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荃湾水管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荃湾水管屋
图片来自hk01

荃湾水管屋香港仁济医院在其提交予运输及房屋局辖下的过渡性房屋专责小组的“仁济医院社会房屋试验计划”计划书中提议的过渡性社会房屋,拟于荃湾海角街海兴路交界约3,300平方米的一幅土地兴建,建成后将为香港首批水管屋。水管屋的概念最早由香港建筑设计师罗发礼在2018年初提出,后来因为与仁济医院合作而正式得以推行。水管屋项目将以自负盈亏方式营运。

背景介绍

当时属于全新住屋概念的水管屋由罗发礼在2018年初提出。当时其主张每个单位面积约100平方英尺(9.3平方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可供1至2人居住,内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罗发礼的构思中,建议以月租3000港元[1] 把水管屋租予年轻人,当中2000元是代租客储起,到退租时归还,让年轻人一边租屋一边储钱,助他们圆置业梦。罗发礼在2019年接受《文汇报》专访时表示,他是在2017年末巡视地盘时,正好见到工地在铺设巨形水管,然后灵机一动想到用这种水管设计住屋。罗发礼在展出水管屋设计后获政府支持,原先计划在土瓜湾一幅细小地皮试验两年,惜受惠人数有限,最终无果。当时适逢仁济医院考虑设立过渡屋,于是两方一拍即合,罗发礼遂转到荃湾海兴路地段继续推行计划。

荃湾水管屋计划的受惠对象为轮候公屋达3年或以上的家庭或个人,或居于不适切住房、急需社区支援的基层市民,其中居住于荃湾区者优先。2019年3月26日,荃湾水管屋计划提交荃湾区议会谘询。同月,仁济医院向地政总署申请土地短期租约,将以自负盈亏方式营运。时任仁济医院行政总裁梁伟光指,截至2020年2月5日,政府仍在处理申请,未知何时批出。他估计,在5年期租约内,荃湾水管屋项目预计可惠及500至700人。

设计

外壳用料

罗发礼构思的水管屋外壳是运用于输水和保护电缆上的混凝土水管。因为大型水管易于运送,亦容易找到工厂生产,而且物料为混凝土(石屎),相对于铁皮屋或一些非石屎制组合屋,无论防风、防火、结构、保温等都更胜一筹。罗发礼表示,如果货柜屋或非石屎制组合屋要做到安全可以住人,须要进行多重加工,例如加装防火棉等,而不同部件拆卸再重新组装亦相当花时间及金钱,令成本上升及重置时间延长;水管屋则类似于一整座“预制组件屋”,无须把不同部分拆卸重组,“好似砌Lego”,故成本较组合屋可低约一半,房屋供应到市场的时间亦可以缩短。据其初步计划,每个单位会先在中国内地组装,然后运到香港。撇除运输成本,一个圆形水管屋的成本约10万至20万元,而方形水管屋则约30万至40万元。不过,水管屋较大缺点是体积太笨重,不能经常搬动位置。

外形、内部及社区设计

水管屋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为方形水管屋(Boxpod),实用面积约250平方英尺(23平方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可住最多4个人;另一种则为圆形水管屋(Opod),由两个巨型水管砌成,实用面积150平方英尺(14平方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可住1至2个人。在荃湾水管屋项目中,水管屋被叠起两层高罗发礼指,管道屋最高可叠起5层,惟为免影响地底的铁路,以及旁边公园光照和空气流通,故在荃湾水管屋项目中只叠起两层。其中前者将安放110至130多个,而后者则将安放约20多个。整个项目合共约130至150伙,预计可容纳300多人。水管屋的单位楼底高3.2米,可装天花风扇,墙身高处设置物架节省空间,单位可两边通风,并设有独立浴室和厕所,但要共用洗衣房或厨房。各单位的门外亦有挂式垃圾桶,方便收集垃圾。水管屋用地亦会设有多项公共设施,例如课室、医务所、洗衣房、智能售卖机(可购买牙刷牙膏日用品),多数会置放于圆形水管屋之内。

青年民建联曾拍摄影片,让时任主席颜汶羽、副主席招文亮胡绰谦一同进入水管屋,在私隐度、空间感以及隔音方面对水管屋进行测试。三人首先尝试在玻璃大门安装窗帘,不过发现一般在市面买到的窗帘布挂上时有不少难度。其后三人尝试在屋内吃饭,他们顺利地打开饭桌。最后,他们也对水管屋进行隔音测试,而他们发现在屋外探头贴近也听不到屋内的歌唱声。

位置及交通

荃湾水管屋用地前为住有217个家庭、在1990年代末清拆的兴盛临时房屋区。用地与海旁相隔一条马路,而根据香港01记者于用地现场视察,日常有不少市民在该处跑步和散步吹海风。由用地前往最近的巴士站和港铁荃湾西站需时约15至20分钟。用地位于行车天桥底,加上位置面向马路,附近更是工厂区,经常有大型货车出入,存在噪音与污染问题。

评论

公屋联会对水管屋及管道屋作过渡性社会房屋计画表示支持,指可为轮候公屋的申请者提供更多的住屋选择。其又指,由于计划参考“社会房屋共享计划”厘订租金,租金水平将低于市价,基层得以受惠。此外,项目亦可为增加过渡性房屋作示范作用。青年民建联指,水管屋的选址应考量当区居民的意见,并称交通和社区配套是当区居民比较关注的,水管屋项目难免会令他们担心水管屋入伙后对社区增加负担。青年民建联也指出,缺乏配套会令搬入过渡性房屋的市民觉得生活不够便利。

时任荃湾区议员林琳认为,荃湾水管屋用地交通不便,而且在高速公路和工业区附近,并指水管屋的居民恐需忍受嘈音、空气污染和荃湾海滨恶臭问题。她当时指,她收集了80名市民意见,近90%受访者反对计划,又指涉事行人路段过往已经“塞爆”,再引人入住,恐“迫上加迫”。另一时任荃湾区议员谭凯邦亦批评用地选址环境差劣,不宜居住,称“香港人由木屋、徙置区几经努力搬上楼,如今要沦落睡水管,住天桥底”,并形容香港市民住屋“面临大倒退”。他又指,是次计划只能补助200多人,只占于当区㓥房户的极少数,并不能有效解决房屋需求。

全港关注㓥房平台干事陈颖彤引用当时既有资料称,担心水管屋居住环境“愈住愈差”,设计欠缺配套,与社区连系欠奉,恐如同“贫民窟”状态,又指出水管屋室内面积约100至150平方呎,若要3至4人家庭入住,其人均居住面积比㓥房的56.5平方英尺还要低,故难以应付最急切的家庭住户需要,料未来入住的只有单身人士或青年人。而居住环境亦需设无障碍设施,否则行动不便人士或长者难以入住。她又称,政府或需花费更多教育和宣传水管屋概念,否则居民恐被标签歧视。

参考文献

  1. 港元,coinm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