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原文名 Shmuel Yosef Agnon、שמואל יוסף עגנון
出生 (1888-07-17)1888年7月17日
加利西亚巴哈奇
逝世 1970年2月17日(1970-02-17)(81岁)
国籍 以色列
别名 恰兹克斯
职业 作家
知名于 196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Shmuel Yosef Agnon,1888年7月17日-1970年2月17日),也译作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或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以色列作家,希伯来文小说家。196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

个人生平

  • 1888年7月16日出生在波兰加利西亚巴哈奇小镇上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身为犹太望族后裔,原姓恰兹克斯,童年受犹太宗教文化熏陶。8岁时,阿格农便每天写一首诗。 
  • 1903年,发表处女诗作《雷纳的约瑟夫》。
  • 1903年—1906年,他先后用犹太德语、意第绪语和希伯来文写了大量诗歌、传说和民间故事,发表在当地的犹太杂志上。
  • 1906年他18岁时,便到一家希伯来文报馆工作。
  • 1908年,阿格农参加了犹太复国运动,经维也纳到达巴勒斯坦,住在雅法城(现为以色列城市),任犹太法院第一书记,并担任犹太村社公会的秘书。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被遗弃的妻子们》,一举成名,他用这个篇名《Agunot》的谐音“Agnon”作为笔名,意为漂泊孤单的人。
  • 1910年,搬到圣城耶路撒冷,专门从事写作和文学研究。 
  • 1912年,出版长篇小说《但愿斜坡变平原》,小说描写了一对夫妻被迫分手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世纪前的犹太教信徒,全篇弥漫着一种悲壮的宗教色彩。
  • 1913年,前往德国研究德、法文学。 
  • 1919年5月6日,阿格农同埃丝特-马克斯结婚,婚后住在柏林。同年出版《作家的故事》。
  • 1922年,出版长篇小说《婚礼的华盖》。以一个贫穷、虔诚的犹太教徒为其三个女儿筹集婚嫁金为主线,展示了东欧犹太人的思想情操、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面貌。
  • 1924年,重返巴勒斯坦,定居耶路撒冷,并正式以“阿格农”为姓。 
  • 1932年至1950年,先后出版 《行为之书》、《大海深处》、《宿夜的客人》、《一个简单的故事》、《订婚记》等小说。
  • 1966年10月2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授予阿格农诺贝尔文学奖,阿格农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伯来文学家。 
  • 1970年2月17日,阿格农在特拉维夫病逝,终年82岁。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创作时间
雷纳的约瑟夫 1903年
被抛弃的妻子 小说集 1908年
但愿斜坡变平原 长篇小说 1912年
作家的故事 小说 1919年
婚礼的华盖 长篇小说 1922年
宿夜的客人 小说 1938年
《订婚记》 小说 1943年
就在昨天之前 小说 1945年

获奖记录

文学类

1934    比阿力奖    (获奖)

1946    乌希金奖    (获奖)

1951    比阿力奖    (获奖)

1954    以色列奖    (获奖)

1958    以色列奖    (获奖)

1966    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

人物评价

阿格农是“现代希伯来文学的首要作家”,“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阿格农的小说是“汉姆生与卡夫卡的奇妙结合”。(瑞典学者伦德维斯特评) 

人物争议

对阿格农的授奖,阿拉伯国家表示了不同意见。在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阿拉伯国家的大使们说,这次授奖表明了“政治倾向性”。对瑞典文学院关于阿格农作品的影响超越了希伯来文的范围一说,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表示,这是“文学上的‘贝尔福宣言’”。

阿拉伯文学界还认为,阿格农的一些作品公然为以色列侵略扩张政策辩解。

如短篇小说《塔布拉》中,女主人公竟宣称:“我祈求上帝把耶路撤冷的疆界扩大到大马士革。”在他的长篇小说《海洋之心》中,把黎巴嫩的两个大城市苏尔和赛达均划为以色列的领土。其中还有描写以色列人逼近土耳其首都的场面。

后世纪念

为了纪念阿格农,以色列1985年发行了有他头像的50谢克尔纸币。[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