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萧珊

增加 7,87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萧珊''',[[巴金]]之妻。<br>作家、编辑、翻译家。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萧珊(陈蕴珍)<br>
| 图像 = [[File:萧珊.jpg|缩略图|center|[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6329 原图链接]]]
|图像说明 = 巴金妻子
}}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出生日期: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 1917年1 月4 月8
! scope="col" |出生地点: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浙江鄞县(宁波)迎凤桥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逝世日期: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1972年8月13日
! scope="col"|逝世地点: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上海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colspan=1 | 代表作品: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3 |《在伤兵医院 》、《萧珊文存》、《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 》等
|}
== 【目录】人物介绍=={| class="wikitable"|'''萧珊''' (1917年-1972年),[[巴金]]之妻,与巴金厮守28年直到逝世。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1917年1月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迎凤桥。1936年至[[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结识进步人士。在上海读中学期间读到巴金的作品,喜爱巴金,开始与他通信相识并相恋。并在巴金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根据抗战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经历,创作了处女作散文《在伤兵医院》,1937年发表于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随后,她跟随巴金一路西行避战,发表多篇抗战题材的游记散文,并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 1. 1942年决定辍学陪巴金筹备文化生活出版社,照顾巴金。1944年5月两 物介绍 || 2. 于[[贵州]]花溪结婚,次年生下女儿小林。抗战后期两 物图片 || 3. 返回上海,作为女主 物关系 || 4.人物 照料家事、照顾孩子。1950年儿子小棠出 平 || 5.人物轶 。在理料家务之余,萧珊积极学习俄语,并协助巴金处理出版 || 6.个人 务,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后为《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义务编稿、组稿,翻译俄文书籍。著 品 || 7.怀念 有《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 萧珊 |}文存》等,译作有《阿细亚》(屠格涅夫)、《奇怪的故事》(屠格涅夫)《初恋》(屠格涅夫)《别尔金小说集》(普希金)等作品。
==【 文革期间巴金受到残酷迫害,萧珊也因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 物介绍】==待遇。精神受辱、亲友隔绝,身心受到摧残。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病逝上海。在萧珊去世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一直到2005年去世。骨灰于2005年与巴金骨灰掺和,撒入东海。
