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茵萊湖位於緬甸,茵萊湖上漂浮着一片片的水上菜園,它叫「浮島」。這些浮島可以隨湖水的漲落而升降,也可以像船一樣划來划去。[1]

茵萊湖原圖鏈接
  • 中文名 ;茵萊湖
  • 地 點 :緬甸
  • 浮 島 :天然浮島人工浮島
  • 茵萊湖美食 :許多各種風格的小餐館,一應俱全
  • 最佳遊玩季節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
  • 建議遊玩時長 :2天
  • 開放時間 :全天門票價格免費

目錄

地理

茵萊湖位於緬甸北部撣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為緬甸第二大湖,緬甸著名的遊覽避暑勝地。

湖面海拔970多米,南北長14.5公里,東西寬6.44公里,三面環山,來自東、北、西三面的溪流注入湖中,向南匯入薩爾溫江。湖水清澈,陽光直射湖底。 湖中生活着20多種魚,有豐富的水產資源。

經濟

茵萊湖上的浮島有兩種——天然浮島和人工浮島,它們都是漂浮在水上的土地。

當地人為了謀生,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來,覆蓋上湖泥,造成新的浮島。

這些浮島的面積大小不等,大的有0.4公里,小的只有1平方米左右。

人們在大浮島上開出一塊塊細長的條田,種植瓜果蔬菜或糧食,有的島中央還蓋起了輕便的房浮島,這些房浮島可以用竹籬固定在水面上,也可以在湖中漂移。

浮島上水足土肥,各種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長茂盛。

浮島周圍魚群聚集,人們種地之餘,還可以捕撈魚蝦。每到收穫季節,湖區一派繁忙景象,車船滿載各種蔬菜瓜果和水鮮,遠銷緬甸各地。

茵萊湖中央有個固定的人工島,上面建築了一座緬甸風格的佛塔。塔身金光燦燦。與碧綠的湖水交相輝映,秀美而莊嚴。 信奉佛教的湖上居民絡繹不絕地前來朝拜。塔的周圍沒有市場,人們從這裡買回各種食品和日用品。

許多漁民菜農也把鮮魚和蔬菜運到這裡出售。

每五天在湖上分幾處舉行一次水上集市,進行商品交易。這裡還以出產精美的絲織品而遐邇聞名。 為了方便人們的往來,浮島之間距離較近的有竹橋或木橋相通,距離遠的就得使用小舟了。在浮島群中央,有兩個細長的浮島相對,中間形成一條約3.4米寬的「河道」,兩「岸」建起了一個個商店,「河道」上舟來船往,絡繹不絕,真像是一條繁華的水上商業街。

茵萊湖一帶的一萬多戶居民,大部分屬於茵達族,散居於湖邊的180多個村落中。

他們主要以捕魚為主,勤勞樸實,殷實富足,熱情好客。

也有相當多的人在浮島上從事蔬菜種植或養蠶、紡織、打鐵、製作金銀手飾等。

生活在水鄉澤國中的茵達族人,一般是把四根高腳木樁的房屋建在湖畔或島邊的淺水中,形成了一個個水上村落。遠遠望去,碧水之上村落點點,別有天地。

每家的門前都系有一葉扁舟,一出家門就以船代步。所以,人們從小練就了用腳划船的硬功夫。當地人認為,用腳划船速度快而耐久,並能騰出手來撒網、拋叉,一個人在船上作業,可以行船捕魚兩不誤。這個獨特的傳統划船方法至今仍在普遍採用。 節日期間,湖上居民們還舉行划船比賽,為茵萊湖上的一景。茵萊湖氣候涼爽,景色宜人,是個絕好的遊覽避暑勝地。

