一月剧变]];之后俄国发生[[俄国内战|内战]],[[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联红军|红军]]击败了[[白军]]以及[[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协约国的武装干涉]]。1922年12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併,成立首个以社会主义为理念的国家——苏联。
苏联而后与卫星国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与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对峙,这两大军事集团在[[冷战]]时期于全世界展开[[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政治斗争,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级资源价格回落,此时的苏联大力施行福利国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压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File:列宁1.jpg|缩略图|左|列宁: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极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于1917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
在1980年代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试图进行改革政策,将国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宽对东欧等其他卫星国的控制,却导致苏联在1991年[[苏联解体|解体]],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叶尔钦]]所领导的[[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继承了苏联主要的军事、经济和国际地位,但人口损失近半的情况下,苏联建立的红色秩序已经不复存在,原为苏联卫星国的东欧国家也纷纷加入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北约]]。
== 名称 ==
{{参见|苏联官方名称列表}}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旧译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苏维埃]]”({{lang-ru| сове́т}} )是[[俄语]]词汇音译,意为“代表会议”或者“会议”。[[File:斯大林1.jpg|缩略图|斯大林: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苏联15个加盟国的官方语言名称为:
*'''[[俄语]]''' :{{lang:lang|ru|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Soyuz Sovetskikh Sotsialisticheskikh Respublik''*'''[[乌克兰语]]''' :{{lang:lang|uk|Союз Радянських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их Республік}} ''Soyuz Radyansʹkykh Sotsialistychnykh Respublik''*'''[[白俄罗斯语]]''' :{{lang:lang|be|Саюз Савецкіх Сацыялістычных Рэспублік}} ''Sayuz Savyetskikh Satsyyalistychnykh Respublik'' *'''[[乌兹别克语]]''' :{{lang:lang|uz|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и Иттифоқи}} ''Sovet Sotsialistik Respublikalari Ittifoqi'' *'''[[哈萨克语]]''' :{{lang:lang|kk|Совет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Одағы}} ''Sovettik Socïalïstik Respwblïkalar Odağı'' *'''[[格鲁吉亚语]]''' :{{lang:lang|ka|საბჭოთა სოციალისტური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ების კავშირი}} ''sabch’ota sotsialist’uri resp’ublik’ebis k’avshiri''*'''[[阿塞拜疆语]]''' :{{lang:lang|az|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ы Иттифагы}} ''Sovet Sosialist Respublikaları İttifaqı''*'''[[立陶宛语]]''' :{{lang:lang|lt|Tarybų Socialistinių Respublikų Sąjunga}}*'''[[摩尔多瓦语]]''' :{{lang:lang|mo|Униуня Републичилор Советиче Сочиалисте}} ''Uniunea Republicilor Sovietice Socialiste''*'''[[拉脱维亚语]]''' :{{lang:lang|lv|Padomju Sociālistisko Republiku Savienība}}*'''[[吉尔吉斯语]]''' :{{lang:lang|ky|Советтик Социалист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Союзу}} ''Sovettik Sotsialisttik Respublikalar Soyuzu'' *'''[[塔吉克语]]''' :{{lang:lang|tg|Иттиҳоди Ҷумҳуриҳои Шӯравии Сосиалистӣ}} ''Ittihodi Çumhurihoji Şūraviji Sosialistī'' *'''[[亚美尼亚语]]''' :{{lang:lang|hy|Խորհրդայի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ների Միություն}} ''Khor'hr'dayin Soc'ialistakan Hanrapetut'yunner'i Miutʿyun''*'''[[土库曼语]]''' :{{lang:lang|tk|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ы Союзы}} ''Sowet Sosialistik Respublikalary Soýuzy''*'''[[爱沙尼亚语]]''' :{{lang:lang|et|Nõukogude Sotsialistlike Vabariikide Liit}}
除俄语外的上述14种语言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阿塞拜疆语、摩尔多瓦语、吉尔吉斯语和土库曼语使用了“苏维埃”原词或同源词,余下则采用本地语言中意为“会议”的词汇作为翻译。
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苏联在中文语境中有时也会被错误地简称为“俄国”“苏俄”,[[牛津词典]]中对于“俄国”的解释有“代指前苏联”的义项。<ref name="OXRussian">{{cite web|title=Russian|url=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russian|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accessdate=9 May 2017|quote=historical (in general use) a national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ref>
[[中苏交恶]]以后,中共开始称呼苏联及苏共政权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简称“'''苏修'''”。
== 历史 ==
{{Main|苏联历史}}
=== 列宁时期 ===
{{main|列宁主义|1917年俄国革命|俄国内战}} [[File:19191107-lenin second anniversary october revolution moscow.jpg|thumb|left|1919年[[列宁]]、[[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列夫·托洛茨基]]同[[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列夫·加米涅夫]]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二周年]].
