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营生活,丰富多彩(徐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营生活,丰富多彩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营生活,丰富多彩》中国当代作家徐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营生活,丰富多彩

1968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已经进行了两年。这个时候,浙江、安徽等十几个省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而云南、福建、广西、西藏、新疆五个省自治区还没有成立革命委员会,其原因是这些地区情况更为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两个对立的派别,并且两派长期对立,武斗不断加剧。为了缓解矛盾,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布告,这就是“七·三”布告。徐光学所在的部队传达了“七·三”布告,并作了认真地学习。徐光学自从进入部队以后,在政治上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政治是他必做之事。对于这么一个重要的布告,徐光学更是认真地学习,努力领会文件的实质精神。

作为一名军人,政治上要求进步是绝对正确的。他在这所特殊的大学里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作为军人,除了政治学习和技术培训外,军人还有其独特的军营生活。在延庆海军某部技术勤务团里,徐光学过着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

一、宣传工作 精益求精

除了参加正常训练和学习外,徐光学还是任中队的宣传员。一是因为他的文采好,二是因为他的钢笔字和粉笔字都漂亮。于是,他便利用业余时间为中队出黑板报,写通讯报道,宣传连队训练中的好人好事,总结中队训练的经验教训

由于徐光学的文学功底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强,他的宣传稿件经常被团部的广播站采用。徐光学也因此在军队中获得了“笔杆子”的称号。而出黑板报一事,徐光学更是认真对待,每次板报他都十分讲究版面设计。黑板报内容更是十分切合具体时间的要求,凡是遇到“五四”“七一”“八一”“十一”和元旦等重要节日,他都认真地出一期黑板报。有时没有找到合适内容,他就自己动手写作,为此,他写下许多诗文。下面的诗文就是他为出黑板报而创作的:

十六字令·纪念“五四”

(其一)

看,

七亿神州在欢笑。

庆九大,

五四又来到。

(其二)

看,

五十年风雷滚滚,

新中国,

五星红旗飘。

(其三)

看,

毛主席指引航向,

年轻人,

革命当闯将。

七绝·庆八一(二首)

(1)

伟大人民解放军,主席思想指航程。

南征北战杀顽敌,神州大地彩旗红。

(2)

英雄军队世无双,革命重担肩上扛。

彻底埋葬帝修反,誓叫人类全解放。

国际劳动节

喜迎五一忆往昔, 豪情满怀庆节日。

革命烽火五洲起, 笑看风雷四海激。

主席思想来武装, 全国人民齐努力,

抗日灭蒋把国立, 誓叫全球红旗赤。

贺首颗人造卫星上天

万里长空,红色彩球登太极。东方红,响彻宇宙,屈指第一。人民自古是英雄,星际航行多精密。主席思想放光辉,今胜昔。

看海内,奔腾急。红旗展,战鼓催。手捧红宝书,庆祝盛会。全球人民仰中国,紧跟导师毛主席。春光映红好岁月,天下赤。

徐光学,凭着一个战士的赤诚之心,用诗歌来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蒸蒸日上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除诗歌之外,他还写散文,比如,在党的生日,他就写下了《党的生日》这篇文章,并誊抄在黑板报上,来表达战士对党的无比热爱。全文如下:

党的生日

东风劲吹红旗扬,祖国大地红烂漫。在“九大”召开之际,我们又迎来了中国共产党五十周年的诞辰。

毛主席亲手缔造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五十年的战斗历程。她是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领导全中国人民开辟出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山花烂漫。五十年后,我们的党更加坚强,更加朝气蓬勃,我们的人民更加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我们一定要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前进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上。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党的全部历史,是一部武装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历史,是毛主席革命路线同党内左倾、右倾分子作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是党的路线,离开毛主席的建党路线,党就会受到挫折,就会遭到失败。坚持毛泽东的建党路线,党就会胜利,就会前进。

今天,纪念党的五十岁生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形势下,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认真学习新党章,学习“七一”社论,提高识别真伪马列主义者的能力,提高执行毛泽东建党路线的自觉性,并且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党的最崇高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在军队开展“四好”连队的比赛活动中,他用黑板报形式进行专门宣传,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徐光学“发表”在黑板报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他于1971年7月3日写的文章,题目是《贵在创》;第二篇他于1971年7 月7 日写的小评论,题目是《谈“比”》。这两篇文章全文摘录如下:

