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苦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苦蝶

苦蝶苦菜、节托莲、小苦麦菜、苦叶苗、败酱、苦麻菜、黄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荬、苦丁菜、苦碟子、光叶苦荬菜、燕儿衣、败酱草。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或根。早春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生于山地及荒野,为田间杂草。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主肠痈肺脓疡肺热咳嗽肠炎痢疾疾胆囊炎盆腔炎疮疖肿毒阴囊湿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捞员伤。,

中药材·苦碟子

【别名】苦荬菜[1] 【来源】菊科野苦荬属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Bunge) Hance,以全草入药。5~6月间开花时采收全草,晒干。 【性味归经】苦、辛,平。 【功能主治】止痛。用于头痛,牙痛,胃肠痛及中小手术后疼痛。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 0.4~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各家论述】

1.《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排脓。治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疖痈肿,吐血,衄(nv四声)血。  2.止痛。治头痛,牙痛,胸痛,胃、腹痛,外伤疼痛以及中、小手术后疼痛。 【采收和储藏】5-7月间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2]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和华东。 【动植物形态】抱茎苦荬菜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无毛。根粗壮而垂直。茎直立。基生叶多数,长圆形,长3.5-8cm,宽1-2cm,先羰急尖或圆钝,基部下延成柄,边缘具锯齿或不整齐的羽状深裂;茎生叶较小,卵状长圆形,长2.5-6cm,宽0.7-1.5cm,先端急尖,基部耳形或戟形抱茎,全缘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有细梗;总苞长5-6mm,外层总苞片5,极小,内层总苞片8,披针形,长约5mm;舌状花黄色,长7-8mm,先端栽形,5齿裂。瘦果黑色,纺锤形,长2-3mm,有细条纹及粒状小刺,喙长约0.5mm,冠毛白色。花、果期4-7月。【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本品长短不一。根呈倒圆锥形,具少数分枝。茎呈细长圆柱形,上部具分枝,直径1.5-4mm,表面绿以、深绿色至黄棕色,有纵棱,无毛,节明显;质较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尖飞出,断面略呈纤维性,外圈黄绿色,髓部呈白色。叶互生,多皱经空、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卵状长圆形,长2-5cm,宽0.5-2cm。先端急尖,基部耳状状抱茎。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有细梗,总苞片2层。舌状花,黄色,雄蕊5,雌蕊1枚,柱头2裂,子房上端具多数丝状白色冠毛。瘦果,黑色,类纺锤形。气微,味微甘苦。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类圆形,边缘呈微波状。表皮细胞1列,细胞类言形或长方形,外表具角质层。下表皮有1-2列细胞,切微延长,类圆表;皮层较窄,有2-3列薄壁细胞组成,内含叶绿素;内皮层细胞1列,凯氏点明显,细胞较大,类扁长方形。维管束外韧型,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新月形,细胞细小,呈不规则形。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木线粗成,导管大小不等,多单个呈径向排列。木纤维众多,排成较厚的环带。髓部宽广,细胞壁微木化,向内细胞较大,稍老的茎有髓腔。   粉末特征:呈灰绿色。①冠毛断片甚多,直径约10μm,呈疏锯齿分枝状。②花粉粒随处可见,类圆形,萌发孔5-6,表面具剌状凸起,直径16.8-22.4μm。③木纤维碎片易见,单个散在或2至多个成束,直径约14-23μm。④花冠碎片易见,表皮细胞呈乳关关突起。⑤丁字毛多见,但多不完整。⑥叶表皮气孔不等式。茎表皮气孔可风险中卫细胞类扁长方形。⑦梯纹导管或螺蚊导管碎片多见,单个或2-3列存在,直径约16-30μm。 【性味】味苦;辛;腥 【中药化学鉴定】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液35ml,浸渍30min,回流加热30min,趁热滤过,滤液在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水10ml,煮沸,趁热滤过,滤液用石油醚(60-90℃)适量除去色素,水液再用乙酸乙酯10ml提取,提取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用95%乙醇6ml溶解,供下述试验:①取乙醇提取液1ml,加少量镁粉,加工厂浓盐酸5滴,沸水浴上加热3min,溶液由黄变到橙色。(检查黄酮类成分)②取乙醇提取液,用毛细管点于滤纸上,在紫外灯下观察显灰蓝色荧光,点加3%碳酸钠溶 液后,斑点显黄色,在紫外灯下观察,显亮黄色荧光。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的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研末。外用:适量,水煎熏洗;或研末调敷衍;或捣敷。 植物·苦碟子编辑

