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葫芦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 的图片

葫芦藤學名為Solanum lyratum Thunb。

又稱:毛道士毛葫芦葫芦藤

【英文名】Indian Epimeredi Herb。

【来源】唇形科植物广防风Epimeredi indica (L.) Rothm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茎方形,多分枝,密被白色茸毛。

叶对生,草质,阔卵形至卵形,先端渐尖或短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基部近圆形,两面均有茸毛,具细小腺点。

花轮生,下部为腋生,上部可排到顶端而成长总状花序;萼管状,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

内外均有短毛;花冠管状,粉红色,2唇,5裂齿,上唇直立,全缘,

下唇阔,扩展,内面有短毛;雄蕊4,突出,花药连贴;雌蕊1,

柱头2裂。小坚果圆形,黑褐色,平滑。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产地分布】野生于路旁、荒地、村边草丛中。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药材性状】全草长60~180厘米,全体被白色短粗毛。

茎四棱形,具明显纵沟,有分枝,表面灰绿色或棕灰色,质稍脆,断面纤维性,中央有近方形的白色髓。

叶对生,皱缩卷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阔卵形或卵形;

叶上表面灰棕色,叶下表面灰绿色,边缘具疏锯齿,

质脆,易碎;有时可见叶腋残留钟形灰绿色花萼。气香浊,味微辛苦。

形態

茄科草質藤本,葉互生,多數為琴形,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生,疏花,

花期夏秋,果熟期秋末。多年生蔓生草本,高达5m。基部木质化,

上部草质,茎、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

叶片多戟形或琴形,长3-8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

上部全缘或波状,下部常有1-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少数为全缘,

中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花萼5浅裂,宿存;

花冠蓝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

花丝极短,花药顶孔开裂;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小,头状,

子房卵形,2室。浆果球形,径约1cm,熟时红色。种子近盘状,扁平。

花期7-9月,果期10-11月。[1]

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治疟疾,黄疸,水肿,淋病,风湿关节痛,丹毒,疔疮。

  • ①《本经》:主头秃恶疮热气,疥瘙痂癣虫。
  • ②陶弘景:叶作羹饮,甚疗劳。
  • ③《本草拾遗》: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2]
  • ④《开宝本草》:别本注,茎叶煮粥极解热毒。
  • ⑥王安卿《采药志》:活血追风生血,治鬼箭有效。[3]
  • ⑦《纲目拾遗》:止血淋,疟,疝气。汁滴耳中,止脓不干。治疬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蛔结腹痛。

药用部位

茄科草质藤本植物,白英以全草及根入药。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者30~60g;或浸酒。
  • 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涂。


藥用

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

歸經

经。[4]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抗癌等作用;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黄疸肝炎、[[胆囊炎、胆石病、肾炎水肿、子宫颈糜烂、癌症等疾病。

注意禁忌

闽东本草》:体虚无湿热者忌用。[5]

參考文獻

  1. 白英,華人百科
  2. 《本草拾遗》_,寻医问药网
  3. 《开宝本草》_,知网百科
  4. 白英,中醫館
  5. 闽东本草文化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