1914年8月—1918年11月11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俄国二月革命]],导致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君主制[[俄罗斯帝国]]灭亡。{{efn|1=苏俄政权的实际控制领域只大约相当于现在[[俄罗斯联邦]]的欧洲部分}}出现了由市民阶级组织的[[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俄语意为「代表会议」)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并于[[1917年俄国立宪会议选举|选举]]后武力解散[[俄国立宪会议]](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左翼[[俄国社会革命党]]得票率超过50%,居第一位;[[布尔什维克党]]得票率仅为25%。然而这一选举结果不能得到以布尔什维克为首的苏维埃政权的认可,苏维埃政权有自己的苏维埃大会,自然不会认同已经被自己推翻的临时政府的权力机关)史称[[十月革命]]及[[一月剧变]]。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俄国|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简称苏俄,其后与[[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及其盟国[[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由于多年战争,苏俄的生产力大大减弱。1921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ref>[http://users.erols.com/mwhite28/warstat1.htm#Russian Source List and Detailed Death Tolls for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moclysm],2007年5月5日检查</ref>发挥了重大威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时期再也无法推行,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将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于是,[[列宁]]转而实行较接近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的生产力恢复至1913年的水平,然而,苏联依然落后于西方国家。斯大林和共产党内多数人认为,新经济政策不仅损害了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也没有足够优秀的经济表现,甚至连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都没有。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党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在1924—1929年间动用政治手腕,先在1924年联合[[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打倒[[托洛茨基]],又在1926年联合公认的党内[[右派]](支持延续[[新经济政策]])[[布哈林]]击败党内[[左派]]——[[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的“托季联盟”,最终在1929年打倒[[布哈林]],夺得最高权力并彻底结束[[新经济政策]]。苏联进入史达林时期。<ref>{{cite web|author=2011年10月28日11:47 |url=http://roll.sohu.com/20111028/n323746697.shtml |title=布哈林如何从斯大林的盟友沦落为斯大林的阶下囚 |publisher=Roll.sohu.com |date=2011-09-21 |accessdate=2017-05-24}}</ref>
=== 斯大林时期 ===
{{main|斯大林主义|大清洗|苏德战争}}[[File:Voroshilov, Molotov, Stalin, with Nikolai Yezhov.jpg|thumb|left|斯大林和内务部长[[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叶若夫]] 的照片 ,叶若夫被处决后很快从照片上被抹去。]]
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曾经将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恢复至1913年的水平。斯大林和共产党内多数人认为,新经济政策不仅损害了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也没有足够优秀的经济表现,甚至连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都没有。因此斯大林主义者认为,苏联必须加速工业化进程,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在1920年代末期,斯大林发起了一波激进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的工业和农业实施彻底改造。这个被称为“大转向”的经济改革,意味着斯大林对之前[[列宁]]从1921年春天[[俄国内战]]结束后就一直坚持实行的较接近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摒弃。
1944年10月,[[图瓦人民共和国]]加入苏联。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中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双方协议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以公投结果决定是否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希望换取苏联三个月内从中国东北「撤完」减少对中共的支援。苏联政府的态度对中国[[国共内战]]的加剧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945年后,由于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地区|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欲接管满洲,以便能更好的与[[蒋介石]]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继续展开武装斗争。而斯大林则为了避免和[[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国民政府]]进一步加深冲突,拒绝了毛泽东的要求,决定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尽管如此,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ref>沉志华,《一个大国的掘起与崩溃》第六部分: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ISBN 9787509709269</ref>例如苏联红军曾经把缴获自[[日本关东军]]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给中共将领[[林彪]]的[[东北野战军]]<ref>[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1-11-24/0951293044_2.shtml 杨奎松《读史求实》:苏联给了林彪东北野战军多少现代武器]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26184147/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1-11-24/0951293044_2.shtml |date=2013-09-26 }}</ref>苏联[[克格勃]]将军苏多柏拉托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特殊使命》一书中说,苏联在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沉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这些战略进攻行动期间特意引发“[[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协商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计划,他们想以此转移美国对中国[[国共内战]]的战略注意力,将美国的援助重心牵制在欧洲,减少美国对敌视中共的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的援助力度。<ref>{{cite web|url=http://news.sina.com.cn/o/2005-08-17/00256707190s.shtml |title=新浪网:1948年柏林危机是否影响中国 |publisher=News.sina.com.cn |date= |accessdate=2017-05-24}}</ref>1950年,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条约,中共承认[[外蒙古独立]]的现状,苏联租用[[旅顺]]及[[大连]]军港。苏联承诺1952年底前无偿交还长春铁路,在签订[[对日和约]]和最迟不超过1952年底撤出旅顺港。
