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蒋丽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蒋丽金
出生 1919年4月15日
北京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蒋丽金(1919年4月15日-2008年6月9日),北京人,有机化学家,中国光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

1941年蒋丽金考取北平协和医学院,后转入圣约翰大学;1942年插班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48年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药化系;1951年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堪萨斯大学药化系和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做博士后;1955年回中国后从事中国大漆漆酚的研究工作;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78年以后担任感光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会委员会主任和生物化学与结构化学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化学部常委;2008年6月9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9岁。

蒋丽金在生物光化学,特别是在竹红菌素的光疗机制、藻类天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人物生平

1919年4月15日,蒋丽金出生于北平,祖籍浙江杭州,长在河北唐山。

1938年,毕业于北平贝满女中,在校期间连续3年获学校奖学金,同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

1941年,考取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并且获得了入学考试奖学金。同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北平协和医学院停办,转入了上海的圣约翰乾坤医学院。

1942年,因病回到北京,当时有两所学校可以继续读书,虽然她很喜欢学医,但却不愿上日本人开的北平医学院,她选择了辅仁大学化学系,从三年级插班。

1944年,从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化学学士学位。

1946年,从辅仁大学研究院化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得化学硕士学位,同年参加出国考试,并考取了自费出国生,但是因为没钱,于是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化系担任助教。

1948年,赴美国留学,前往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药化系学习。

1951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美国堪萨斯大学药化系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做博士后(至1955年)。

1955年9月15日,蒋丽金和丈夫许国志搭乘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克利福兰总统号轮船从美国直接到达香港返回中国。

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8年以后,开展了光化学研究。并担任感光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会委员会主任和生物化学与结构化学研究室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化学部常委。

1999年6月,转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2008年6月9日凌晨1时40分,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89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蒋丽金在美国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防氧化剂合成,带有开创性的可的松衍生物合成和维生素D的部分合成等研究。1955年回中国后,在药物、涂料、杂环化合物、感光材料有机助剂的合成与结构鉴定、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化学鉴定中的应用等领域开展研究,特别是中国大漆漆酚的研究、有机氟化物的合成、硼氮化合物的合成等研究工作成绩卓著。蒋丽金参加研制的160胶片,1978年和参加单位一起荣获中国科学大会奖,1986年获中国国防专项中国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参加了中国国家“八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之一“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化学问题”等研究工作,在生物光化学,特别是在竹红菌的光疗机制、藻类天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主持研究的“竹红菌素的化学和光头号机制”、“藻胆蛋白的结构与藻类进化的关系和能量传递机理研究”、“天然苝醌化合物的光化学、光物理和光动力作用”等 [3] 。

学术论著

截至2008年6月,蒋丽金先后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发表了《维生素D3衍生物的合成》、《维生素A衍生物的合成》、《抗软骨维生素的研究》等多篇论文,负责翻译出版了《现代分子光化学》译著一部。

夏安东,朱晋昌,蒋丽金,张新夷, 泵谱-探测技术研究蓝藻Westiellopsis prolifica 中C-藻蓝蛋白能量传递动力学。Biochem. Biophys. Res. Comm., 179, 1991, 558-564.

赵井泉, 朱晋昌,蒋丽金,,计算机随机模拟方法研究蓝藻藻胆体能量传递过程。Biochim.Biophys.Acta, 1229, 1995,39 - 49.

何靳安,蒋丽金,江龙,毕只初,光动力色素蛋白变藻蓝蛋白LB膜的取向何光谱学研究。Langmuir, 12, 1996, 1840-1845.

何靳安,胡义镇,蒋丽金,藻胆蛋白光化学:藻胆蛋白光敏化产生活性氧的试验观察。J. Am. Chem. Soc., 118, 1996, 8957 – 8958.

张景民,赵井泉,蒋丽金,郑锡光,赵福利,汪河洲,时间分辨荧光各向异性光谱研究蓝藻Anabaena.vatiabilis藻胆体杆-核复合物的能量传递。 Biochim.Biophys.Acta, 1320, 1997, 285-296.