贵在创

创“四好”连队,贵在一个“创”字。创就是斗争,创就是革命。现在,争创“四好”连队活动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有个别同志糊涂地认为“四好”标准太高,创“四好”连队太难了,不想干了。他们认为服役当兵过得去就行,何必自找麻烦。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新形势下,创“四好”连队,关系到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问题,关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问题,还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那种“过得去”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对军队的建设是有害的,我们每一战士都必须摒弃这种思想。

“创”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社会在发展,人民在前进,时代在召唤。我们要不断地前进,不能停止。有“过得去”想法的同志是“怕”字当头,怕吃苦,怕出乱子。他们不把创“四好”活动当作继续革命的动力,反而把它当作沉重的包袱,说穿了“怕”字后面是“懒惰”。这样的同志最后必将掉队。

“四好”连队是“创”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四好”标准,把创“四好”连队活动推向新高潮,力争“创”出一流的“四好”连队。

谈“比”

“评比”重在“比”。只有通过“比”,才能发现优点和不足,才能分清成绩和问题,从而促使连队健康地前进。

怎样对待这个“比”字呢?不同世界观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人,“公”字当头的人,就会比干劲、比团结、比学习、比进步、比贡献。这样比,越“比”干劲越足,越“比”团结越好,越“比”学习就越好,越“比”方向越明,越“比”进步越快。而具有非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人,“私”字当头的人,在“比”的时候,往往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觉得样样都比别人好。这样比,就会越“比”情绪越低,方向越模糊,这样的“比”就是倒退的开始。

我们提倡前一种“比”法,反对后一种“比”法。创“四好”连队,一定要“比”。我们要用毛主席哲学观点看问题,虚心学习他人长处,通过“比”,不断克服工作中的弱点,在创“四好”活动中不断前进。

在黑板报这块园地上,徐光学倾注了许多心血,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为军队的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就是这项工作,使他对文艺,特别是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这些写作活动为他在未来的文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退伍后搞采访、写报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诗歌朗诵 二胡表演

军队是年轻人的世界,有年轻人在的地方总有歌声,有笑声。在一些重大节日里,海军延庆某部技术勤务团经常搞文艺联欢会。这是年轻的军人展示才艺的地方,有的战士会唱歌,有的战士会跳舞。徐光学擅长写作,也擅长诗歌朗诵。尽管他的普通话不好,可是这并不妨碍他的朗诵的积极性。在一次“七一”联欢会上,战士徐光学就满腔热情地朗诵过自己创作的诗歌:

紧跟毛主席就是胜利

红旗迎着战斗的东风,

歌声伴着前进的步伐。

春光沐浴着盛开的山花,

红日照耀着壮丽的山河。

在党生日的喜庆日子,

……

侦听战士忠于您,

海枯石烂不变心。

侦听战士保卫您,

刀山火海也敢冲。

侦听战士紧跟您,

誓叫全球一片红。

尽管徐光学投入了满腔热情,但他的那一口“流利”的安徽桐城话,使他的朗诵水平打了折扣,然而正是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朗诵方式使得他的朗诵别有风味的,给战友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除了擅长写作诗歌、朗诵诗歌外,徐光学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拉二胡。在念中学的时候,徐光学曾经跟着班主任章老师学过二胡。虽说徐光学还不能学到章老师的妙处,但他的二胡表演在五中队已经是相当出色。徐光学特别喜欢二胡,平时的生活中,陪伴徐光学的除了稿纸和钢笔外,就是他床头挂着的二胡了。只要一有空,他就练习拉拉二胡。他的战友中也有喜欢二胡的或者喜欢听二胡音乐的,都纷纷向他请教。徐光学总是尽其所能满足战友们要求。每当有联欢会时,徐光学除诗朗诵外,还要被推上台表演二胡。当然,他也不推辞,总是乐意去表演。徐光学最拿的曲子自然是从章老师那儿学来的《二泉映月》《红梅赞》《社会主义好》等。

