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荒野地》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
作品内容
这原本是庄稼地,却生长了一片荒草。荒草一人余高,繁荣得蓬勃健美。月夜下没有风,亦不到潮露水的时分,草的枝叶及成熟的穗实萧萧而立,但一种声息在响,似乎是草籽在裂壳坠落,似乎是昆虫在咬噬,静伫良久,跳动的是体内的心一颗。扮演着的是《聊斋》里的人物,时间更进入亘古的洪荒,遥遥地听见了神对命运的招引。
月亮在天上明亮着一轮,看得清其中的一抹黑影,真疑心是荒野地的投影,而地上三尺
之外便一片迷。夜是保密的,于是产生迟到的爱情。躲过那远远的如炮楼一般的守护庄稼的庵架,一只饥渴的手握住了一只饥渴的手,一瞬间十指被胶合,同时感受到了热,却冷得索索而抖。
一溜黑地淌过,松软如过草滩,又分明是脚上穿了宽松的鞋。可怜的农人种下了这一溜洋芋,四周的荒草却使它们未能健长,挖掘过的地上没有收获到拳大的洋芋。肥沃的土地上明日的清晨却能看到两行交织的脚印。
已经是草地的中央了,失却的则是东南西北的方向。境界幽幽。心身在启示着坐下来,恰好有两块石头,等待这石头是多少个年月,石头也差不多等待得发凉了。天地之间,塞涌的是这荒草,人也是荒草的一棵,再有一棵。说话的是眼睛,说尽着唐诗宋词的篇章。头顶上的月亮丰丰满满。需要有点风,风果然而至。草把月划成了有条纹的物件,且在晃动不已。不知名的昆虫在呻吟着,散发着那特有的气味。待到死过去几次,又活过来几次,一切安静了,望月亮又如深下去的一眼井水,来分辨那里面的身影了。
佛殿一样的地方,得到的是心身的和谐,方明白那一溜松软的黑地是通往未来的甬道,铺着毡毯。
生长庄稼的土地却长满了这么多荒草,这是失职的农人的过错吗?但荒草同样在结饱满的果籽,这便是土地的功能。失职的农人或许要诅咒的,而娇弱无能的庄稼没有荒草这么并不需要节令、耕作、肥料而顽强健壮啊!
因为草、人归复了原本的形态,这个月下夜晚是这么苍茫壮阔。
生之苦难与悲愤,造就着无尽的残缺与遗憾,超越了便是幽默的角色,再不寄希望于梦境和来世,就这么在荒野地中坐下,坐下如两块石头。或许坐上百年上千年,或许很短的一别,但已够了。
走出了荒野地,另一处草浅的地方,仍发现了曾是长过瓜果的,是南瓜或是西瓜,肯定的也是未收获到要收获的东西,瓜田早废了,瓜叶腐败为泥,而绳一样纵横的瓜蔓却还发白的将也已为泥的印缀在地上。踏着这白绳的空格走,像是游戏。突然就会想起月亮上的那一株桂树,还有那一位勇敢的却砍不断树身的吴刚。
而毕竟有这么一块荒野地。
1988年冬
赏析
《荒野地》是偏重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可说是若干意象镜头的剪辑迭印。惜墨如金、字字珠玑,意象繁复,意蕴丰满,初初地看,抒情主人公似乎始终没有露面,通篇像是一幅静物风景画。但细读之,从字里行间却又分明感觉到他的隐然存在.其实,散文采用了主观化的视角,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感觉等方面入手描绘客观景物,使散文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过,作者的写景状物和抒情感怀皆蕴藉含蓄、点到为止,留下无数回味想象的空间任由读者自由地创造与填补。
全文共分十节,扦写作者走进荒野地后和离开荒野地时的身心体验和精神感悟。在作品中存在三类大的意象:即荒草丛生的庄稼地;清澈皎沾的圆月和默然无语的人。这三类意象并非彼此隔绝地存在,而是互为依存,构筑成浑然不可分的意象世界(明月在天上,荒野在地上,人在荒野丛中;月光照着荒野和人,入却仿佛看见自己和荒野的投影映在明月上)。对三类意象的描写,在散文里是穿插交替出现,错落有致,难以截然分开,但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在此只得分开来谈论。[1]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男,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
现在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