简介

苦蝶子属于菊科多年生草本,也叫苦荬菜、苦菜、凉麻、鹅食等。过去苦碟子为田间野草,不为人们所重视。即使有人采集也是做鸡、猪饲料用。近年来,由于人们追求绿野食品,发现苦碟子嫩根及叶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痈、利湿等功效,又可炒食,也可做汤。尤其洗净蘸酱生食,清脆微苦,爽口宜人,饭店酒家常以“大丰收”拼凉盘,供食客享用。苦碟子生于山野、田间、路旁,分布很广,近年有人工栽培。

植物学特征

植株高30—80厘米。全株无毛。基生叶多个,矩圆形,长3.5—8厘米,宽1—2厘米,顶端急尖或圆钝,基部下延长成柄,边缘有锯齿或不整齐的羽状深裂;茎生叶较小,卵状矩圆形,无柄。茎生叶花期枯萎。花为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有细花梗;总苞长7—8毫米,外层总苞片小,长约1毫米。两性花,花冠黄色,舌状花瓣,长7—9毫米。瘦果,黑褐色,长椭圆形,有棱,果长l一2毫米,冠毛白色。 苦碟子有圆叶种,叶矩圆形,叶片较大,叶缘有稀疏浅锯齿;花叶种,披针形,叶片窄,叶缘缺刻较深,近全裂。 苦碟子适应性强,抗性也强,耐低温。早春气温5—10℃,开始萌发,是较早上市的野菜品种。

苦碟子的采收

①掰叶采收。为了延长生长期,延长市场供应期,大多采用掰叶采收。即每隔5—7天掰外叶数片,保留足够生长的内叶和心叶。 ②一次性全株采收。春天,苦碟子叶片长到5—7厘米时,植株吴呈鲜嫩状态,即可将全株挖出上市。再行整地播种。 ③温室采收。近年苦碟子温室大棚栽培较多。为了在新年、春节高价期上市,可在大棚内用调光控温方法,抑制苦碟子生长,待到新年、春节上市,可成倍增加收入。

地理分布

山苦荬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南部及西南部,原苏联、朝鲜、日本、越南也有。 生物生态特征:山苦荬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适应性较强,广泛地分布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边,农田或荒地上,为一种常见的杂草。 本种耐旱也较耐寒,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质地上也见有生长。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适应。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返青较早,而在晚秋季霜冻后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荬为根蘖型草本。以种子和根蘖进行繁殖,但以营养繁殖为主,在内蒙古地区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为营养期,5—6月为开花期,6—7月结实,其后为果后营养期,10月上旬枯黄。

化学成份

本品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类化合物,还含苦苣菜甙(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羟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还阳参甙(crepidiaside)A及毛连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金丝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种子油中含玟鸠菊酸(vernolicacid)13.7%。叶中还含维生素(vitamin)C。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 2.《名医别录》:疗肠澼,渴,热中疾,恶疮。耐饥寒。 3.《日华子本草》:敷蛇咬。 4.《本草衍义》: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 5.《滇南本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诸积,利小便。 6.《本草会编》:明目,主诸痢。 7.《本草纲目》:治血淋痔瘘。 8.《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

繁殖栽培

栽培季节:山苦荬耐热、耐寒、适应性强,可春种夏收、夏种秋收,早秋种植元旦前收获,以及冬季大棚生产等。一般大棚生产,在寒冬到来之前育成壮苗为宜.即苗期避开1月份寒冬季节。早春播1~3月中棚内播种育苗,标准棚筑2畦,中间开1条沟,深翻筑畦,浇足底水,种子撒播畦内,覆盖籽泥,以盖没种子为度,平铺塑料薄膜(2层薄膜l层地膜),一般10~15天出苗,逢阴雨低温时间出苗更长些。齐苗后揭除地膜,通风换气,白天要防高温伤苗,晚上防冻害;夏播4~6月露地育苗,选择高势地,2米连沟,深翻施腐熟厩肥,筑畦整平。

浸种3小时,待种子晾干后播种。育苗床浇足底水,将种子散播在畦面上,并盖好籽泥,浇足水,如遇高温干旱,畦上覆盖遮阳网,齐苗后早晚揭网,苗床肥水要适中,不宜过干;秋播7~9月,山苦荬育苗要浸种催芽。方法是将种子用纱布包好后浸水3~4小时,然后取出放入冰箱冷藏室内10~15小时,有75%出芽即可播种。