徐光学在台上表演时总是感到兴奋。这是表演者应该具备的情感素质,也是一个诗人应该具备的素质。这里所说的“台”并不今天剧院里的舞台,那“台”或者是营房前的一块空地,或者是教室里的三尺讲台。只有整个连队举办大型联欢会时,才有真正的舞台。每次徐光学都喜欢表演二胡《二泉映月》,因为,这支曲子很多战士都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那优美的旋律、哀怨的音韵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最能够打动战士的心。每次,徐光学的二胡表演都能赢得战友们的喝彩。

三、参加劳动

1971年6月初,部队下命令要完成一项插秧任务,那是到部队的农场——官庭湖农场开始插秧了。该农场是海军技术勤务团自行开发的,这里每年生产的稻米都用来供应部队。部队的农场自然要部队里的人来干活。这次轮到海军技术勤务团,于是,二大队五中队抽调了部分同志赴农场参加劳动了,徐光学在被抽调之列。

部队参加劳动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徐光学从入伍到现在,参加过各式各样的劳动,或帮助部队运砖头建围墙,或参加部队的操场建设,或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或参加工厂的劳动等等。如今,他要去官庭湖农场参加插秧活动。插秧对于徐光学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他来自农村,从小就干过田间活。他的家乡桐城鲁谼是山区,水田不是很多,但是,徐光学还是下过水田插过秧。

延庆的夏天还是比较热的。可是,今天却不热,因为天上正下着一场绵绵细雨。在这样一种令人惬意的天气里,徐光学准备出发了。一大早,徐光学显得很兴奋,打起背包,和其他战士一道上了一辆解放卡车。不一会儿,汽车驶进雨雾中,奔驰在公路上,向官庭湖农场方向进发。有战士的地方总是会有歌声的,这次也一样,这批战士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他们的心中似乎有唱不完的歌。这辆奔驰在雨中的卡车里传出了高亢而又嘹亮的歌声:“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我们歌声多么嘹亮……”

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到达延庆康庄镇西北面的“官庭湖农场”。这时天晴了。战士们跳下汽车,抬眼望去,发现雨洗后的官庭湖格外漂亮:碧波荡漾的官庭湖水映着蔚蓝色的天空,水天一色,如诗如画;雨水刚冲洗过的大地上嫩绿的庄稼显得格外清爽,充满无限生机;绿野之上鸟儿翻飞,好像燕语呢喃的江南;远处翠绿如玉的青山仿佛是一幅巨大的绿屏挂在天幕下,自然美丽。有言道,延庆是“塞外江南”,此话一点不假,此时的延庆与江南几乎没有分别。农场就在官庭湖边上。

徐光学是南方人,对育秧、拔秧、插秧都比较在行。这次育秧都是战士们做的,秧苗育好,就得插秧了。插秧之前,土地一定要弄好,就将地整平,再放进水,把泥土耙碎,然后才可以插秧。

插秧之前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一是拔秧,二是挑秧。一般地来说,会插秧的人一定会拔秧。徐光学拔秧很在行,他坐在拔秧用的板凳上,双手同时拔,拔得又快又好。秧把扎得非常漂亮。秧苗拔好后,几个来自北方的兵负责挑秧,因为他们既不会拔秧又不会插秧,他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挑秧。他们把秧挑到田边,再使劲地扔到田中间。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插秧了。这时,徐光学同战友们一块下田了。

战士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干事有个特点,那就是喜欢比赛。这次插秧劳动也是,会插秧的战士一下地就拼命地干了起来。然而,插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活。在所有的农活中,插秧算是最累的活。它要人长时间弯着腰,还要不停地用劲把秧苗往泥里插,人往后退,谁的插秧技术不好谁会被撂到前面,谁的技术好,谁就会插得又快又齐。在这君士兵中,徐光学是个插秧的好把式,开始时他和战友齐头并进,可是插着插着,就把战友都撂到前面。他是越插越快,连农场场长见徐光学插秧都不得不表示赞叹。在这场比赛中,徐光学是理所当然的“冠军”。

