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荒漠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荒漠土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荒漠土(英文名稱 desert soil),又稱「荒境土」,是乾旱地區所發育的地帶性土壤,也是溫帶荒漠植被下的土壤。適合的農作物應是耐旱的。包括有: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等。在非洲、美洲、澳洲以及中亞地區均有分布,約占世界大陸的十分之一。荒漠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西北的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當地大陸性氣候最為顯著,溫差大、降雨量少、植物稀疏。風化和成土作用微弱。由於降水量少,土體中的各種元素,基本是不遷移,或移動極弱,碳酸鈣在土壤表面積聚,石膏和易溶鹽類淋洗不深,在剖面中積累。土壤的組成與母質近似、有機質含量甚微、地表多礫石,具有龜裂化、漆皮化、礫質化和碳酸鹽表聚等特點。由於氣候乾旱、土壤缺水,土地資源無法利用,適合的農作物應是耐旱的。

成土條件

(一) 氣候(主要影響因素)

荒漠土分布區,深居內陸腹地和乾旱地帶,屬於乾旱的大陸性氣候。降水量十分稀少,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幾毫米,同時降水量變率很大。荒漠地區日照強烈,溫差大,蒸發強,蒸發量比降水量高出十倍至近百倍。荒漠地區多大風與塵暴。荒漠土既分布於低緯度的熱帶、亞熱帶荒漠,也分布於中緯度的溫帶荒漠。他們的氣候特點有些差異,中緯度荒漠冬季溫度低,有少量降雨,這是有別於熱帶荒漠的,而且中緯度荒漠冬寒夏熱,氣溫變化急劇,氣溫年較差大,氣溫日較差也大,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比較顯著,寒潮、氣旋和雷雨等劇烈天氣現象要比熱帶荒漠多。

我國荒漠土包括三個土類,其中灰漠土發育與溫帶荒漠邊緣地區,灰棕漠土發育與溫帶荒漠地區,棕漠土發育與暖溫帶荒漠地區。灰漠土區的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較熱,乾旱而大陸性顯著。灰棕漠土區的氣候特點是夏季熱而少雨,冬季冷干,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大。棕漠土區的氣候特點是夏季極端乾旱炎熱,冬季則較暖和,無雪被。

據古地理資料,我國西北地區從上古生代起就已成陸而未再受過海侵。當時處於亞熱帶高壓之下,形成大陸性乾旱氣候。到第三世紀中期喜馬拉雅山運動,特別是第四紀中更新世以後,青藏高原大面積隆起,西北地區乾旱性進一步加劇,一直延續。所以,我國荒漠土具有特別長的歷史性和特別強的乾旱性。

(二) 植被

荒漠地區的植被以稀疏的超旱生半喬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優勢,成分簡單,多為肉質、深根、耐旱種屬,覆蓋稀疏,呈單從狀分布。植物地上部分產量很低,根系死亡後為土壤提供的有機質數量也很有限,所以在荒漠土的形成中,高等植物的作用較微弱,但地衣、藻類等低等植物對荒漠土形成的影響仍是不可忽視的。

我國灰漠土的植被屬旱生、超旱生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類型,常見的有琵琶柴、瑣瑣、假木賊和蒿屬等。植物的總覆蓋度一般在10%左右,最高達30%,在植叢中常生長着數量不多的灰黑色地衣和藻類。灰漠土區的水熱條件和植被類型均反映出向荒漠草原過渡的特點。灰棕漠土的植被屬耐旱、深根、肉質的灌木和半灌木荒漠類型,主要有假木賊、膜果麻黃、伊林藜、瑣瑣、霸王鞭、木本豬毛菜及琵琶柴等,在東部阿拉善地區還有泡泡刺、珍珠和包大寧,幾乎無短命和類短命植物,覆蓋度為5%~10%。棕漠土的植被屬於半灌木-灌木荒漠類型,常見的有膜果麻黃、伊林藜、合頭草、泡果白刺、霸王鞭和琵琶柴等,覆蓋度極低,一般小於5%。

(三) 地形和母質

我國荒漠土區的地形有沖-洪積平原,也有丘陵、低山、剝蝕高原和盆地,從低于海平面的吐魯番盆地到海拔2600~3100m的柴達木盆地,高程相差懸殊。成土母質在丘陵、低山地區以殘積物和坡積殘積物為主,而平原地區以洪積物、衝擊物與黃土狀沉積物為主,除黃土狀母質為細土物質外,多屬砂礫堆積物,甚至堆積成厚的砂礫層。

灰漠土分布的地形主要是山前平原、古老沖積平原和剝蝕高原,成土母質種類雖多,但其共同的特點是石灰性,而且細粒部分含量比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多。灰棕漠土分布的地形主要是山前平原、低山和剝蝕殘丘,成土母質在山前平原上為砂礫質洪積物或洪積-沖積物,在低山和剝蝕殘丘上為花崗岩、片麻岩與其他古老的變質岩系風化殘積物或坡積-殘積物,以粗骨性為主,細土物質甚少。棕漠土分布的地形主要為剝蝕山地、丘陵和山前傾斜平原(礫質戈壁),成土母質主要有砂礫質洪積物和石質殘積物或坡積-殘積物,粗骨性,細土量少,細土中以細沙粗粉砂為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