在[[朝鲜战争]]中,[[金日成]]曾经得到了斯大林很多帮助,苏联空军秘密参加朝鲜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前司令[[王海]]承认虽然被施加很多限制(如只能在[[平壤]]及平壤以北的[[米格走廊]]作战,不淮在海上或[[韩国]]领空作战,作战时必须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或[[朝鲜人民军]]军服,空中联络时必须使用[[汉语]]或[[朝鲜语]]),但朝鲜战争初期“空战仍然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ref>{{cite web|url=http://www.huaxia.com/thjq/zzhg/zzhgwz/2010/07/1976319.html |title=米格走廊:苏联空军秘密参加朝鲜战争 |publisher=Huaxia.com |date=2010-07-08 |accessdate=2017-05-24}}</ref>虽然朝鲜在战前希望达到的统一朝鲜目标并没有实现,<ref>[http://bbs.yutian.gov.cn/thread-219947-1-1.html 美国解密档案:1951年中苏朝三国曾计划派200万大军解放日本]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44650/http://bbs.yutian.gov.cn/thread-219947-1-1.html |date=2015-04-02 }}</ref>但正是由于这场战争,[[金日成]]得以继续统治朝鲜,实行独裁统治。
因[[美国]]及西欧各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倍感威胁因此在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抗衡,东欧也建立了铁幕,并逐渐赤化东南亚和南美洲,苏联社会主义集团的冷战格局已经浮现。
=== 赫鲁晓夫时期 ===
{{see also|赫鲁晓夫解冻}}
[[File:Nixon_and_khrushchev.jpg|thumb|right|1959年7月[[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莫斯科]]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相继击败[[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继任[[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列表|苏联最高领导人]],与[[阿那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米高扬]]、[[苏斯洛夫]]等人形成[[集体领导]]制度。此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
此后,苏联和很多国家爆发政治衝突。但在[[太空竞赛|太空科技领域]],苏联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1960年,[[中苏交恶|中苏决裂]]。[[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在1963年相继发表[[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谴责赫鲁晓夫的批判斯大林与搞经济改革,是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搞[[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即假社会主义。<ref>{{cite web|author=1 |url=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75/4493760.html |title=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赫鲁晓夫假社会主义及其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publisher=Cpc.people.com.cn |date=2006-06-17 |accessdate=2017-05-24}}</ref>[[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公开支持中共谴责苏联,[[金日成]]领导下的[[朝鲜]]也在内部文件中赞成中共(但朝鲜在公开场合中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左右逢源,来回摇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ref>{{cite web|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gundong/detail_2012_05/21/14688135_0.shtml |title=凤凰网:中朝关系60年来多次面临重大考验 |publisher=News.ifeng.com |date= |accessdate=2017-05-24}}</ref>)[[苏修]]这一称号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邓小平]]和[[阿利雅]]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上台并实行[[经济改革]]后才废止不用。
1959年,作为苏联经济改革的一部分,赫鲁晓夫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美国]]商品展览会”,将[[百事可乐]]等美国著名商业品牌引进苏联国内与[[东欧]]市场,同时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进行“[[厨房辩论]]”。<ref name="autogenerated2005">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韩春萌:《借助贵人成大事》第一章ISBN 9787801209528</ref>[[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的经济改革在1968年[[勃列日涅夫]]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后陷入停滞。<ref name="autogenerated1">[http://euroasia.cass.cn/news/60875.htm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论“布拉格之春”对苏联内政的影响]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27023439/http://euroasia.cass.cn/news/60875.htm |date=2013-09-27 }}</ref>
=== 勃列日涅夫时期 ===
{{main|勃列日涅夫主义}}[[File:Carter_Brezhnev_sign_SALT_II.jpg|thumb|right|1979年6月[[吉米·卡特|卡特]]与[[勃列日涅夫]]签订《[[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ALT II|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1964年,[[赫鲁晓夫]]被以不流血政变方式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取代其出任[[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列表|最高领导人]],他在解除了谢列平等人的威胁之后,跟作为政府首脑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作为国家元首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一起建立了“[[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ref>{{cite web|url=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History/327866 |title=真实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第一节:机会给予了还没淮备好的没头脑 |publisher=Newsmth.net |date=2016-08-25 |accessdate=2017-05-24}}</ref>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停滞时代]]/[[集权主义]]的[[复辟|复辟]])。在此时期内,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跟上了美国;但是,苏联整体经济水平依然落后于美国。勃列日涅夫为了收买民心,通过推行福利体系来提高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使得苏联人享受到了稍稍次于[[东德]]的富裕,但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这种福利体系为日后石油贬值后的苏联衰弱埋下了伏笔。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凭藉著强大的军力,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多次在东南亚与南亚引发武装衝突,并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在1969年,苏联却与另一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多次发生[[中苏边界衝突|边境军事衝突]],几乎濒临战争的边缘。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却成为苏联继[[北约]]之后的头号敌人。尽管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极力在[[中东]]地区扩张,扩大了苏联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但当苏联支持的[[埃及]]和[[叙利亚]]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再次败给[[以色列]]之后,借助战后[[亨利·基辛格]]在以、阿之间的穿梭外交谈判,[[哈菲兹·阿萨德]]领导下的叙利亚开始谋求在[[美国]]与苏联之间进行平衡外交,不再专一依赖苏联。[[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领导下的埃及与苏联彻底闹翻、反目成仇。<ref>[http://www.tianyayidu.com/article-a-614270-2.html 1974年基辛格通过对叙利亚的外交活动结束了阿盟对西方的石油禁运]{{dead link|date=October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ref>