半天下来,大家都很累,个个腰酸背疼。中午休息,大家互相交流插秧的经验。战士们都把插秧当作是改造世界观的方法之一,都认为干好这个活就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如果一个战士连死都不怕,那么插秧的这点劳动又算得了什么呢?好战士就要能够边学习边劳动。战时,战士就当一名优秀的战斗员;平时,战士就是当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徐光学更把这种劳动看作是一次政治上的锻炼,认为这种劳动能够帮助战士对毛主席“五七”指示作进一步的理解。他知道,身为共产党员,处处要做好榜样,脏活重活要干在前。五中队的战士在官庭湖农场干了半个月,圆满完成部队下达的任务,受到上级表扬。

这次劳动也使徐光学的思想有所触动。他在日记是中写到:

这次参加官庭湖农场劳动,使我深刻认识到,“生活就是斗争,劳动就是战斗”。艰苦的环境、艰难的生活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在劳动中锻炼,才能获得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四、想家的时候

延庆县地处长城之北,属于塞外。秋天来得早,来得急。北方初秋是红叶漫山,北方仲秋是金黄一片,北方深秋则是北风潇潇,雪花飘飘。都下雪了,再说是深秋,总让人觉得不妥,把它说成冬天,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可是,延庆的深秋就是下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说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中的“胡天”指的就是塞外的天。八月正是仲秋。深秋时节,延庆开始飘雪了。

当西北利亚飒飒寒风不断南侵,延庆也就早早地入冬,带着哨音的寒风几乎能刺到人的骨头。早晨,遍地是霜,遍地皆白,路上行人稀少,连鸟儿也很少看到。在外面活动的人都不得不穿上厚厚的棉衣。延庆海军某部技术勤务团的军营里,槐树叶子早已落光,只有灰褐色的树杈与寒风抗争。树枝上偶尔还会有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觅食。松树自然透着绿色,但那绿色也不像春夏时节那么富有精神,富有活力。虽然外面异常寒冷,但军营房内却比较暖和,因为内有暖气。战士的军营生活还是比较正常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冬天来临了。冬天的军营生活总是让人觉得不太舒服。首先是生活不如其他季节好。比如,战士们都想吃点新鲜蔬菜,都吃不着,他们唯一能吃到的蔬菜就是地窖大白菜。

光是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倒还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么大问题是什么呢?对于徐光学来说,大问题是生活习惯太难适应。徐光学是南方人,南方人的生活习惯明显地不同于北方人。比如,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北方人喜欢吃馒头。徐光学一到延庆就被迫吃北方的小米饭、发糕、窝窝头,他看着北方人吃起这些东西一个个狼吞虎咽的,不知是该羡慕还是该忌妒。徐光学唯一能同北方人在一起吃得来的食物大概只有水饺了。开始在军营生活时,徐光学总是吃不饱,不是军队不给吃,而是他实在吃不惯那些饮食。好在徐光学适应能力比较强,不久,他基本上适应了北方生活习惯。但是,每当他想到家乡那喷香的白米饭时,思家的念头就油然而生。

徐光学曾只身游历半个中国,那时他也想家;现在,他是一名海军,身在数千里外,他自然还会想家。逃难时,他想家是担心家人;当兵时,他想家是思念家里的温馨和那香喷喷的白米饭。当然,想家的不是徐光学一人,这批在延庆当海军技术勤务兵的桐城人有68人,他们谁不想家?不过,徐光学有离开家的经验,想的程度比其他桐城兵小了许多。

想家想得最苦的时候,莫过于春节。1969年春节,这批桐城兵是在军队里过的。中队领导很重视军人的节日生活。为了照顾中队里的南方士兵,春节期间食堂煮了大米饭;为了改善伙食,中队将自己喂养的猪杀了。但是,伙食再好,还是挡不住战士对家的思念。有的战士吃不下饭,晚上躺在被窝里偷偷地哭。一些老战士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同他们聊天,侃大山,逗笑,以减少新兵想家的痛苦。徐光学没有哭,他在别人哭泣的时候写字,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同学的思念转化成一一页页文字,写成日记,写成书信。徐光学把思念诗意化、文学化。

春节期间,中队放几天假。徐光学同战友一块在中队长带领下到十几里外的延庆县城玩一回,看看披上节日盛装的延庆县城,逛逛商店,买买东西。一连几个晚上,团里放好几场电影。那时,电影可是一种绝好的文化消费,一般人是很难看到电影的。就这样,这批战士度过了入伍后的第一个春节。[1]

作者简介

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