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 (松目松科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落叶松 (松目松科植物) |
落叶松(学名: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是松科,落叶松属乔木,高达可达35米,胸径达90厘米;幼树树皮深褐色,枝斜展或近平展,树冠卵状圆锥形;冬芽近圆球形,芽鳞暗褐色,边缘具睫毛,基部芽鳞的先端具长尖头。叶片倒披针状条形,先端尖或钝尖,上面中脉不隆起,球果幼时紫红色,成熟前卵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褐色或紫褐色,种子斜卵圆形,灰白色,5-6月开花,球果9月成熟。
落叶松是中国大兴安岭针叶林的主要树种,木材蓄积丰富,也是该地区今后荒山造林和森林更新的主要树种。木材略重,硬度中等,易裂,边材淡黄色,心材黄褐色至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密,比重0.32-0.52,有树脂,耐久用。可供房屋建筑、土木工程、电杆、舟车、细木加工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树干可提取树脂,树皮可提取栲胶。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落叶松
- 拼 音; luò yè sōng
- 学名; 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
- 界; 植物界
- 门;裸子植物门
- 纲;松杉纲
- 目;松杉目 科松科
- 亚科;落叶松亚科
- 属;落叶松属
- 组;落叶松组
- 种 落叶松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5米,胸径60-90厘米;幼树树皮深褐色,裂成鳞片状块片,老树树皮灰色、暗灰色或灰褐色,纵裂成鳞片状剥离,剥落后内皮呈紫红色;枝斜展或近平展,树冠卵状圆锥形;一年生长枝较细,淡黄褐色或淡褐黄色,直径约1毫米,无毛或有散生长毛或短毛,或被或疏或密的短毛,基部常有长毛,二、三年生枝褐色、灰褐色或灰色;短枝直径2-3毫米,顶端叶枕之间有黄白色长柔毛;冬芽近圆球形,芽鳞暗褐色,边缘具睫毛,基部芽鳞的先端具长尖头。叶倒披针状条形,长1.5-3厘米,宽0.7-1毫米,先端尖或钝尖,上面中脉不隆起,有时两侧各有1-2条气孔线,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2-3条气孔线。
球果幼时紫红色,成熟前卵圆形或椭圆形,成熟时上部的种鳞张开,黄褐色、褐色或紫褐色,长1.2-3厘米,径1-2厘米,种鳞约14-30枚;中部种鳞五角状卵形,长1-1.5厘米,宽0.8-1.2厘米,先端截形、圆截形或微凹,鳞背无毛,有光泽;苞鳞较短,长为种鳞的1/3-1/2,近三角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具中肋延长的急尖头;种子斜卵圆形,灰白色,具淡褐色斑纹,长3-4毫米,径2-3毫米,连翅长约1厘米,种翅中下部宽,上部斜三角形,先端钝圆;子叶4-7枚,针形,长约1.6厘米;初生叶窄条形,长1.2-1.6厘米,上面中脉平,下面中脉隆起,先端钝或微尖。花期5-6月,球果9月成熟。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大、小兴安岭海拔300-1200米地带。在各种不同环境(如山麓、沼泽、泥炭沼泽、草甸、湿润而土壤富含腐殖质的阴坡及干燥的阳坡、湿润的河谷及山顶等)均能生长,常组成大面积的单纯林,或与白桦、黑桦、丛桦、山杨、樟子松、红皮云杉、鱼鳞云杉等针阔叶树组成以落叶松为主的混交林。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
生长习性
喜光性强,对水份要求较高,而以生于土层深厚、肥润、排水良好的北向缓坡及丘陵地带生长旺盛。
落叶松最适宜在湿润、排水、通气良好,土壤深厚而肥沃的土壤条件下生长最好,在干旱瘠薄的山地阳坡或在常年积水的水湿地或低洼地也能生长,但生育不良。落叶松耐低温寒冷,一般在最低温度达—50℃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
繁殖方法
采种:9月人工上树采摘果枝,将球果露天摊晒、敲打、筛选,然后干藏。
贮藏:10月至第二年3月,短时间内播种可直接干藏,将筛选后的种子适当干燥,置于通风、干燥的室内,第二年春播种前一个月混沙催芽。
整地:3月上中旬,选择海拔在300米以上的阴坡、半阴坡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翻深整平,做1米宽左右的高床或高垄,每亩施厩肥3000公斤,严格进行土壤消毒。
播种:3月下旬,种子催芽后可直接播种。否则,要用40℃左右温水浸种一二天,在温暖处混沙或锯末中进行催芽后再播种。开沟条播,灌足底水。每亩播种7至10公斤,用捣细的腐殖质或细沙覆盖,覆土不能超过0.5厘米,有条件时,最好再覆一层草保墒。
栽培技术
4月至第二年7月幼苗出齐后,要进行必要遮阴,透光度保持60%左右,进入雨季撤除。6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旬分别间苗2次,最后一次每米播种行留苗100株左右。出苗前始终保持床面湿润,用喷壶每天喷水2至3次,出苗后可适当减少喷水次数,但不可床面过干。出苗后15至20天,每亩追硫铵5公斤,以后每隔半个月左右连续追肥3至4次,每亩每次追肥量逐渐增加至10公斤左右。7月停止追氮肥,可适量追施磷钾肥。
出圃第二年春季土壤解冻出圃移栽。起苗前3至5天浇水一次,使土壤湿润疏松,起苗时不易伤根。对主根适当修剪,注意起苗时不要伤顶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