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莎是一个汉字,读作shā/suō,本意是指草名,即香附子,多年生草本植物。

该文字在《汉书·司马相如传》和《射雉赋》等文献均有记载。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莎

拼音; shā、suō

注音; ㄙㄨㄛㄕㄚ

郑码; EVKM

笔画结构; 拼音:shā、suō

注音:ㄙㄨㄛㄕㄚ

简体部首:艹,部外笔画:7,总笔画:10

五笔86&98:AIIT

仓颉:TEFH

郑码:EVKM

笔顺:横、竖、竖、点、点、提、竖、点、点、撇。

四角号码:4412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38E

莎suō

基本字义

〔~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尔雅翼》:"莎,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大者如枣,近道者如杏仁许,谓之香附子。"

详细字义

1. 形声。从艸,沙声。本义:草名。香附子

2.同本义[cyperus]

莎,镐侯也。--《说文》。亦名沙随,一名地毛,其实附根而生,谓之缇。即今香附子。

薜莎青薠。--《汉书·司马相如传》

青秋莎靡。--潘岳《射雉赋》

田无立禾,路无莎薠。--《淮南子·览冥》

3.又如:莎池(周围长有莎草的水池);莎岸(长着莎草的岸边);莎洲(长有莎草的水洲);莎香(莎草的香气);莎庭(长满莎草的庭院);莎径(长满莎草的小路);莎阶(长满莎草的台阶);莎台(长着莎草的楼台)

4.通"蓑"。如:莎笠(即蓑笠);莎衣(蓑衣)

〈动〉

1.花叶脱落,凋谢[wither]

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予何,其如予何。--唐·陆龟蒙《杞菊赋》

2.另见shā

莎shā

基本字义

多用于人名、地名。

折叠详细字义 〈名〉

1. 莎鸡,虫名。即"纺织娘"。别名为"莎虫"。学名"螽斯"[katydid]

六月莎鸡振羽。--《诗·豳风·七月》

2.另见suō

莎车:中国汉代西域都护府所辖诸国之一,也是莎车国都城。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缘,莎车县、叶城县一带,东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邻帕米尔高原,南傍喀喇昆仑山。

常用词组

1. 莎笼shā lóng

英语:[sarong]

用一长条布裹身做成的宽松裙子,在腰部用塞或卷的方法加以固定,主要为马来群岛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男女穿着。

2. 莎帷shā wéi

英语:[shalwar]

巴基斯坦妇女穿的宽身而飘拂的长裤。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苏禾切《正韵》桑何切,$音唆。草名。《说文》薃侯也。一名侯莎。《尔雅翼》茎叶似三棱,根周匝多毛,谓之香附子。一名雀头香。《博雅》地毛,莎䔺也。

又木名。《广韵》似桄榔,其树出面。

又《前汉·冯奉世传》莎车王万年。《注》莎车,国名。

又亭名。《水经注》莎泉南流,水侧有莎泉亭。

又《集韵》师加切,音沙。虫名。《诗·豳风》六月莎鸡振羽。

又宣佳切,音绥。挼莎,以手切摩也。《礼·曲礼》共饭不泽手。《疏》泽谓挼莎。

又摩莎洓之,出其香汁。

又《韵补》莎草之莎,叶音绥。《马融·广成颂》鎭以瑶台,纯以金堤,树以蒲柳,被以绿莎。

方言集汇

◎ 粤语:saa1 so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o1 sa1 [梅州腔] so1 [台湾四县腔] so1 sa1 [客语拼音字汇] sa1 so1 [客英字典] so1 [东莞腔] sa1 [宝安腔] sa1 | so1

◎ 潮州话:思窝1 思亚1 ,so1 sa1[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