进入1970年代,在对市场社会主义掀起批判浪潮的情况下,苏联的经济改革从强调改革传统体制到强调[[计划经济]]的优越性,由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加强对企业的控制,改革重心由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转移到合并企业,建立联合公司。<ref name="autogenerated1"/>政治上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斯大林]]的形象。<ref>{{cite web|url=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History/327866 |title=真实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第四节:亲斯大林感情与个人崇拜的重现 |publisher=Newsmth.net |date=2016-08-25 |accessdate=2017-05-24}}</ref>但赫氏改革在苏联,以及在东欧的[[卫星国]]([[傀儡政权]]),如[[卡达尔·亚诺什|卡达尔]]的[[匈牙利]]、[[盖莱克]]的[[波兰]]仍有部分延续,如卡达尔的匈牙利政府在1979年进一步允许把亏损的国营小型工商企业改由职工承包或租给私人经营、把[[私营企业]]的合法雇工人数限制放宽到30人、除税收外政府不干预企业资金的流动、允许企业自主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等等。
1983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710美元,是美国同时期的三分之一,而其卫星国[[东德]]则达到了5670[[美元]],是全世界最富裕的自称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国家。<ref name="autogenerated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美国)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ISBN 9787300148724</ref>但当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命令下入侵[[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导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对苏实施粮食禁运后,尤其是在苏联耗费大量财力应对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后,加之苏联[[石油]]出口也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落而缩水,苏联人民的[[日用品]]消费和[[副食]](如[[乾酪|奶酪]]、[[黄油]])等的采购都受到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下降,1985年苏联人民每人每天要耗费2个小时的时间排长队购买食物。[[戈尔巴乔夫]]改革也因此开启。<ref name="baidu1">{{cite web|url=http://tieba.baidu.com/p/1448553319?pn=2 |title=飞毛腿导弹的前世今生:戈尔巴乔夫为解除美国粮食禁运销毁“奥卡”导弹 |publisher=Tieba.baidu.com |date= |accessdate=2017-05-24}}</ref>
=== 戈尔巴乔夫时期 ===
{{参见|苏联解体}}
1982年,[[勃列日涅夫之死|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新任总书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戈尔巴乔夫]]属于[[改革派]]。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他与他的亲密同僚和朋友[[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等人共同的集体领导下,苏联在国内开始实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在经济上希望彻底抛弃[[计划经济]]并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主张对苏联政府过去犯下的很多历史污点和历史错误进行清算,平反冤假错案。戈尔巴乔夫和他的智囊[[雅科夫列夫]]还提出了“多一份[[民主]],就多一分社会主义”的口号,主张维护和增大苏联人民的民主权利。<ref name="people1">{{cite web|ur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9167822.html |title=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中苏不同的改革开放来源于不同的理论指导 |publisher=Theory.people.com.cn |date= |accessdate=2017-05-24}}</ref>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著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包括[[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等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著「开放性」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逐渐失去了民心。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在1930、1940年代流放和打压[[鞑靼人]]、[[车臣人]]等少数民族行为的强烈谴责,激发了苏联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强烈地[[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情绪,1988年鞑靼人在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抗议示威是苏联的民族关系开始步入剧烈动荡期的标志,也预示着[[苏联解体]]和崩溃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ref>[http://www.ks08.com/files/grbfhy/22306.htm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苏联民族关系问题的困难探索]{{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口号,戈尔巴乔夫高度评价[[赫鲁晓夫]]时期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是对[[极权主义]]体制的第一次冲击,是朝社会民主化迈进的第一次尝试”。不过,戈尔巴乔夫认为赫鲁晓夫在揭露斯大林方面还有局限性。1990年7月,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清楚地写道:“极权的斯大林体制给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一体制正在被消除,苏联正在走向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ref name="people1"/>
1991年8月19日,苏共党内保守派组成的[[紧急状态委员会]]为防止戈尔巴乔夫下放权力导致国家解体而发动政变,被称为[[八一九事件]],他们将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软禁,并试图派兵拘禁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但由于军队倒戈以及民众反对,政变在三天后以失败告终,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均被逮捕并遭到政治清洗,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开始掌握实权,并联合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宣布乌克兰于1991年8月24日独立,苏联开始解体。
== 行政区划 ==
