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苗春生,男,长安郭杜人,生于1951年。现为西安市群艺馆特邀民间艺术家、长安民间雕塑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长安书画家协会副会长。 [1]

苗春生
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出生 1951年
国籍 中國
职业 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知名于 “西安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

目录

个人履历

自幼喜爱绘画与泥塑。近二十年来共创作出泥塑4000多件。其中有水浒108将、关中风情系列作品、陕西十大怪、陕西民俗系列作品、七十二行等。长期在西安市小雁塔及西安群艺馆展出。泥塑作品曾被中央新闻30分钟、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四川卫视、长安电视台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长安开放》等刊物报道。2007年被评为“西安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 绘画作品曾在陕西人才杯、陕西省首届花鸟画展、“陕汽杯”等画展获奖。 [2]

走访长安泥塑艺人苗春生

长安泥塑艺人苗春生是我们陕西调研中见到的极富创造力的民间艺术家之一,主要创作民俗风情的题材。他采用捏塑手法创作的泥塑作品,生动逼真地展示了关中地区原生态的民俗生活。尤其是让人赞叹的是他创作的耍社火、看大戏、赶大集、看露天电影等表现宏大场面的作品,致广大而尽精微,简直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关中百姓生活全景画。

苗春生是一个痴迷于泥塑创作的民间艺术家,他1950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郭杜街办周家庄北村。他长期浸润于泥塑艺术的天地才让他葆有了旺盛的创作生命力。苗春生年轻时做过电影播放员,业余书画,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泥塑创作,他的泥塑作品取材于关中百姓日常生活,多以描绘地方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手法娴熟老到,富有生活情趣。凡是他生活中看到的有意思的场面,他都能轻松自如的捏制出来。

陕西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当地丰富的民俗资源孕育了众多的手工技艺。苗春生的泥塑是一种原生态的创作形式,一种生活的艺术,真实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艺术感悟。人们对关中平原的印象,对陕西传统生活场景的记忆,几乎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得到。苗春生乐此不疲的反反复复表现的正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等,这些关中八大怪民俗生活场景。由于苗春生世代生于斯、长于斯,对于关中生活的切身体味让他的作品在艺术的夸张中多了一份亲切自然的感觉。那些纺线的婆姨、操着不同手艺的庄稼汉子、滚铁环的顽童、砸吧着烟袋嘴的老汉、表情动作夸张的老腔演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鲜明的面孔,而且是那样的真实感人。他创作的《关中记忆》《水浒一百单八将》《文姬归汉》《文成公主入藏》《张骞出使西域》等大型历史故事题材的泥塑作品,让一抔黄土变成一簇簇热情洋溢的生活画面。

苗春生捏泥塑用的土来自于陕北黄陵的胶泥,这个地方的泥土黏度高,易成型,不开裂,所以非常适合制作泥塑。泥巴的原材料要经过处理才能变得粘度适中,方便捏制。苗春生仅靠一把竹刀徒手捏塑,他的泥塑不上颜色,完全靠泥巴的天然质感来酣畅淋漓地呈现陕西人直爽、朴实的形象,充满泥土的芬芳。民间艺术植根于乡土生活,是在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艺术之花。苗春生的泥塑技艺水平与那些专业艺术家相比丝毫都不见得逊色。在那些静态的人物场景中,你总能感受陕北人说话的强调和歌唱的声音,只有对生活丰富的体验,才能捏出这样感人的作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地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高频度使用的热词。对久居城市的人来讲,乡土乡情似乎总是有着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魔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个中的缘由。细细想来,我们的华夏文明曾经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形态,先辈们千万年来与泥土肌肤相亲,耕作维生,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命的丰沛。我们延续了祖先的血脉,所以骨子里也总有摆脱不掉的乡愁。苗春生创作的泥塑作品,充满质朴的泥土气息,把人们带回了曾经的乡土记忆。 [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