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阿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苏阿芒(1936年11月-1990年9月23日),男,汉族,原名苏承宗,笔名苏阿芒、苏秋鹏等,世界语名Su Armand。安徽石台人,1936年11月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世界语者。
中学毕业后,苏阿芒到天津机床厂夜校任英文教师。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加入国际世界语协会;1968年,"文革"期间蒙冤入狱;1979年,平反后任百花出版社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先后担任国际世界语博物馆馆员,国际世界语《世界文学》特约撰稿人,国际世界读者青年联合会中央委员,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及驻华代表,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共青团天津市委委员,天津市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百花出版社编辑。
1990年9月23日2时50分,逝于天津寓所,终年54岁。
人物生平
苏阿芒,原名苏承宗,祖籍为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1936年11月出生于北京,幼年承父母寓居天津,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
苏阿芒5岁始学日语,先后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兰语、瑞典语、捷克语、葡萄牙语、丹麦语、挪威语、世界语等21种语言。
1941-1953年,苏阿芒在北京、天津等地上学。
1954年,天津广东中学毕业后,连续三年报考北京大学西语系均考出高分,皆因父亲解放前在北平旧法院当过2年书记员在政审时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之后,苏阿芒到天津机床厂夜校任英文教师。
苏阿芒酷爱诗歌。13岁学写中文诗,19岁起用外文写诗。1955年,开始用"苏秋鹏"、"苏阿芒"的笔名投稿。
1957年,用意大利文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在意大利《第七日》刊物上发表。
1957年,加入国际世界语协会,历任国际世界语博物馆馆员、国际世界语文学季刊《世界文化》特约撰稿人、国际世界语青年联合会中央委员等职。
1965年,被日本《大本教世界语》杂志邀请参加赛诗会,获国际优等奖,并将全部奖金捐给了国际世界语协会亚非基金会。被誉为"年轻的天才的世界语诗人""国际文坛的新星"。
1956-1968年初,他的《我爱你,中华》《在詹天佑铜像前》《刘三姐》《梁三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300多首抒情诗、叙事诗,在世界50多个国家用20多种文字刊载。
1965年,苏阿芒获日本《大本教世界语杂志》举办的赛诗会荣誉奖,后将全部奖金献给了国际世界语协会亚非基金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苏阿芒被错误地打成"现行反革命"。
1968年4月,被捕入狱。在狱中,身心遭受了严重摧残,但仍坚持创作了大量诗歌。
1979年1月,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苏阿芒无罪,撤销原判,予以平反释放。
1979年3月,经天津市委组织部批准,天津市人事局办理录用,苏阿芒被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任外文编辑。
1979年4月29日,《光明日报》以《我爱你呵,美丽的中华》为题,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苏阿芒勤奋自学的事迹,并配发了《理想·毅力·年华》的评论。 引起轰动,一夜之间,苏阿芒成为全国知名的新闻人物。他被推举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及驻华代表。还被选为共青团天津市委委员、天津市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1986年9月,经组织调查核实,确定苏阿芒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迫害致残。因苏阿芒冤狱近11年之久,在出狱前即已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
1988年后,苏阿芒身体瘫痪,病情日渐恶化,先后丧失了行走、说话、写字、打字的能力。
1990年9月23日2时50分,逝于天津寓所,终年54岁,其骨灰葬石台县七里镇垅上公墓。
个人作品
诗集
《来自中国的诗(上下册)》(意大利语)1979年
《夏日的悲歌》(世界语)1982年
《迟开的素馨花》(汉语)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
译著
《意大利威尼斯》
人物评价
阿芒是个集毁誉于一身的人。而且,对他的毁誉,对比强烈,无以复加。恨之者欲其死,百般诋毁不算,还要逮捕下狱,脚镣手铐,刑上加刑,管制之严,有如犯人中的犯人。终至瘫痪,卧床不起,英年早逝。爱之者欲其生。喝采欢呼,近乎顶礼膜拜,国外尤热。五十几个国家,二十多种文字,为他发稿、出书、献诗、颁奖,推崇之高,有如诗人中的诗人。维也纳世界语博物馆并建有他的塑像。阿芒虽死犹生,永垂不朽。(《才华绝代赤子心--我所认识的苏阿芒》国柱)
这位大家,未上过大学,他是自学成才的,他的成功是文学领域的一个奇迹。(《自学大家苏阿芒》陈荣升)
在美丽的多瑙河畔的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有一座国际世界语博物馆,博物馆里矗立着一尊中国青年的半身铜像:他腰板挺直,双眼炯炯有神,极目远望;铜像树立起来的时候,他还不到30岁,但已被许多有名望的外国作家所瞩目,称他是"文坛地平线上在东方闪烁着的一颗新星"。这颗新星就是中国的苏阿芒。(《他依然是颗闪烁的明星-苏阿芒逝世20周年祭》李树德)
亲属成员
王瑞玺:苏阿芒的妻子。
人物轶事
1953年,苏阿芒在天津市广东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西语系,三次均落榜。其父百思不得其解,就带着心中的疑团询问招生部门,原来苏阿芒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是优良,只因父亲有"历史问题",政治审查过不了关。其父性情刚烈,怒火冲天,一气之下,脑溢血猝死。
苏阿芒的学习毅力十分惊人。经常忘了理发,头发长得几平披肩,吃饭、走路、干事均自言自语背外浯单词。他对外语如醉如痴,人们说他是"精神病人",投以讥笑,而他不顾别人的嘲笑讥讽,走自己的路。由于太苦太累,他患上严重眼疾,但他挺过来了。
文革十年动乱中,苏阿芒投寄国外的信稿,成了"里通外国"的罪证。抄家、批斗之后,他被关进监狱,判刑15年。身陷囹圄之中,他仍然让其母给他订一份世界语版的《中国报导》杂志和意大利文版的《新团结》报。他向管教人员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允许他看外文书。有的犯人讽刺他:"都落到这份儿上,还学这玩艺,到梦里去当翻译吧!"可他却在一首诗里写道:"诗歌永不屈服,不管诗人将遭到多少痛苦,没有纸,也没有笔,只有无比的愤怒!"在整整10年零4个月的监狱生活中,诗人用他敏捷的思想构思了四五十首诗歌,而这些作品都一一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1984年,苏阿芒带病回故里安徽石台,这里的乡亲父老让他格外感到亲切。他赋诗云:"饱尝生活苦果的人,最知道蜜的甘甜。历尽沧桑的人,最体会党给的温暖。诗人最爱把故乡咏颂,我爱安徽的土地。是它给了我最初的生命,是它哺育我长大成人。"
后世纪念
国际世界语协会为纪念这位天才诗人,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世界语博物馆为他塑了座半身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