{{main|苏联行政区划}}苏联名义上近似于[[联邦制]],根据苏联成立宣言和条约,历次[[苏联宪法|苏联宪法]]所规定:苏联是各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合的联盟国家,各加盟共和国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加盟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宪法,还可以自由退出联盟,还有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同外国缔结条约及交换外交和领事代表、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的权利(1936年宪法,还规定加盟共和国均有权建立自己的军队)。各加盟共和国间的疆界,须经有关共和国彼此协商并经批淮始可予以变更。加盟共和国下辖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简称[[自治共和国]]''{{lang|ru|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lang|ru|АССР}} )也拥有较大的权利,拥有自己的宪法,自治共和国的领土未经其同意也不得予以变更。<ref>[http://euroasia.cass.cn/news/84695.htm 苏维埃联邦制国家──苏联的建立及历史局限性 ]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29052638/http://euroasia.cass.cn/news/84695.htm |date=2013-12-29 }}</ref>因此苏联的行政区范围理应当是由联盟下的各国政府自行独立管理的,乃是国家主权不可侵犯,不过,实际操作上则更多地表现出[[单一制]]的国家特点。
解体之前(1989年),全联盟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包括东[[斯拉夫]]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波罗的海三国]]及[[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下设边疆区和州,全国共有155个州(''{{lang|ru| область}}'')和6个边疆区(''{{lang|ru| Края}}''),在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按各民族人数多少分别成立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专区,全联盟共设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lang|ru|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10个自治专区(''{{lang|ru| автономный район}}'')。
这15个加盟共和国和分别是: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border:1px black; float:centre; margin-left:1em;"
|-
! 宪法顺序
|-
| 1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Russian SFSR.svg|border|18px|Flag of Russian SFSR]]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rowspan="15" style="width:350px;"| [[File:Republics of the USSR.svg|600px]]
|-
| 2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Ukrainian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Ukrainian SSR]]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3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Byelorussian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Belarusian SSR]]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4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Uzbek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Uzbekistan SSR]]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 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5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Kazakh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Kazakhstan SSR]]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萨-{}- 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6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Georgian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Georgian SSR]]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7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Azerbaijan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Azerbaijan SSR]] [[亚塞拜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8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Lithuanian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Lithuanian SSR]]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9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Moldavian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Moldovan SSR]] [[摩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10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Latvian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Latvian SSR]]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11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Kyrgyz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Kyrgyzstan SSR]]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12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Tajik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Tajikistan SSR]]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zh-hans: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zh-hant: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13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Armenian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Armenian SSR]]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14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Turkmen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Turkmenistan SSR]]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15
| align=left | [[File:Flag of Estonian SSR.svg|border|18px|Flag of Estonian SSR]]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center>
== 政治 ==
[[File:Supreme_Soviet_1982.jpg|left|thumb|200px|最高苏维埃所在地[[克里姆林宫]],摄于1982年]]
{{马克思列宁主义}}
{{communism}}
{{Soviet Union sidebar}}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 政党 ===
苏联共产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好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克格勃]]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赫鲁雪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布里兹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领著政府补贴在[[疗养院]]裡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布里兹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一定非得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布里兹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来源请求}}.
