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英华殿,位于紫禁城内廷外西路西北,是明朝、清朝皇太后、太妃、太嫔礼佛之地。
历史由來
始建于明朝,初名隆禧殿,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更名英华殿。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
明朝时,每年万寿节、元旦在英华殿举办佛事,事毕之日有人扮成韦驮,抱杵向北而立,其他僧众奏各种乐器,赞唱佛经,并且在当晚设五方佛会。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浴佛日”,在英华殿供糕点“大不落夹”200对,“小不落夹”300对,供毕分赐百官。明朝慈圣皇太后薨,万历帝上尊号“九莲菩萨”,奉御容于英华殿内。
清朝皇太后、皇后均以英华殿为礼佛之所。每逢祀神日,在案下设小桌,供奉“完立妈妈”(满族萨满教神之一)。平时每月供奉乳饼、水果,设太监专司香烛、扫洒、坐更等等事宜。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帝亲诣英华殿拈香礼拜。
根据2008年的报道,自2009年起,故宫博物院将陆续启动英华殿、慈宁宫花园建筑群、东华门城楼、灵沼轩等修缮工程,预计2009年的修缮经费将达7000万元人民币。[1]
从2004年至2010年,故宫博物院对全院的文物藏品进行清理核查。在英华殿的清理中,宫廷部相继收回了若干溥仪时期的柜子、餐桌、椅子等家具资料。2011年3月中旬,故宫博物院行政服务中心配合英华殿区域的维修工程,对堆满纤维板、玻璃板等杂物的库房进行清理,发现有装着丝织品的大箱子。行政服务中心随即通知故宫博物院宫廷部,请织绣组前往鉴定。织绣组辨认发现这是清代“红色洒金方孔纱”,用途有待考察,其面幅较大,属于珍稀的丝织品种。[2]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西河沿宫墙(外西路英华殿到慈宁宫花园西宫墙)墙皮脱落,露出一些砖砌券洞,其内已被堵填;东筒子两侧宫墙也可见三五成组的券洞痕跡,其内也已被堵填。这些已被堵实填平的劵洞在清朝称“堆拨”,相当于巡逻小分队的哨所。1990年代初,维修西河沿宫墙时,其券洞按原砌法補砌并重新填堵外,还在该段宫墙整体抹灰刷浆时保留了券洞痕跡。东筒子东西墙上的堆拨也在维修时同样进行了复原保留:西墙苍震门南有12券,北有8券;东墙履顺门和蹈和门之间40多米原有9券,蹈和门北40米内也有9券。这些券洞被揭出时,里面有的还有文字、图画,或者残留有裱糊过的痕迹。
建筑
英华殿整个院落南北长80米,东西宽约60米 ,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整个院落分成南、北两进院。
- 山门:南院中部辟有山门,山门后面为一个较宽敞的庭院。山门前有一广场,广场东西两端开门,西门通往英华殿西跨院,东门通往英华殿院落东侧的西筒子路。
- 英华门:为第二进院门,英华门正北即英华殿。
- 碑亭:英华门、英华殿之间的甬路正中有一座碑亭。碑亭内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帝御制英华殿菩提树歌、菩提树诗。
- 英华殿:英华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该殿明间开门,安有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四扇,次间、梢间是槛窗,安有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各四扇。英华殿内设有七座佛龛,供奉西番佛像。英华殿前有月台,月台上陈设香炉1座。台前有高台甬路和英华门连接。甬路两侧各种植1株菩提树,是明朝万历帝的生母慈圣皇太后亲手种植。英华殿左右各有耳殿三间,黄琉璃瓦硬山顶,都在明间开门,安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四扇,次间是槛窗,安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各四扇。
- 西北门:英华殿后的宫墙西北隅辟有一门,北出此门可到神武门内西横街。
- 东、西跨院:英华殿院落的东、西两侧原来各有一座跨院。东跨院及内诸旗房在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被拆除,改建为西筒子路北段。西跨院存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