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苓甘五味姜辛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苓甘五味姜辛汤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医方剂名。为祛痰剂,具有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寒饮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内停者。

中文名苓甘五味姜辛汤

功 用温肺化饮

主 治寒饮咳嗽

分 类祛痰剂-温化寒痰剂

出 处《金匮要略》

歌诀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组成

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用量

茯苓12g,甘草、干姜各9g,细辛、五味子各5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义

本方证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义。

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满不舒;饮邪犯胃,则喜唾涎沫。治当温阳化饮。

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

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

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

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特点

综观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

运用

本方为治寒饮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咳甚喘急者,加杏仁、

厚朴以降气止咳;脾虚食少者,可加人参、白术、陈皮等以益气健脾。

禁忌

凡肺燥有热、阴虚咳嗽、痰中带血者,忌用本方。

附注

附方冷哮丸。

组成

麻黄(泡)、川乌(生)、细辛、蜀椒、白矾(生)、牙皂(去皮弦子,酢炙)、半夏曲、

陈胆星、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共用)、甘草(生)各30g,紫菀茸、款冬花各60g。

用法

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汤服6g,赢者一钱3g,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

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

功用

散寒涤痰。

主治

寒痰哮喘。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嗽痰多,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出处《张氏医通》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冷哮丸所治寒痰哮喘为内外俱寒之实证。方中以麻黄合细辛散外寒,蜀椒合川乌温里寒,

皂角合胆星化顽痰,白矾合半夏燥湿痰,紫菀、冬花、杏仁利肺止咳化痰。方中用药较为燥烈,虚人慎用。

重要文献摘要

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

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

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方论选录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服前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

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1]

参考资料

  1. 苓甘五味姜辛汤,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