萧珊 (1917-1972),巴金之妻,与巴金厮守了28年直到逝世。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1917年1月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迎凤桥。1936年至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结识进步 == 士。在上海读中学期间读到巴金的作品,喜爱巴金,开始与他通信相识并相恋。并在巴金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根据抗战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经历,创作了处女作散文《在伤兵医院》,1937年发表于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随后,她跟随巴金一路西行避战,发表多篇抗战题材的游记散文,并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br> 1942年决定辍学陪巴金筹备文化生活出版社,照顾巴金。1944年5月两人于贵州花溪结婚,次年生下女儿小林。抗战后期两人返回上海,作为女主人照料家事、照顾孩子。1950年儿子小棠出生。在理料家务之余,萧珊积极学习俄语,并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务,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后为《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义务编稿、组稿,翻译俄文书籍。“文化大革命”期间精神受辱、亲友隔绝,身心受到摧残,于1972年病逝上海。骨灰于2005年与巴金骨灰掺和,撒入东海。著作有《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萧珊文存》等,译作有《阿细亚》(屠格涅夫)、《奇怪的故事》(屠格涅夫)《初恋》(屠格涅夫)《别尔金小说集》(普希金)等作品。物图片==
==【人物 更多 图片 】==请点击:[[萧珊图册]]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 【人物关系】==<gallery"200"> 巴金萧珊03.jpg|[[ 1936年8月,萧珊寄给 巴金]]的第一张照片<ref>[httphttps://mwww.sohujfdaily.com/anews/169195544_688296#read detail?id=76329 在快节奏 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幕,她是巴金“生命 生活中停下来 看 场《海上日出》部分”,故居仍留存着她的影子]</ref> (萧珊丈夫) 李小林萧珊02.jpg| 李小林<ref>[https://p11939.ssl8.qhmsg28昆明金殿树上,时在西南联大读书萧珊06.com/t01749315f3d40847bejpg|1946年年初萧珊摄于重庆萧珊.jpg 李小林图片]</ref>( |抗战胜利后, 萧珊 女儿)摄于上海淮海坊59号寓所 李小棠1萧珊04.jpg| 李小棠<ref>[http://news1964年夏,巴金一家摄于山西萧珊05.eastday.com/c/09lh/u1a4233742.html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风采:李小棠]</ref>( jpg|巴金与 萧珊 儿子)摄于武康路寓所花园
</gallery>
== 人物 生平】关系==<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00">巴金.jpg|丈夫:[[巴金]]<ref>[http://m.sohu.com/a/169195544_688296#read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 看一场《海上日出》]</ref>李小林.jpg|女儿:李小林<ref>[https://p1.ssl.qhmsg.com/t01749315f3d40847be.jpg 李小林图片]</ref>李小棠1.jpg|儿子:李小棠<ref>[http://news.eastday.com/c/09lh/u1a4233742.html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风采:李小棠]</ref></gallery>
==人物生平==
{| class="wikitable"
|-
! 年份 !! 事件
|-
| 1917 || *1 月4 月8 陈蕴珍(肖珊) (农历丁巳【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生于浙江鄞 (yin) ( (今属 宁波) 市) 风桥陈家,起名陈蕴珍,小名长春。她的父亲陈仁官(1900.2.17—1981.1.10)16岁时到上海学做生意,主要从事上海到东北一带的皮货收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被日寇侵占,东北一带货路断绝,遂在上海南市蓬莱市场边开设一家“蓬莱咖啡馆”。后又在老西门、复兴路一带开设饮食店二家。她的母亲成秀娟(1899—1941)知书达理;热爱文艺,思想新潮,理解和支持儿女参加进步活动。<ref>[http://www.587766.com/news4/35663.html 巴金夫人萧珊孝敬长辈和抚养遗孤的故事]</ref>|-|1930||*陈蕴珍考入鄞县立女中(即竹洲女中,现宁波二中),读初中。|-|1931||*“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爱国学生运动,并加入了由中共地下党学委领导的“读书会”。|-|1934||*上半年,她因参加学运被当局“关注”,躲避在姑母家。当得到有关方面要抓捕她的消息后,向姑母要了盘缠,连夜乘船逃离宁波,到上海找到父母住处;后考入上海务本女中,继续读书。|-| 1936|| *由宁波赴上海,入读上海爱国女子中学。中学期间热衷于戏剧和表演,曾扮演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四 *她因喜爱巴金写的小说,崇拜巴金;同年8月,她写信约巴金在上海新雅酒家见面,并赠照片一张给巴金,从此开始了与巴金长达8年的恋爱。并在巴金鼓励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