=== 秘密警察 ===
=== 政治体制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width:85%;"
|-
!|
!colspan=6|苏联政治结构<ref>Л.&nbsp;Б.&nbsp;Яковер. Пособие по истории отечества. М.: Сфера 1998 стр.148</ref><ref>{{cite web|url=http://constitution.garant.ru/history/ussr-rsfsr/1977/red_1977/5478733/ |title=Конституция СССР в редакции от 1 декабря 1988 г |publisher=Constitution.garant.ru |date= |accessdate=2017-05-24}}</ref><ref>{{cite web|url=http://constitution.garant.ru/history/ussr-rsfsr/1977/red_1977/5478736/ |title=Конституция СССР в редакции от 14 марта 1990 г |publisher=Constitution.garant.ru |date= |accessdate=2017-05-24}}</ref><ref>{{cite web|url=http://constitution.garant.ru/history/ussr-rsfsr/1977/red_1977/1549448/ |title=Конституция СССР в редакции от 26 декабря 1990 г |publisher=Constitution.garant.ru |date= |accessdate=2017-05-24}}</ref>
|-
! style="width:50px;"|
=== 最高领导人 ===
{{main| * 苏联最高领导人列表|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style="width:3%;"| 任次
| 1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File:Lenin loc ggbain.jpg|100px]]
|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1日
| {{Birth date|1870|4|22|df=y}}| {{death date and age|1924|1|21|1870|4|22|df=y}}
|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
| 2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File:Stalin.jpg|100px]]
| 1922年4月3日
| 1953年3月5日
| {{Birth date|1878|12|18|df=y}}| {{death date and age|1953|3|5|1878|12|18|df=y}}
| 1922年4月3日当选[[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总书记]],1941年起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1946年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24年1月21日至1953年3月5日期间爲最高领导人。1952年苏共十九大取消总书记一职,他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第一)。
|-
| 3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 [[File:Bundesarchiv Bild 183-B0628-0015-035, Nikita S. Chruchstschow.jpg|100px]]
| 1953年9月7日
| 1964年10月14日
| {{Birth date|1894|4|17|df=y}}| {{death date and age|1971|9|11|1894|4|17|df=y}}
|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8-1964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
| 4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 [[File:Brezhnev-color.jpg|100px]]
| 1964年10月14日
| 1982年11月10日
| {{Birth date|1907|1|1|df=y}}| {{death date and age|1982|11|10|1907|1|1|df=y}}
|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66年4月8日改称总书记)。1960年-1964年以及1977年-1982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
| 5
|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 [[File:Yuri Andropov - Soviet Life, August 1983.jpg|100px]]
| 1982年11月12日
| 1984年2月9日
| {{Birth date|1914|6|15|df=y}}| {{death date and age|1984|2|9|1914|6|15|df=y}}
|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
| 6
|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 [[File:Konstantin Chernenko1.jpg|100px]]
| 1984年2月13日
| 1985年3月10日
| 7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File:Mikhail Gorbachev 1987.jpg|100px]]
| 1985年3月11日
| 1991年8月24日
| {{Birth date and age|df=yes|1931|03|02}}
| 在世
|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苏共中央总书记]],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 军事 ==
[[File:Nuclear cruiser Frunze.jpg|thumb|220px|苏联[[基洛夫级飞弹巡洋舰|基洛夫级核能飞弹巡洋舰]]]]
[[File:Right_side_view_of_a_Soviet_MiG-31_Foxhound.jpg|thumb|220px|苏联[[米格-31战斗机]]]]
{{main|苏联军事|苏联元帅列表|苏俄潜艇列表}}