一批批國內外遊客為了目睹奇妙的浮島,以腳划船的絕技和迷人的湖光山色而來到這裡。 遊人可乘船繞湖一周,觀浮島,登佛塔,飽覽湖光山色。

乘船觀光之餘,還可以在涼亭小憩,靜觀藍天上的水鳥和碧波中的魚群,為大自然的美麗和諧所陶醉。

特點

島上的蔬菜既不會因湖水暴漲而淹沒,也不怕乾旱無雨而乾枯。 湖上的漁民、浮島上的菜農、上學的兒童都駕着這種船來往於湖上,就連和尚出門化緣也時常乘這種船。而他們划船用的工具是以兩隻腳來代替的。

陳毅元帥遊覽茵萊湖時被這種奇景所吸引,寫下了「飛艇似箭茵萊湖」、「碧波浮島世間無」的詩句。

茵萊湖的美

茵萊湖的美,不止於碧湖藍天,朝霧晚霞,當地人依湖而生,從住宅、學校到寺廟,從漁業、農田到手工業,無不建立於湖水之上。屋宇之間以木橋相連,往來以木船代步,人們誠信拜佛,純樸平和,各司其職,樂也融融,儼然一處世外桃源。 茵萊湖座落於900米的撣邦高原上,面積116平方公里。湖面呈長型,望向四周仿佛置身於大江大海中。ArT說,從湖的最北到最南端,開快艇也要用兩天的時間。撣邦高原紫外線較強,每條船都預備了傘,不過在石屎森林裡憋得太久,怎能錯過清風拂面與觀鳥的機會?

茵萊湖的湖面,除了承載遊客往來的快艇、運貨的農人外,便是漁夫。茵萊湖的漁夫,個個身懷絕技——一隻腳站立船頭,另一隻腳划槳控船,一隻手撒網或用竹籠打魚,另一隻手握著魚叉,穩如泰山。每年十月茵萊湖都會舉行獨特的單腳賽龍舟,近年來還分作男女賽。而斜陽夕照下的漁夫早已成了茵萊湖的標誌,聽ArT說,不少韓國日本的攝影發燒友,專程來拍攝茵萊漁夫。專業的「漁夫模特兒」收費大概50元港幣,各種高難度姿勢都願意擺,功夫做到足。

茵萊湖湖水只有2-5米深,湖中不時會見到清理湖中水草的工人。ArT說,這些水草會被利用來做別的經濟用途。湖中的淡水魚完全是天生天養,當地人保護茵萊湖的水質,廢水會被運輸到別處處理;也從不人工餵養魚蝦蟹。 茵萊湖另一大特色,便是水上種植陸地上的農作物。在湖上劃分了專門的水上種植區,其中通常種植在陸地上的番茄,竟然大面積地種植在湖面。ArT特別叫我打開google地圖,果然看到我所在的位置,呈現著一行一行的番茄田。但在土壤中生長的番茄,如何在水上生存?

近距離觀察,原來當地人在湖面先種植水葫蘆,然後把它們用竹竿固定在湖面,在這種植被上再加厚厚的土壤,便可種植番茄。用這種方法種植的番茄有紅色有青色的。中午在湖上餐廳吃飯,我特別叫了一盤番茄拼盤。這種番茄比較小,味道清甜,當地人喜歡拿來做沙律。[2]

場景如畫兒的水上人家

茵萊湖上有200多個村落,約有一萬多居民,交通工具就是機動長尾船。不論是捕魚、勞作、孩子上學、探親、採購都需要靠船來往返。有趣的是,每條水道都像陸上道路一樣,有不同的名字,水道交叉口還有標註通往的村子名稱和公里數。 平靜的湖面,倒映如鏡,美不勝收啊!

生活在水鄉中的茵達族人,房屋建在高腳木樁的湖畔或島邊的淺水中,形成一座座水上村落。湖上的漁民、上學的兒童都駕着這種船來往於湖上。茵萊湖坐擁群山、靜謐絕美,聚集17個賴湖謀生的村落. 仿佛是座遺世獨立的桃花源, 當地人為了謀生,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來,覆蓋上湖泥,造成新的浮島。茵萊湖上的浮島有兩種——天然浮島和人工浮島,它們都是漂浮在水上的地。最美不過漁村的夕陽紅。[3]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