| 1936 1937|| 由宁波赴上海 *10月31日 入读 陈蕴珍用笔名“慧珠”在《烽火》杂志第九期 海爱国女子中学。中学期间热衷于戏剧和 演,曾扮演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四凤。<br> 始结识巴金。并在巴金鼓励下,开始从事 学创作。有处女作 《在伤兵医院 。这是她第一次拿到稿费。拿到稿费后 并发表于《烽火》(茅盾主编 首先想到 杂志)。<br> 当时萧珊由于饰演话剧《雷雨》中 是如何孝敬日夜操劳 四凤 父母 并与“进步人士”交往过密而被 遂在街 海爱国女子中学开除。像那个年代许多热血但迷惘的年轻人 样,《 》的出现点燃 商店买 萧珊追求爱情与自由的信念。在萧珊的眼中,巴金犹如 盏照耀自己生命的航 只台 ,她不停地 巴金写信,迫切地想从巴金那里得到人生方向的指点 母亲成秀娟 <br> 由于有着13岁的差距 |-|1939||*8月 每次给萧珊回信,巴金总是称她为“我的小友”。在巴金的眼里,萧珊还是个孩子,这个小女生不过是千万个给他写信 陈蕴珍考入已迁昆明 读者中的一员。<br>  山大 毕业后 外文系;同年10月 以优异成绩考取 在昆明转入 西南联 学(昆明) 外文系 一年级 <br> 巴金曾经翻译过俄国著 弟弟陈鸿堤(化 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在四川老家时也 程铿)1940年由上海地下共产党安排赴皖南 参加 过反对 新四 阀刘存厚的请愿及集体罢课活动 |-|1940||*9月 但他自小生活在一个封建 陈蕴珍由西南联 家庭里,所以,于巴金而言,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 外文系转入同校历史系二 轻人的束缚 级学习 并且, *12月1日 这样 《中国与世界》(综合月刊)第五期 乱世里,处 “文艺”栏目发表《 革命新思想之风口浪尖上 昆明 巴金,也不想在某 时刻 个女生宿舍》 世事出现风吹草动时 编辑人师山、憾庐(即林憾庐) 连累他 发行 。正因如此 林翊重 当时的巴金虽然已是32岁,却依旧孑然一身 发行所中国与世界社 [2] <br>|-|1941||1936年的大 *春夏间,母亲成秀娟在 上海 病逝。|-|1942||* 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 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 父亲陈仁官因思念亡妻 深深唤醒了青年一代。当时追求巴金 担心远离身边 人很多,但他却没看上任何人。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 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 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 心情郁闷 却未见过面。最后 患眼病 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 导致双目失明 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 后从上海回迎风桥 还夹着一张她 由陈蕴珍 祖母 顾生活 <br> 按信中的约定 *7月1日 那天上午 读完大学三年级。暑假开始 去桂林探望 巴金 怀着好奇的心情 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 并在文化 头、身着校服的女生用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着 活出版社桂林办事处协助 巴金 ,文雅、快 的编辑工作和写作 地笑着说:“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 ”不善言语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 |-|1943||*5月 开心地说道: 以笔名 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 萧珊” 《宇宙风》杂志第131期发表诗歌《挽歌》, 告诉我你 悼念本年2月不幸病逝 名字吗?”于是,18岁的萧珊开始介绍自己。两 开始了8年的恋爱 林憾庐 <br> 姑娘 笔名 挚爱帮助巴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来历:她 接下来的一 女朋友中 多时间里 龄排序第三位,大家呼唤她“小三” 巴金 遂以谐音“萧珊” 维持生计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 笔名。从此 他不能被经济问题所困扰,更不能影响自己 她以萧珊 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1944年5月,恋爱八年之后,与巴金在贵阳共结连理 名字行世 <br>