何玉英,安静仪,蒋丽金,结构修饰对竹红菌素染料光敏化活性的影响:EPR和光谱学研究。Free Radical Biol. & Med., 26,1999,1146-1157.

何玉英,安静仪,蒋丽金,糖基化竹红菌素光敏化产生自由基 (O2∙—, ·OH and GHB·—) 和单线态氧。Free Radical Biol. & Med., 27,1999,203-212.

张素萍,谢杰,张建平,赵井泉,蒋丽金,螺旋藻C-藻蓝蛋白光敏化产生羟自由基的顺磁共振谱研究。Biochim.Biophys.Acta, 1426,1999, 205-211.

何玉英,安静仪,蒋丽金,糖基化竹红菌素的合成和单线态氧产生。Biochim. Biophis. Acta, 1472(1999), 232-239.

宋玉珠,安静仪,蒋丽金,甘氨酸取代竹红菌乙素的自由基和单线态氧产生。Biochem. Biophys. Acta, 1472(1999) 307-313.

张素萍,钱素平,赵井泉,姚思德,蒋丽金,螺旋藻C-藻蓝蛋白光生瞬态产物的表征。Biochem. Biophys. Acta, 1427,1999 , 270-278.

何玉英,蒋丽金,胺基化竹红菌素衍生物合成和EPR研究。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 28, 2000, 1642-1651.

何玉英,蒋丽金,竹红菌素衍生物光破坏小牛胸腺DNA的机理。Biochim.Biophys.Acta, 1532,2000, 29-36.

李晔,张建平,谢杰,赵井泉,蒋丽金,温度诱导藻胆体与光合反应中心失偶合。Biochim.Biophys.Acta, 1504,2001, 229-234.

马江华,赵井泉,蒋丽金,结构修饰对竹红菌素光动力活性的影响-特约综述。Photochem. Photobiol., 74,2001, 143-148.

学术交流

蒋丽金多次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妇联出访美国、英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多次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

科研成果奖励

蒋丽金分别于1990年、1993年、1996年三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 。

人才培养

1958年,蒋丽金应钱学森之邀,她与严济慈、吴文俊一道,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第一届学生教授物理、数学、化学课程。蒋丽金70多岁的时候,还坚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授课,而且备课极其认真。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科大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和感光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门人才。

蒋丽金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优先,一定要树立为科学献身精神。在学习上,她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她本人正是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表率,每一个实验数据,力求准确无误,每一篇研究论文,都不厌其烦、仔细推敲,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需求,积极接收不同专长人才,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知识多方求教,包括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蒋丽金从小喜欢读书,恰好她的父母也非常注重对两个女儿的教育,在她初中毕业后又把她送进了唐山仅有的一所教会学校读高中。但是,那所教会学校却几乎等于个家政培训班,整天教女孩子们的就是剪纸、画画、做女红。满脑子都沉浸在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中的蒋丽金可不喜欢这些,她缠着父亲要到北平去读书。父亲最后选择了一所对学生要求极严格的贝满女中把女儿送了进去。

情感婚姻

蒋丽金的丈夫许国志是运筹学家和系统科学家,中国系统工程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蒋丽金和许国志的经历相似,两人都出生于1919年4月,所不同的是蒋丽金比许国志早出生五天;两人都是在1946年参加的出国考试,而且都考取了自费出国生,担都因为没钱而暂缓出国,之后蒋丽金在大学当助教,整整两年,为了不让钱贬值,每次发工资后她都及时把钱全买了面粉,等到一有换外币的机会再把面粉卖出去,然后立刻把钱换成外币。蒋丽金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堪萨斯大学去工作,遇到年龄和经历相似的许国志,1954年8月15日两人结婚 。

参考资料

  1. 院士信息 > 已故院士名单 蒋丽金 ,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