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莱柏维兹的赞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莱柏维兹的赞歌》作者: 小沃特.米勒,出版社: 猫头鹰,原作名: A Canticle for Leibowitz,译者: 俞建青,出版年: 2012-10-7,页数: 352,定价: NT350,装帧: 平装,ISBN: 9789862621066。

书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1],为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书写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装帧形式[2],以及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化与变更。

内容简介

台湾读者错过50年的永恒经典

小沃特.米勒代表作,生前唯一长篇小说,首度引进!

彻底粉碎科幻与文学分际的千古绝响

举世公认的世代经典、二十世纪文学里程碑

一本与托尔金《魔戒》、艾西莫夫《基地》并列的重量级科幻钜作

一部与《美丽新世界》和《1984》齐名的大师级经典杰作

英国《旁观者》、美国《时代》、《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杂志、《芝加哥论坛报》交相盛赞

《莱柏维兹的赞歌》是一个关于末日浩劫过后,文明重生的故事。

在天火将地球燃烧殆尽的很久很久以后,犹他沙漠深处,一位圣莱柏维兹教团的见习修士发现了惊人的宝藏──至圣莱柏维兹遗留下来的圣物,包括一张真正的、受神赐福过的蓝图、一册备忘录,以及辐射避难所里的圣坛所在地。

身处无知衰败的恐怖时代里,这些神圣的古物或许正是全体人类获得救赎的最后关键。然而,在这石破天惊的全新发现背后,隐藏的谜团却太过难解,人类浴火重生的渺渺希望,似乎仍旧湮没在寻找意义、寻找真相、寻找爱的漫漫长路上。

信仰、知识、权力、核子战争、天主教、人类文明,《莱柏维兹的赞歌》是一则敲响科技与文明的现世警钟。作者米勒对于中世纪黑暗年代里罗马天主教的稳定社会力量、人类历史的无限回圈,做了一番宏大深沉的醒思,并写成这本剧力万钧的沉思录。全书悲怆沉重的笔调,更为整部作品架构出难以比拟与企及的文学高度。

《莱柏维兹的赞歌》勾勒了一幅叫人既惧又怒的“后末日”未来景象,更是公认的技巧高超现代推想小说、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透过一名永生不死的流浪者双眼,我们将见证到:人性固然由灰烬中重生,但人类持续不断的进步终将被与生俱来的人性摧毁,因为人类总是对自身的弱点得意洋洋,一再犯下同样的惨痛错误,一次次地演出光与暗、生与死之间挣扎的永恒戏码。

仅管出版已近六十年,《莱柏维兹的赞歌》仍旧引人入胜,从问世至今,始终都是大师杰作。

得奖记录

◎ 荣获1961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

◎ 入选100位哈佛大学教授推荐最有影响力的书

◎ 入选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读者票选百大最受欢迎科幻小说

◎ 入选Fantasy网站票选英语系百大奇幻小说

◎ 入选Science Fiction Book Club“1953-2002最优秀科幻奇幻小说”

作者介绍

小沃特.米勒(Walter M. Miller Jr.)

美国短篇小说与小说家。一九二三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

米勒曾于二次大战期间加入美国空军,担任无线电通讯员和机炮手一职,在义大利和巴尔干半岛上空参与超过五十五场空战。多次空战中,还包括引起极大争议的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空袭事件。该次空袭带给米勒极大的创伤。以《永远的战争》一举囊括星云奖和雨果奖的美国科幻作家乔.霍尔德曼(Joe Haldeman)就说:“米勒早在‘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这个名词出现前就已深受其扰,时间长达三十馀年。”

然而,也正是卡西诺山空袭事件的经历,促使米勒在十五年后写出《莱柏维兹的赞歌》这本钜作,一部发生在阴暗修道院里的科幻小说

米勒一生虽然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短篇小说,并以《The Darfsteller》荣获一九五五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但他与其他科幻小说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仅仅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也就是独一无二的《莱柏维兹的赞歌》。这部小说出版以后,一直到米勒过世前,整整长达三十七年的时间里,他都没有再发表任何新作。

米勒于一九九六年过世,享年七十二岁。

译者简介

俞建青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教师,知名SAT培训师,曾担任托福考试考官。

译作包括《小妇人》、《科林.鲍尔传》、《古典共和精神的捍卫:普鲁塔克文选》等。

视频

莱柏维兹的赞歌 相关视频

在中国有宗教信仰自由吗?
新疆宗教界人士介绍新疆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情况

参考文献

  1. 作品、著作物与版权,道客巴巴,2014-11-09
  2. 书籍装帧设计的分类及艺术表现形式,豆丁网,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