|-
| 1944 || *5 月1 月8 日, 和巴金在贵阳郊外“花溪小憩”旅馆结婚。 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珍贵家产,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
|-
| 1945 || *12月16日, 萧珊在重庆宽仁医院生下 儿国烦(后更名 李小林(小名国烦)生于重庆
|-
| 1949 || *4月10日,萧珊和巴金的友人马宗融(1892-1949)在上海回(族)民联络站病逝,留下一儿一女。萧珊和丈夫帮助遗孤马小弥和马绍弥姐弟料理后事,将马宗融遗体安葬在徐家汇回民公墓,将马宗融从台北带回来的书刊等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毅然决然地将一双遗孤接回家中,悉心抚养。* 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 <br> * 曾任《上海文学》、《收获》等刊物的编辑,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br>
|-
| 1950 || *7月28日,儿子李小棠出生。
|-
| 1967 || * 《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上海市文艺界批判文艺黑线联络站等单位先后编印多种巴金批判专辑。
|-
| 1968 || * 频繁遭到批斗。
|-
| 1972 || *7月底,萧珊患 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br>*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 <br>
|-
| 2005 || * 骨灰与巴金骨灰掺和,撒入东海。
|}
== 【生活轶事】爱情婚姻==倾心付出的妻子和母亲
作为武康路113号的女主人,这座庭院的每个角落都留有    萧珊 女士 由于饰演话剧《雷雨》中 足迹 四凤 巴金相濡以沫、忠贞不贰的 “进步人士”交往过密而被上海 情,她对 国女 女倾情奉献的母爱,她美丽端庄的形象、生活中的点滴都在展览 呈现 学开除 从活泼鲜丽的青 像那个 到沉稳端庄 代许多热血但迷惘 轻人一样 再到凝重疲惫的1960年代,多幅萧珊的珍贵历史照片配以同时代作 描述她 文字展示。照片墙上,集中组合 出现点燃 各个时代巴金一家的合照。萧珊当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过的外套、“上海”牌手表、帮助巴金批复读者来信的信封及病后申请医疗费用的报告,让观众接触到一个真实立体的 萧珊 。<br> 巴金与萧珊的 追求 爱情 生活在二人 与自由 的信 件中可窥端倪 “我的心里永远有你。…… 任何情况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的爱的人。”(1952年巴金致 萧珊 )“当我寂寞 时候,当我想念你的时候 眼中 你会特然的站在我的前面。”(1952年萧珊致 巴金 )他们的爱情,转化为家事的安排、对孩子的叮咛、在工作上的交流,融于整个家庭 犹如一盏照耀自己 活,化于无形。萧珊1960年代 就诊记录旁 航灯 她不停地给 老《怀念萧珊》的手稿,淡蓝色的笔迹记录着两人经历的风雨,抒 对亡妻的深情 不禁使人动容。冰心曾这样评价 迫切地想从 巴金 :“他最可佩服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 那里得到人生方向 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 指点 ……他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的,这是他最可佩处之一。”
受欢迎   由于有着13岁 差距,每次给萧珊回信,巴金总是称她为“我的小友”。在巴金的眼里,萧珊还是个孩子,这个小 生不过是千万个给他写信的读者中的一员。巴金曾经翻译过俄国著名无政府 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在四川老家时也参加过反对军阀刘存厚的请愿及集体罢课活动,但他自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所以,于巴金而言,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年轻 的束缚。并且,在这样的乱世里,处在革命新思想之风口浪尖上的巴金,也不想在某一时刻,世事出现风吹草动时,连累他人。正因如此,当时的巴金虽然已是32岁,却依旧孑然一身。
萧珊天性活泼   1936年的大上海 待人热情真诚,朋友们都喜欢她。黄裳在《琐记》中回忆:“当时 年仅32岁的 巴金 霞飞坊(今淮海坊) 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 尤其是 的长篇小说《 来往的朋友多 兼职就像 深深唤醒了青年 座文艺沙龙 女主 当时追求巴金的 萧珊殷勤好客 很多 那间二楼起坐室总是有不断的客 但他却没看上任何 人。 ……萧珊 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 许多西南联 一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 的同学 半年之久 如汪曾祺、查良铮、刘北汜也不时来做 却未见过面 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 天迟了 如此和谐 为什么 留下晚饭 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 ……” 全家搬至武康路后,萧珊的个性依然为她获得许多友情。为刊物义务编稿、组稿时,她“又热情,又撒娇”地向冰心催稿“你再 信中 来稿,我就要上吊 仅约 ”;为朋友沏茶待客 ,她“濯器 炽炭、注水、淋壶、筛茶” 地点 使汪曾祺写道“印象深刻”;1972年身心疲惫时期收到沈从文来信时,她“拿 还夹 信纸反复地看,含着眼泪地说:‘还有人记得我们啊!’”她的照片。
