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華夏民族

增加 45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雲林縣政府新聞參考資料[發布單位]:衛生局 [111.04.09] 雲林縣今日新增 1 例本土病例(26783),本土個案累計確診 35 例(自 110 年 5 月 1 日統計至 今),本土個案及境外移入累計確診 125 例(自 108 年 12 月統計至今),全國今日共新增 578 例 COVID-19 確定病例,分別為 442 例本土個案及 136 例境外移入。
[[File:華夏民族.jpg | thumb | 300px | 華夏民族 <br>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8/27/n13192762.htm 原圖鏈接] ]]
'''華夏民族'''(Chinese nation)是漢族的前身,華夏又稱“華”、“諸華”、“夏”、“諸夏”、“中夏” 。
*是古代居住於 [[ 中原地區 ]] [[ 漢民族 ]] 的先人為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自稱,又稱中華。* [[ 西周 ]] 分封建國,最多時分封了八百多個諸侯小國家,這些小國總稱為“諸夏”。*“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 左傳 ]] 》)。*周王東遷洛邑(洛陽)後,王室的權威下挫,諸侯國之間頻繁兼併,列強國家出現。 * 這一時期的“夏”限指中原地區,“居楚則楚,居越則越,居夏則夏”(《 [[ 荀子 ]] 》),此時,“華”字開始用於文字表述中,“推衍出一個‘華’字來,按華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其音相近,增用一個字有加重語氣的作用。
*二字可單用,亦可以合用,夏和華二字互舉為文,與裔和夷二字互舉為文相同”。
*《左傳》裏的記載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今而始大,比於諸華”,“諸華必叛”,“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華夏兩字並稱,在 [[ 春秋時期 ]] 就有了,但使用之初,是指中原一帶,或有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地方。 * [[ 漢朝 ]] 以後又稱漢人,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
*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
*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
* [[ 明朝 ]] 既以漢自居也以華夏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
*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最普遍的。
*華夏族,又稱 [[ 河洛民族 ]] ,是華族和夏族的合稱,在周朝時曾自稱為諸夏或華夏。
*是古代中原的主體民族,起源自黃河中游,在商周時期逐漸成型並在後來的征伐擴張中與周圍各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今日漢族之前身。
*“華夏民族”一詞,中國人經常使用,或稱中國為“華夏”。
*“中國”即指“中的”、“中州”、“中土”等,在春秋時期一般包括鄭、蔡、沈、申、息等國。
===中華民族又稱華夏民族的原因===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西周《 [[ 尚書 ]] ·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記載:「以服事諸夏。」「楚食華夏。」「商不謀夏,夷不亂華。」
**由此知,我國人民從古代起,就自稱諸夏、華夏,或單稱夏或華,但春秋戰國以後,華夏就成了我們種族的名稱。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Category:604 史學辭典]]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