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茯苓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
【中藥名】
茯苓
【形態採制】
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常寄生於松樹根地下20~30厘米處,球形、卵形或橢圓形。新鮮時,外皮略皺,淡褐色,內皮粉色。干後堅實,外皮極度皺縮,色變黑,內皮變為白色,內有紅筋,是與松根相連的部位。
春秋採挖,只要松林地面有裂隙,敲打有空響,地面有白色菌絲,松根內皮有黃白色漿汁流出,就能證明有茯苓生長。取後去腐朽部分,刷淨泥土,去外皮即得白色茯苓,干後生用。主產於雲南、湖北、河南。 茯苓栽培歷史悠久,在1500多年前已有人栽培。南北朝陶弘景有「彼土人乃假斫松作之,形多少,虛赤不佳」的記述。到了宋代,我國栽培技術有了很大的進展,南宋周密《癸辛雜記》記述:選用小茯苓作種,把脂液滲入破開的大松根中,沃土埋好。這種方法傳至今日。
經過研究,現在可在槐、桑、櫟、柳、楓等闊葉樹下也可栽培,以適應需要。
《滇海虞衡志》記:「茯苓,天下無不推雲南,曰云苓。自安慶茯苓行,而雲苓愈少,貴不可言。」湖北羅田縣為「茯苓之鄉」,羅田九資河茯苓名揚四海。元明時,羅田就從野生改為人工栽培,李時珍到羅田贊曰:「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堅如石者,絕勝。」1923年前後在九資河發現重達48千克、54千克的茯苓王,至今在林業部珍藏。《中國醫藥報》報道,浙江農民李陳樹栽培出重78千克、長100厘米、寬50厘米的巨茯苓。 茯苓別名很多,如茯兔、茯靈、松木薯,金翁、更生、絳晨、伏胎、雲苓等。
【功效】
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抗癌: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濕盛、痰飲內停、濕熱壅結者。
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養生保健作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經、脾經、肺經、腎經,用於滲濕利水,健脾止瀉,寧心安神,保健益壽。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脾虛泄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茯苓配人參、白朮、山藥、薏苡仁,治療脾虛、消化不良;配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治療濕熱水腫;配白朮、桂枝,治療痰停於胃;配半夏、陳皮,治療痰停於肺;配天麻、白朮,治療痰眩;配黃芪、當歸、遠志,寧心安神。
【養生配方推薦】
(1)茯苓50克,白朮、赤小豆、麥芽各100克。水煎服。用於治療水膨脹痛。
(2)茯苓(帶皮)50克,蒼朮、柳樹根須各500克。共為末,文火熬成粗膏。每日3次,每服3匙。用於治療腸結核。
(3)茯苓皮。水煎服。每服15~25克。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
(4)赤苓15~50克。利水通淋,用於治療小便赤澀、淋漓。
(5)茯苓15克,淮山藥12克,谷麥芽各30克,鮮、干鴨胗各1個,煮湯飲服。治小兒消化不良,不思飲食。
(6) 茯苓、薏米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煮粥食。治小兒脾虛泄瀉,小便不利。
(7) 茯苓、薏米、白麵粉各30克,白糖適量,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適合小兒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8)茯苓25克,陳皮5克,水煎,飲服時加入生薑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嘔吐。
【保健注意】
(1)常用量6~12克,大劑量達30克。 (2)氣虛下陷、虛寒、滑精者慎用。 (3)服藥期間忌米醋。 [1]
【什麼人不能吃茯苓】
茯苓適宜於一般人群。尤宜於水濕內困,水腫,尿少,眩暈心悸,胃口欠佳,人便稀爛,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者。但腎虛多尿、虛寒滑精、氣虛下陷、津傷口乾者慎服。 茯苓有利尿的作用,如果一旦過量服用,那麼就會導致小便次數過多,從而傷了身體的根本,令人元氣大傷。同時腎虛患者食用之後,會加重疾病症狀,甚至出現滑精等情況,所以應注意服用劑量以及特殊人群的服用。 同時常常容易口乾以及氣虛體弱的患者應該避免服用,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糖尿病人最好不要吃茯苓,因為糖尿病人每天需要控制澱粉的攝入,每天攝入澱粉不能夠超過五兩主食,而茯苓的澱粉含量非常的高,自然糖尿病人是最好不要吃了。 服用茯苓應避免米醋,濃茶等物質,以及注意服用劑量,否則不僅僅影響藥效,同時還會發生中毒過敏症狀,比如腹痛,皮膚紅腫,支氣管哮喘發作等情況。
【飲食推薦】
1、茯苓薏米粥。茯苓15克,薏米60克。共研細粉,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熟即可食用。有清熱、理脾濕功效。適用於咳嗽痰多、胸膈痞滿或風濕性關節腫痛者食用。
2、蓮子茯苓糕。茯苓、蓮子、麥冬各等份,共研為末,加入白糖、桂花適量拌勻,加水和面蒸糕食用。有寧心健脾之功。適宜於心陰不足、脾氣虛弱引起的乾渴、心悸、怔忡、食少、神疲者食用。
3、茯苓膏。茯苓500克,煉蜜1000克,將茯苓研成細末,加入蜜拌和均勻,用文火熬成膏狀,晾涼後裝入瓷罐備用。每次溫開水沖服10克,1日2次。能健脾滲濕、減肥防癌。適用於老年性浮腫、肥胖症和癌症的預防。
4、茯苓酒。茯苓60克,白酒500克。將茯苓泡入酒中,7天後即可飲用。能利濕強筋、寧心安神。適用於四肢肌肉麻痹、心悸失眠等。
5、茯苓芝麻粉。取茯苓、芝麻(以黑芝麻為佳)各等份。先將茯苓研成細末。芝麻炒熟,冷後研細粉。將二者混勻,貯於瓷罐內。每天早晚各取20~30克,用白水(或蜂蜜水)沖服。有健脾益智、防老抗衰功效。常服有延遲衰老、預防老年痴呆等作用。
6、枸杞茯苓茶。取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紅茶100克。將枸杞子與茯苓共研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紅茶6克,用開水沖泡10分鐘即可。每日2次,代茶飲用。能健脾益腎、利尿通淋。適用於慢性腎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