秋播育苗最好用小拱棚或大棚,出苗后注意土壤墒情,不宜过干过湿,并及时拔除杂草,确保排水通畅;冬季栽培可于11-12月播种育苗,前提是大棚要施好基肥,翻耕作畦,6米宽的大棚作2畦或3畦,播种田床土要削细,隔天浇足底水,然后撒播,每分地播籽150克左右,可供种植大田3亩左右,播后撒一层营养土盖没种子,再平盖一层塑料薄膜或地膜。出苗后及时揭去平盖的薄膜,加强管理,做好通风换气和保暖工作。 育苗技术:山苦荬夏秋栽培,必须催芽播种,否则难以保证育苗成功。因山苦荬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超过25℃或低于8℃不出芽。简单易行的发芽方式是: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4—6h,然后捞起沥干,装入丝袜内可选择以下3种方法催芽。

河沙催芽法即在阴凉处铺上湿润的河沙20—30Cm厚,然后将浸泡过的种子撤在河沙表面,再铺1—2cm厚湿河沙,并用新鲜菜叶盖上。 保温瓶冰块催芽法将浸泡好的种子,吊在瓶内,在瓶内加上清水、冰块,并达到15—20,每隔1天冲洗1遍并坚持换水和加冰块。

冰箱低温催芽法把浸泡好的种子用纱布包好,放入15—20℃的冰箱内、并坚持每天冲洗1遍。上述催芽约经2—4天,有60%—70%出芽即可播种。适宜季节可直播育苗、冬春可在拱棚内保温育苗,夏秋季节育苗和生产最好采用遮阳网遮光降温生产。

合理密植

季节不同,苗龄差异较大,夏秋需20—30天,冬春需50—70天,一般4—6片真叶即可定植。株行距要求15cm*20cm。 田间管理:山苦荬一般采取平畦栽培,山苦荬有5-6片真叶时即可定植,行株距20厘米左右。定植前深翻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厩肥3000公斤,碳酸氢铵80~100公斤,2米连沟,深沟高畦。苗龄4~5叶定植,秧苗健壮,株行距10~15厘米,平畦栽培。春播露地移栽,施足腐熟厩肥,每亩施碳酸氢铵80公斤。定植后浇足定根水,如遇干旱,以肥水促进,25~30天即可上市,亩产量1800~2000公斤。

秋播7~9月正遇高温干旱季节,且常暴雨,移栽后应浇足活棵水,用遮阳网覆盖5~7天,活棵后如遇阴雨天可解除遮阳网,肥水适中,有利于山苦荬正常生长,20~30天即可上市,一般亩产量1600~1800公斤。秋冬播10~11月在露地移栽,12月份遇寒潮侵袭,需移栽在大棚内,25~30天即可上市,亩产量1500公斤左右。

定植前施足基肥,每667mz施优质厩肥5000kg,二铵40kg,尿素20kg,硫酸钾20kg或草木灰200—300kg,作成1.5米连沟的畦。定植时浇好定植水,1周后浇足缓苗水、缓苗后配合浇水冲施提苗肥(尿素15kg),后期重施促棵肥(尿素30kg),定植缓苗后及时中耕、深锄以利于蹲苗,促进根系发育。整个生长发育期,保持田间湿润,土壤疏松。定植的管理方法同莴笋基本相同,须加强肥水管理,既要保持充足水分,又要防止过湿而造成水渍为害,同时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防治:山苦荬的病害主要是霜霉病,可用多菌灵、克露等防治,虫害主要是蚜虫,可用吡虫啉等防治,霜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8%瑞霉—锰锌50g对水20kg和70%乙锰(己磷锰锌)50g对水15kg交替使用、预防效果更佳:灰霉病、菌核病、用50%速克灵粉剂50g兑水40-50kg喷雾,病害严重时,可酌情加大药量。喷药时间应选晴天午后3时或雨后转晴叶面不带露水时较好。 收获:定植后根据各种条件不同,约30~50天即可收获,亩产量约1000-1500公斤,冬季要长一些。收获时夏季在早上进行,冬季温室内应在晚上进行,可用刀子在植株近地面处割收,掰掉黄叶、病叶,捆把或装筐即可销售。如果进行长途运输,还要进行预冷,或在包装箱内放入冰决(冰块周围容易发生冻害)。

鉴别

性状鉴别全草长20-40cm。茎多数,光滑无毛,基部簇状分枝。叶多皱缩,完整基生叶展平后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cm,宽1-4cm,先端尖锐,基部下延成窄叶柄,边缘具疏小齿或不规则羽裂,有时全缘;茎生叶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疏伞房状聚伞花序,未开放的总苞呈圆筒状,长7-9mm,总苞片2层,外层极小,卵形,内层线状披针形,边缘薄膜质;瘦果狭披钳形,稍扁平,红棕色,具长喙,冠毛白色。气微,味苦。 以色绿者为佳。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