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国家,1988年,苏联[[苏联红军|红军]]的总兵力达到513万(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苏联武装力量|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最高苏维埃]]和[[苏联部长会议]]。1974年成立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作为军事领导机关,主席由[[苏共中央总书记]]担任。军队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 势力范围 ==
{{Main|苏维埃帝国}}{{Eastern Bloc sidebar}}[[File:Soviet empire 1960.png|thumb|right| , 受苏联影响的最大范围,在1959年[[古巴革命]]和1961年[[中苏交恶|中苏分裂]]间。]]
苏联除了对加盟的共和国有操控能力外,还对世界不同国家有实质上的统治。苏联主要影响的地方有东欧及亚洲零星国家,当中大部分是[[苏联]]的[[卫星国]]。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卫星国家:
*{{flag|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flag|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flag|波兰人民共和国}}*{{flag|匈牙利人民共和国}}*{{flag|捷克斯洛伐克}}*{{flag|东德}}
当时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及[[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并不是和苏联同盟。阿尔巴尼亚于1961年因中苏决裂而退出经济互助委员会。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亚洲国家:
*{{flag|阿富汗|1978}}*{{flag|柬埔寨|1979}}*{{flag|越南}}*{{flag|老挝}}*{{flag|南也门}}*{{flag|蒙古}}
与苏联同盟的亚洲国家:
*{{PRC}} (助之建国及建交,后来两国执政党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中苏决裂]],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71年中国的[[联合国]]席位问题表决上,苏联等欧洲国家投赞成票,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代表中国席位,但由于中国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只是报道“联合国128个成员国中,赞成票一共76个,17票弃权,反对票有35个。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有7个”。中苏关系至1989年才得以正常化)*{{flag|朝鲜}}(奉行孤立外交政策)*{{flag|越南}} (短暂与苏俄、苏联结盟)
=== 非洲 ===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或与苏联同盟的非洲国家:
*{{flag|安哥拉}}*{{flag|莫桑比克|1975}}*{{flag|几内亚比绍}}*{{flag|佛得角|1975}}*{{flag|埃塞俄比亚|1975}}*{{flag|Benin|1975}}*{{flag|刚果共和国|1969}}
=== 美洲 ===
*{{CUB}}
*{{flag|尼加拉瓜}}
苏联在[[中美洲]]亦有同盟国,主要是引发[[古巴危机]]的[[古巴]],古巴革命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与美国断交。此外,拉美不少政权曾为是社会主义政权,如智利的阿连德、尼加拉瓜的奥尔特加。奥尔特加在1979年领导尼加拉瓜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桑解阵政权后,陷入内战,苏联亦有参与。
== 经济 ==
{{main|苏联经济}}
[[File:DneproGES 1947.JPG|thumb|right|1947年的第聂伯河水电站]]
苏联在[[冷战]]期间,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到20世纪80年代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zh-hans;zh-hant{{!}}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苏联五年计划|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天]]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
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製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苏联经济改革的一部分,总理[[赫鲁晓夫]]1959年在首都[[莫斯科]]举行了“[[美国]]商品展览会”,将[[百事可乐]]等美国著名商业品牌引进苏联国内与[[东欧]]市场,同时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进行了“[[厨房辩论]]”。<ref name="autogenerated2005"/>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所进行的经济改革在1968年[[勃列日涅夫]]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后陷入停滞。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对市场社会主义掀起批判浪潮的情况下,苏联的经济改革从强调改革传统体制变为强调[[计划经济]]的优越性,由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加强对企业的控制,改革重心由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转移到合并企业,建立联合公司。<ref name="autogenerated1"/>但改革在东欧的苏联[[卫星国]],如[[卡达尔·亚诺什|卡达尔]]的[[匈牙利]]、[[盖莱克]]的[[波兰]]仍有延续。如卡达尔的匈牙利政府在1979年进一步允许把亏损的国营小型工商企业改由职工承包或租给私人经营、把[[私营企业]]的合法雇工人数限制放宽到30人、除税收外政府不干预企业资金的流动、允许企业自主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等等。<ref name="autogenerated3"/>但当勃列日涅夫下令入侵[[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对苏实施粮食禁运。而在苏联耗费大量财力应对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后,加之苏联[[石油]]出口也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落而缩水,苏联人民的[[副食]](如[[乾酪|奶酪]]、[[黄油]])采购和[[日用品]]消费都开始受到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下降。1985年苏联人民每人每天要耗费两个小时的时间排长队购买食物。[[戈尔巴乔夫]]改革也因此开启。<ref name="baidu1"/>