==【   按信中的约定,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用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着巴金,文雅、快活地笑着说:“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不善言语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开心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 娃娃呀!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于是,18岁的萧珊开始介绍自己。两 作品】==著作<br>开始了8年的恋爱。
1994   姑娘的挚爱帮助巴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在接下来的一 多时间里 《家 巴金为维持生计拼命地写 —— 、译书、编书,他不能被经济问题所困扰,更不能影响自己的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1944年5月,恋爱八年之后,与 巴金 萧珊通信集》出版<br>在贵阳共结连理。
1998年,萧珊和巴金的合集《探索人 == 》的出版<br>活轶事==
萧珊曾经以“陈嘉” *'''笔力出色 笔名发表“旅途杂记”等文章,后经巴金研究会策划和编辑<br>翻译家'''
  作为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常年以照顾家庭、协助巴金先生处理出版事务为重,她的文学功底、翻 著<br>水平常常被低估甚至忽视。萧珊女士抗战时期的随笔作品《在伤兵医院中》《在孤军营中》《沪港途中》《在海防》《滇越路上》等,记下与民族共艰危的经历,文字里洋溢着坚定、乐观的精神。又如1960年代的散文《幸福的会见》《在刘胡兰烈士的故乡》、描写药店营业员劳模事迹的散文《亲人》等,反映了她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经历,她以富有个性的笔调写出自己对新社会的理解。
  巴金故居的餐厅里有一架钢琴,是萧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译作品《阿细亚》的稿费购买、赠送给女儿小林的礼物。在萧珊1952年8月25日致巴金的信中记录了翻译的缘起,萧珊写道:“我不知道你会不会笑我,我想译屠氏的《阿细亚》,我有了一本俄文的、但不知英文的你放在哪只书柜,我知道你要译这本书的,但还是让我译罢,在你帮助下,我不会译得太坏的。”译文不仅有《阿细亚》,还有萧珊译《初恋》《小姐——乡下姑娘》 《别尔金小说集》 等作品。巴金曾这样评论萧珊的译笔:“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 *'''倾心付出的妻子和母亲'''   作为[[武康路]]113号的女主人,这座庭院的每个角落都留有萧珊女士的足迹,她与巴金相濡以沫、忠贞不贰的爱情,她对子女倾情奉献的母爱,她美丽端庄的形象、生活中的点滴都在展览中呈现。从活泼鲜丽的青年到沉稳端庄的中年,再到凝重疲惫的1960年代,多幅萧珊的珍贵历史照片配以同时代作家描述她的文字展示。照片墙上,集中组合了各个时代巴金一家的合照。萧珊当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过的外套、“上海”牌手表、帮助巴金批复读者来信的信封及病后申请医疗费用的报告,让观众接触到一个真实立体的萧珊。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生活在二人的信件中可窥端倪。“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任何情况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的爱的人。”(1952年巴金致萧珊)“当我寂寞的时候,当我想念你的时候,你会特然的站在我的前面。”(1952年萧珊致巴金)他们的爱情,转化为家事的安排、对孩子的叮咛、在工作上的交流,融于整个家庭生活,化于无形。萧珊1960年代的就诊记录旁,是巴老《怀念萧珊》的手稿,淡蓝色的笔迹记录着两人经历的风雨,抒写对亡妻的深情,不禁使人动容。冰心曾这样评价巴金:“他最可佩服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他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的,这是他最可佩处之一。” *'''受欢迎的女主人'''   萧珊天性活泼,待人热情真诚,朋友们都喜欢她。