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院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茶院乡是隶属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东部,东为力洋镇,西南接越溪乡,西连桃源街道,北靠茶山与桥头胡街道为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茶乡驻地距县城22公里,总面积78.4平方千米(2017年),陆域面积70.57公里,海岸线长4.5公里,全乡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16864人(2017年)。乡政府驻西林路8号。 境内有许家山石头古村落、净土寺、道士桥等景点。[1]

历史

1949年建国初期建立茶院乡人民政府(1949年--1950年称柘浦乡),1950年6月分设茶院、杜岙二个乡,创建"茶院乡党小组",1953年成立党支部,1956年1月调整乡的建制,由原茶院、杜岙、庙岭、毛屿四个乡合并改称茶院乡,成立乡党总支委员会和乡政府,1958年10月,宁、象二县合并,茶院乡改名为茶院、杜岙二大管理区。1961年11月,宁、象二县分开,茶院、杜岙二个管理区合并为茶院公社。1968年5月成立茶院公社革委会。1981年1月成立茶院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撤消人民公社建制,改称茶院乡。1992年撤区并乡,茶院、毛屿两乡合并为茶院乡,乡政府所在地茶院下王村。

行政区划

全乡辖后坑李村、庙岭村、塘厂村、毛屿村、茶院村、柘浦王村 、下徐村、铜岭脚村、道士桥村、杜岙村 、许民村、升龙村、东南溪村、东腾村14个行政村。

人口

全乡总户数10076户,人口16864人(2017年)。

经济

茶院乡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建设现代化宁东新城,生态型经济强乡为奋斗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乡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重庆啤酒集团宁波大梁山有限公司为实力型企业,已形成以啤酒、麦芽、汽车部件、纸业为主的产业体系,2006年工农业产值10.35亿。生态农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2006年有茶叶种植面积6000亩,杨梅种植面积5000亩,海淡水养殖面积9850亩,打响了宝岩寺梅花鹿、铜岭脚蕃薯面、"成才"柑桔等一批名、特、优产品。

2006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3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5亿元,农业产值6500万元,三产及其它1.2亿元,完成国地两税95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50元。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2002年至2006年,茶院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2004年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全乡2006年有茶叶种植面积6000亩,杨梅种植面积5000亩,海淡水养殖面积9850亩。打响了宝岩寺梅花鹿、铜岭脚番薯面、"成才"柑桔等一批名、特、优产品。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2至2006年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建成庙岭、南溪等4个农业示范区,完成县水利责任状项目36个,完成沙畈塘5200亩土地整理工程。实现土地流转11000亩,完成低产田改造6000亩,植树造林800余亩,维修、疏通渠道2500米。落实扶贫资金1270余万元,扶持了毛屿、许民、道士桥等11个村,共28个项目。落实下山移民资金243万元,安置8个自然村715人。积极推进退宅还耕,全乡共有7个自然村把退宅还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现已通过国土部门验收总面积达63亩。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2006年被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按照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结合该乡实际,通过强民营、重技改、创环境,全乡工业经济实现了新突破。坚持工业兴乡方略,强化协调服务,加大技改投入,2002年至2006年共投入技改资金4.2亿元。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规模企业比2001年多了5家,达到17家。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累计利用外资额达1200万美元,2004年获招商引资铜奖。宁东园区已完成征地3200亩,土地征地的后续工作也顺利进行,为茶院经济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商业流通、邮电通信、交通运输、酒店餐饮等行业都得以长足发展,开元新世纪大酒店2003年开业以来共实现三产增加值1.1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乡域集镇商贸业稳步发展,建成小小超市茶院加盟店、永丰大药房等一批商业经营点,完成放心店创建14家。[2]

社会事业

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五个一"工程建设力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特别是成功举办了茶院乡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充分依托省级"东海明珠"工程,创建了一批规范的村级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娱活动场所,挖掘出一批具有茶院特色的文娱队伍和人才,如秧歌队、舞狮队、老年门球队、茶山石雕等。大力开展了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单位、绿色家庭和绿色单位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四五普法"和反邪教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切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生态创建