== 教育科技 ==
[[File:Luna 2.jpg|thumb|220px|[[月球2号]]探测卫星]]
[[苏联教育|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苏联著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国立[[帕特里斯·卢蒙巴]]人民友谊大学(苏联解体之后更名为[[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列宁格勒大学]](苏联解体之后更名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
==文化==
{{main|苏联文化}}
[[File:Марш энтузиастов.ogg|thumb|《热情者进行曲》,苏联较为著名的歌曲之一,为1930年代创作]]
[[File:Milovice_soviet_pupils.jpg|thumb|220px|1985年访问[[捷克斯洛伐克]]的苏联学生]]
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完全控制,在避免批评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受到限制和被禁止。但这并未阻止苏联时代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仍然取得了伟大成就,例如,诗人[[叶塞宁]],[[阿赫玛托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小说家[[肖洛霍夫]],导演[[塔可夫斯基]],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舞蹈家[[乌兰诺娃]]等等,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 假日 ===
[[File:RIAN archive 479450 Children on May Day demonstration.jpg|220px|thumb|庆祝五一节的苏联儿童]]
苏联主要有八个公立假日,其他假日与公立假日合计约30个。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style=background:#efefef;
! 日期 !! 名称 !! 俄文名称 !! 附注
|-
| 1月1日 || [[新年]] || {{lang|ru|Новый год}}|| 通常是每年庆祝规模最大的节日,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大多数[[圣诞节]]期间的习俗被移至新年前夜。
|- valign=top
| 2月23日 || [[祖国保卫者日|红军日]] || {{lang|ru|День Советской Армии}}<br>{{lang|ru|и 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 纪念1918年2月[[苏联红军]]的建立。
|-
| 3月8日 || [[国际妇女节]] || {{lang|ru|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женский день}}||
|-
| 4月12日 || [[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宇航日]] || {{lang|ru|День космонавтики}} ||纪念1961年[[尤里·加加林]]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
| 5月1日 || [[国际劳动节]] || {{lang|ru|Первое Мая - День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br>{{lang|ru|солидарности трудящихся}} ||在5月1日和2日庆祝。
|-
| 5月9日 || 胜利日 || {{lang|ru|День Победы}}||[[苏德战争|卫国战争]]结束日,1945年[[纳粹德国]]在这一天[[投降]]。
|-
| 10月7日 || 苏联宪法日 || {{lang|ru|День Конституции СССР}} ||纪念1977年版[[苏联宪法]]通过,1936-1977年间为12月5日。
|-
| 11月7日 || [[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纪念日]] || {{lang|ru|Годовщина Великой Октябрьской<br>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or Седьмое ноября}} || 纪念1917年的[[十月革命]],也是国庆日。
|}
=== 注释 ===
{{notelist|iger=}}
{{refend}}
=== 外部链接 ===
* [http://www.cccpism.com/ 苏联主义网]
{{wiktionary}}{{commonscat|Soviet Union}} === 参见 =={{Portal box|苏联|俄罗斯|历史}}=
* [[十月革命]]、[[苏维埃俄国]]
* [[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Soviet Union topics}}
{{ 苏联加盟共和国}}
{{Navboxes
|title = 国际组织成员
|list1 =
{{UNSC}}{{JHH}}
{{华沙条约组织}}
}}
{{Authority control}}{{DEFAULTSORT:USSR}}[[Category:世界之最]][[Category:苏联| ]][[Categorycategory:前联合国会员国]][[Category:前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Category:联合国创始会员国|United Soviet]][[Categorycategory:核武国家]][[Categorycategory:超级大国]][[Category:1922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Category:1922年苏联建立]][[Category:1991年苏联废除]]
128,4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