黄裳在《琐记》中回忆:“当时巴金住在霞飞坊 今淮海坊),他家来往的朋友多,兼职就像一座文艺沙龙。女主人萧珊殷勤好客,那间二楼起坐室总是有不断的客人。……萧珊有许多西南联大的同学,如[[汪曾祺]]、[[查良铮]]、[[刘北汜]]也不时来做。谈天迟了,就留下晚饭……”全家搬至武康路后,萧珊的个性依然为她获得许多友情。为刊物义务编稿、组稿时,她“又热情,又撒娇”地向冰心催稿“你再不来稿,我就要上吊了”;为朋友沏茶待客时,她“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使汪曾祺写道“印象深刻”;1972年身心疲惫时期收到沈从文来信时,她“拿着五张信纸反复地看,含着眼泪地说:‘还有人记得我们啊!’” ==个人作品=={| class="wikitable"|-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6 |文章|-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出版时间 !! 作品 !! 作品类别 !! 阅读  !! 出版社!! 备注|-| 1937.10.31 || 在伤兵医院中 || 散文 || ||《烽火》杂志第九期||署名:慧珠|-| 1939.6.16 || 在孤军营中 || 散文 || ||《宇宙风》杂志||署名:陈嘉|-| ||汽车中 || 散文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c4NTMzNQ==&mid=202109546&idx=4&sn=8e609caaf50dd5d803afde6fe639c97b&mpshare=1&scene=1&srcid=1221A2eEgaEGdlqKPSQywjVL&pass_ticket=dWJXX0Zk5zDBkZLcJ418kcEknqn5BONPXLRJzumm6M2BX5%2Blu3zU4HgsF5TLbLC1#rd 阅读]||《现代人》杂志||署名:陈嘉|-| ||沪港途中——旅途杂记一||散文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c4NTMzNQ%3D%3D&chksm=8b7b3e14bc0cb7024fca2749a375c7540b1ddbc6c48231be84787fc922337560de0a37449b3e&idx=3&mid=2654307852&scene=21&sn=c240fc08af907a5b7a7ca0c5b77cf8d5 阅读]||《宇宙风》杂志||署名:陈嘉|-| 1939 ||在海防——旅途杂记二|| 散文 || ||《宇宙风》杂志||署名:陈嘉|-| 1939 ||滇越路上——旅途杂记三||散文 || ||《宇宙风》杂志||署名:陈嘉|-| 1940.12.1||在昆明的一个女生宿舍||散文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c4NTMzNQ%3D%3D&chksm=8b7b3eb2bc0cb7a4ba94e3237488df6b1ca77aab6a5e0cd6b7018768f760f67aa0328ce670fc&idx=2&mid=2654308010&scene=21&sn=cdbf6c1255e4b4d80b1066e897b30c40 阅读]||《中国与世界》第5期||署名:陈嘉|-| ||萧珊自述|| 散文 || |||||-| ||幸福的会见|| 散文 || |||||-| ||亲人||散文 || |||||-| 1943.5 ||挽歌——愿在天之灵安宁|| 新诗 || ||《宇宙风》杂志第131期||悼念友人林憾庐|-| 1966.6.22 ||在刘胡兰烈士家乡|| 散文 || ||文汇报|||-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6 |合集|-| 1998.9 || 《探索人生》 ||||||江苏文艺出版社 || 萧珊和巴金的合集|-| 2009.3|| 《萧珊文存》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0 || 《家书——巴金萧珊通信集》 ||书信 || ||浙江文艺出版社||李小林编|-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6 |译著|-! 出版时间 !! 译文 !! 作品类别 !!著作者!!出版社!!备注|-| 1953.6 || 《阿细亚》||中短篇小说 ||屠格涅夫|| 平明出版社|||-| 1954.5 || 《初恋》||中短篇小说 ||屠格涅夫||平明出版社 |||-| 1954.11 || 《奇怪的故事》||中短篇小说 ||屠格涅夫|| 平明出版社|||-| 1954.12 || 《别尔金小说集》 || 中短篇小说集|| 普希金|| 平明出版社|||-| 1959.6||《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中短篇小说集||屠格涅夫||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巴金合译|-| 1982.11 || 《黑桃皇后及其它》||中短篇小说集 || 普希金 ||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与巴金合译|-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6 |未刊稿和未完成稿|-| 1960年代 ||《萧珊自传》|| |||| |||-| 1960年代 || 《王平和苏强》(又名《两个男孩的故事》 <br>|| |||| |||-| 1960年代 ||《外婆的故事》|| |||| |||-| 1960年代 ||《我怀念城门公社》|| |||| |||}