成立生态示范乡建设工作班子,邀请宁波大学专家参与编制了《茶院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该乡今后生态创建提供了指导性纲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明白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形成关心生态、保护生态与建设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原有落户企业严把"三废"排放标准,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模式,有2家企业进入县2133工程。积极打造生态亮点,建设了福利养鸡场、农村沼气池和有机垃圾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处理等重点生态项目。

计划生育基础逐步夯实。在全县首创了村计生联络员轮流到乡计生办上班制度和村计生联络员联片协作互查互帮制度,促进了计生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强化服务工作,加大依法行政力度,2002至2006年共处置计划外生育39例,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逐年提高。

文教卫生事业

2002至2006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399.8万元,其中新中学1094.8万元。全面调整教育布局,实施"名师"工程,落实了奖教基金和"大红鹰"奖学金。茶院中学2006年考入重点中学14人,其中5人被宁海中学录取,录取分数线为全县最高,不管是录取人数还是录取分数线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3年顺利通过教育强乡和省级"东海明珠"工程验收。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下徐村、南溪村、塘厂村被评为市级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村村通"工程得到全面落实,在全县居于领先水平。积极做好乡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启动门诊综合楼建设,率先在全县实行"乡村巡回医疗"并得到市县推广。建成省级卫生村1个,市级卫生村2个,县级卫生村8个,2006年顺利通过宁波市卫生乡验收。

民兵工作扎实

依法完成了民兵整组和兵役登记工作,民兵小分队多次参加抗洪救灾。认真做好征兵工作,2001年至2004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县征兵先进单位。2005年预备役85加农炮二连被评为省基层建设和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社会保障体系

2005年投资80余万元完成敬老院扩建工程。全乡享受低保527人,五保集中供养48人,供养率100%,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参保294人。全面落实农村医保工作,连续三年名列全县前位。全面完成社保扩面工作,积极启动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五年来共募集善款50余万元,累计发放救助款500余万元。紧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2002至2006年累计培训3686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786人,培训转移就业率达65%。

基础设施

加强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开展以"三拆三化三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2006年被列入宁波市连线成片推进环境整治镇乡之一。五年来累计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098万元。建立了垃圾处理网络,全面实行"村收集、乡运送、县处理"的三级处理模式。加大农村改厕、改水、改路"三改"工作力度。总投资837万元,建成农村公路11条共50多公里,该乡村内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在全县各乡镇中位居前列。积极争取县级工程,2006年盛宁线穿乡段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南溪岭降坡和下徐桥面拓宽得以实现。投入300余万元,建成兴茶街、育才路等街面道路。新建公共厕所112座,全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投入80余万元,建成自来水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全面实施村环境整治工作流动奖牌制度,全乡14个行政村中,毛屿和塘厂2个村获得了宁波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称号,茶院、南溪等11个村成为宁波市环境整治村,道士桥村获得县级环境整治村。[3]

特产美食

红阳猕猴桃

2007年,茶院乡与四川一个红阳猕猴桃基地达成合作协议,从该基地引入13000株红阳猕猴桃苗木,作为该乡升龙村百亩红阳猕猴桃基地的首批苗种。红阳猕猴桃营养丰富、口感清新,有"水果之王,王中精品"的美誉,而且丰产性能好、耐贮藏,是一种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水果品种。升龙村2007年上半年邀请相关农业专家,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是否适应种植红阳猕猴桃进行科学论证后,在当地龙尾巴自然村南面山、荔枝坑自然村日头山整理出了100余亩山地,拟打造百亩红阳猕猴桃基地。

番薯面

茶院乡铜岭脚村生产番薯面已有100多年历史,为了进一步打响品牌,提高知名度,2007年该风味独特的番薯面已经注册了"宁友"牌商标,该村有20多户村民从事番薯面的生产加工,年产值近80万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