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黄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莲花山黄耆 |
中文学名:莲花山黄耆 拉丁学名:Astragalus moellendorffii Bunge ex Maxim. var. kansuensis E. Pete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属:黄芪属 种:莲花山黄耆 命名者及年代:E. Peter, 1937-1938 |
莲花山黄耆(lián huā shān huáng qí,学名:Astragalus moellendorffii Bunge ex Maxim. var. kansuensis E. Peter,亦名 边向花黄耆,异名:Astragalus moellendorffii var. kansuensis )是边向花黄耆的一个变种。多年生草本。托叶离生。花黄色或紫红色,排成疏松的总状花序,具长总花梗;子房具柄。荚果果瓣膜质,膨胀,卵状披针形,1室,密被棕色短柔毛,果颈与萼筒近等长或较长,被棕色硬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2000-2600米的潮湿处或急流溪旁,分布于中国河北。 [1]
莲花山黄耆形态特征
莲花山黄耆变种与原变种边向花黄耆的区别在于花萼外面密生黑色柔毛,内面有白毛或混生黑色柔毛,萼齿长约为萼筒的1/3。
原变种: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直伸,淡褐色。茎直立,常数个丛生,高20-60厘米,具条棱,近无毛。
羽状复叶有5-9片小叶,长8-12厘米;叶柄长1-4厘米;托叶草质,离生,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1-2厘米,先端尖,具缘毛或近无毛;
小叶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2.5-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伏贴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生10余花,稍稀疏,偏向一边;总花梗比叶长;苞片膜质,卵状披针形,长0.5-1厘米,背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花后毛常脱落;花梗长2-4毫米,稍密被黑色和白色柔毛;
花萼钟状,长约8毫米,外面除萼齿和萼筒上部被黑色和白色短柔毛外,余近无毛,内面中部以上密被黑色或混生白色短柔毛,萼齿短三角形,长约1毫米;
花冠紫红色,旗瓣匙形,长18-20毫米,宽约8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渐狭成瓣柄,翼瓣长16-18毫米,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长约8毫米,龙骨瓣最短,长14毫米,瓣片半卵形,基部具短耳及长约8毫米的瓣柄;
子房披针形,密被白毛或混生黑色柔毛,具柄。
荚果膨胀,卵状披针形,长2-3厘米,宽约1厘米,密被棕色短柔毛,果颈与萼筒近等长或较长,被棕色硬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2]
Astragalus moellendorffii Bunge in Mel. Biol. 10: 641. 1880; id. in Bull. Acad. Sci. St. Petersb. 26: 472. 1880; Forb. et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166. 1887; Simps. in Not. Roy. Bot. Gard. Edinb. 5: 258. 1915; Pet. -Stib. in Acta Hort. Gothob. 12: 49. 1938;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405. 图398. 1955. ——A. aksuensis auct. non Bunge: Ulbr. in Fedde Repert. Sp. Nov. Beih. 12: 418. 1922.
莲花山黄耆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000-2600米的潮湿处或急流溪旁。[3]
莲花山黄耆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甘肃(平凉)、宁夏(隆德)。模式标本采自甘肃莲花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