屠格涅夫的《阿西亚》、《初恋》、《奇怪的故事》等 == 作品<br>评价==
《屠格涅夫   巴金在1964年12月24日致萧珊的信 短篇小 :“刚才曹葆华来,他患心脏病,在休养,用俄文对照读了你译的《初恋 (与巴金合 ,大大称赞你的 )<br>文。”
普希金之   曾经协助鲁迅主编 黑桃皇后 译文 (与 的黄源曾对 巴金 说:“她的清丽的 )<br>笔,也是我所喜爱的她译的屠格涅夫的作品,无论如何是不朽的,我私心愿你将来悉心地再为她校阅、加工,保留下来,后世的人们依然会喜阅的。”
==【作品   穆旦曾经写信给巴金:“不久前有两位物理系教师自我处借去《别尔金小说集》去看,看后盛赞普希金的艺术和译者文笔的清新,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我高兴至今她被人所赞赏。”穆旦精通俄罗斯文学翻译,我想在这里他不仅仅是在转述两位读者的看法,也代表着他内心的 评价 】==
巴金在1964年12月24日致萧珊的信中说:“刚才曹葆华来,他患心脏病,在休养,用俄文对照读了你译的《初恋》,大大称赞你的译文。”<br> 曾经协助鲁迅主编《译文》的黄源曾对巴金说:“她的清丽的译笔,也是我所喜爱的她译的屠格涅夫的作品,无论如何是不朽的,我私心愿你将来悉心地再为她校阅、加工,保留下来,后世的人们依然会喜阅的。”<br> 穆旦曾经写信给巴金:“不久前有两位物理系教师自我处借去《别尔金小说集》去看,看后盛赞普希金的艺术和译者文笔的清新,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我高兴至今她被人所赞赏。”穆旦精通俄罗斯文学翻译,我想在这里他不仅仅是在转述两位读者的看法,也代表着他内心的评价。<br>    黄裳对萧珊译文的评价是:“她有她自己的风格,她用她特有的女性纤细灵巧的感觉,用祖国的语言重述了屠格涅夫笔下的美丽动人的故事,译文是很美的。”他还说:“我希望,她的遗译还会有重印的机会。” <br>
== 【怀念萧珊】人物评价==《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1978年,巴金著有名文《怀念萧珊》,被收入于多种文集及高等教育教材中。<gallery>《怀念萧珊》01.jpg|《怀念萧珊》
</gallery>  “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巴金先生在《怀念萧珊》中这样形容妻子萧珊,她也作为巴金先生一生的爱人被我们熟知。作为一个颇有灵气的翻译家,一个思想进步敢做敢为的现代女性,她的灵魂有着多面的色彩。
== 【】人物纪念=={| class="wikitable"|-! 时间 !! 文章 !! 作者|-| 1978年 || 怀念萧珊[https://wwwmp.jfdailyweixin.qq.com/newss?__biz=MzA5NTc4NTMzNQ==&mid=202109546&idx=1&sn=aa99e349fadc76f3832e83500714ef49&scene=21#wechat_redirect (上)][https://mp.weixin.qq.com/details?id__biz=MzA5NTc4NTMzNQ==&mid=76329 202109546&idx=2&sn=0974c0e59de79f7218f3ffc3a0d8e3af&scene=21#wechat_redirect (下)]|| 巴金|-| 1984年 ||再忆 萧珊 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幕,她是 || 巴金 “生命的 |-| || 部分”,故居仍留存着她 双美丽 影子眼睛 || 巴金|}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60"> “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巴金先生在 《怀念萧珊 》中这样形容妻子 》01.jpg|《怀念 萧珊 ,她也作为巴金先生一生的爱人被我们熟知。作为一个颇有灵气的翻译家,一个思想进步敢做敢为的现代女性,她的灵魂有着多面的色彩。1月8日是萧珊女士百岁诞辰,女儿小林、儿子小棠都回到了武康路上的巴金故居,和他们一起来到这里的还有很多读者。故居四处布置着鲜花,鱼缸里的金鱼游得活泼,流浪猫蜷在门口为它准备的小窝里,这里的一切依然生动而亲切。 1960年代萧珊创作的未刊稿和未完成稿为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如 怀念 萧珊 自传》《王平和苏强》(又名 》02.jpg| 两个男孩的故事》)《外婆的故事》《我 怀念 城门公社》等,记录着融入新社会、紧跟时代脉搏的 萧珊 在创作方面的眼光和努力。这些 》巴金手 稿 件历经劫难保存至今,十分珍贵,从中折射出一代知识女性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足迹。</gallery>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中国人]]
[[Category:作家]]
98,2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