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莫特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報佳音書店 的圖片

莫特曼(1926年生),外文名:Moltmann,Jurgen ,改革宗神學家,自1967年起即為杜平根的神學教授。

神學(古希臘語:Θεολογια,拉丁語:theologia,英語: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邏各斯/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1]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2]

人物簡介

早期的作品已使他名聞遐邇,特別是《希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 London, 1967),此為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本神學書籍,包括西方與第三世界在內;《被釘十字架的上帝》(The Crucified God,道風山,1994),此為近代研究十字架神學最重要的一本書;以及許多論到教義(Dogmatic373,Dogma)神學中實際行動(Praxis950,Praxis and Orthopraxis 實際行動與正確行動)的文章,建構出他的政治神學(Political Theology941,Political Theology)。

莫特曼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以他所了解的十字架與復活的辯證(參辯證神學,Dialectical Theology359,Dialectical Theology)關係為中心而寫成。他認為十字架與基督的復活(Resurrection of Christ015,Resurrection of Christ),正代表了完全的相對──十字架是完全被神遺棄的,而復活則是神的臨在──而耶穌正是在這種矛盾中建立祂的身分。在《希望神學》中,莫特曼把重心放在復活上,他說復活是神應許給世界的希望(Hope587,Hope),因此他把末世論(Eschatology415,Eschatology)重新建立為神學的核心。耶穌怎樣借着十架上的死亡認同今世一切反面的力量,同樣地,祂的復活在每一方面都與十字架相對立,也成了整個世界要被改變的應許。這樣看來,莫特曼的末世論,就是辯證和普世的(參普救主義,Universalism198,Universalism)。再者,此應許既關乎神要更新整個受造界,就能為我們現在投身改造世界的行動提供動機。《希望神學》就是這樣指引神學與教會同時迎向世界,迎向將來,使二者都能帶着希望,投入實際的行動。

被釘十字架的上帝》把重心移到十字架與受苦(Suffering123,Suffering)的愛〔Love742,Love;參十字架的神學(Cross, Theology of the329,Cross, Theology of the)〕。耶穌的死被解釋成父神的完全遺棄,但同時,那也是神表明祂愛那些心中無神,本被神所棄的人;祂借着耶穌復活的應許,與他們和解,使救恩能夠臨到他們。這條路線的思想,引導莫特曼探討神論和神義論(Theodicy153,Theodicy)。十字架是一宗聖父與聖子之間的事件,它本身亦是神受苦的事件,因此十字架需要三位一體(Trinity179,Trinity)的神學,和神是可以受感動的思想來解釋。神既主動與一切受苦的人認同,就把苦難引入了三位一體的歷史,並且讓人得到盼望,在末世所有苦難都會克服。

莫特曼最重要的三本神學着作中最後一本,是《教會在聖靈能力之下》(The Church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London, 1977),他是從聖靈論(Holy Spirit580,Holy Spirit)來建立教會論;此書也是本於十架與復活的辯證關係,來建立末世的天國(Heavenly Kingdom542,Heavenly Kingdom)。教會(Church284,Church)是由一班朋友組成的開放群體,他們本身是委身的,也帶着聖靈的恩賜,與貧窮和受壓逼的人在一起。

這三本書互為表里,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同一個神學遠象。但後來莫特曼以它們為另一套更重要的書預備道路,已面世的有︰《三位一體與神的國度》(The Trinity and the Kingdom of God, London, 1981),此書看三位一體論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且也受着世界的影響;《創造的神》(God in Creation, London, 1985)把創造論(Creation325,Creation)中的聖靈論引伸到生態的關懷(參自然界神學,Nature, Theology of834,Nature, Theology of)。在這些及其它較次要的作品,莫特曼解釋傳統和聖經的信仰時,均忠實又具創意,更重要者是他重視實踐,從而使教會向現實的世界開放,敢於承擔、批判和改造。

參考文獻

  1. 上帝,優文網,2014-05-28
  2. 神學的定義與任務,太原市基督教兩會,201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