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蒋采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蒋采苹
出生 (1934-04-27) 1934年4月27日(90歲)
河南洛阳开封
国籍 中国
职业 画家
知名于 工笔画
知名作品 孔雀之歌

蒋采苹,女,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河南开封。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9年后任教于山西艺术学院。1962年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蒋采苹工作室导师。1998-2010年,先后受聘于文化部教科司,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持中国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共12届。201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2005-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生。2007年,任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研究会会长。 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画展,《宋庆龄光辉一生》等获金奖,《筛月》、《轮回》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在巴黎、伦敦、东京、新加坡、萨加台北等地兴趣办个展和展出作品。出版有个人画集、文集、技法材料研究等专著,及主编中国重彩画集20余种。研究“高温结晶颜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曾任第七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委。[1]

生平经历

  • 1934年 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 1953年 毕业于天津市耀华中学;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翌年分配于彩墨画科学习,受教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诸先生;
  • 1956年 与同学张希苓合作《母子图》(四条屏画),入选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
  • 1957年 陆鸿年先生带领学生赴山西永乐宫临摹元代壁画,作为课程安排同行;
  • 1958年 毕业创作《农民炼铁图》,与同学肖惠祥、蒋建国、沈琦合作,发表于《人民画报》;
  • 1959年 分配于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任助教;
  • 1960年 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的潘世勋结婚;参加人民大会堂山西厅设计工作;
  • 1961年 年画《打虎岭上摘密桃,碧莲池中网大鱼》入选赴澳大利亚等国“中国画展”(文化部对外文委主办并收藏);
  • 1962年 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刘凌沧先生助教,同年女儿潘缨出生;
  • 1963年 带学生赴敦煌实习临摹千佛洞壁画,同年创作《山花烂漫》;
  • 1966年 5月,美院师生从邢台县回京,参加“大串联”活动;
  • 1974年 创作《潜水姑娘》,发表于体育出版社出版之挂历;与潘世勋合作《贫牧女儿上大学》;秋季至1995年初,与美院中国画系部分教师同赴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参加展览会的绘画工作,后创作《大寨红花处处开》;参加74届工农兵学员班的教学工作,赴北京南口机车车辆厂“开门办学”;创作《合格》参加美院陈列馆师生画展;赴天津市新港海上油田体验生活,创作《海上女子采油队》,入选北京市美展;秋季,与74和76两届师生同赴山西刘胡兰纪念馆,参加刘胡兰烈士的事迹创作;
  • 1977-1978年 赴云南石林、瑞丽、大理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6个月,写生色粉笔人像和风景等百幅;
  • 1978年 开始画戏曲和舞蹈小写意人物画条幅;创作《李清照》,入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展并出版挂历,其后二三年间创作多幅挂历画《花木兰》《黛玉葬花》《红楼梦》和《聊斋》人物画,《洛神》等出版年画;
  • 1979年 加入潘絜兹先生为会长的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为副秘书长,后被选为副会长;完成《李清照》,入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展;
  • 1980年 创作《赶街》,入选文化部主办的“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
  • 1981年 创作《孔雀之歌》,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展”,被收藏;5月,带80届学生赴敦煌、阿克塞实习;
  • 1982-1983年 赴广东渔村、海南岛、西藏等五个地区采风写生;
  • 1982年 创作《海的女儿》,入选“北京春季美展”,被北京市美协收藏;创作《摘火把果的姑娘》,入选文化部主办的赴莫斯科、阿尔及利亚国际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1983年 创作《太阳城的苹果》,入选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
  • 1985-1986年 赴法国、荷兰、比利时访问3个月;在巴黎郭安博物馆举行个人画展,展出“水墨戏曲人物和色粉笔人像画”;
  • 1985-1989年 任中国画系工笔画室主任,其教学大纲《第三画室的教学方向》发表于《美术研究》(1988年);
  • 1986年 在里昂举办“戏曲人物”画展;
  • 1986年 作品《憩》和《红楼人物》4幅入选“中国画系教师作品展”,《憩》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美院陈列馆举办“蒋采苹、金鸿钧、王同仁联展”,作品色粉笔肖像《湖南少妇》《撒尼族姑娘》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 1987年 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作品《胡昂——雪》、《荷》入选“中日女画家作品展”,(徐悲鸿纪念馆主办);
  • 1988年作品《三月三之夜》入选“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获银奖;作品《北京的雪》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工笔山水画展”,获一等奖;5月退休,专着《工笔人物画技法》;
  • 1989年 作品《三月三》、《夜》,入选台北“当代大陆工笔画展”;文稿《传统颜料——云母粉的挖掘与再使用》发表于《美术》杂志7期;11月,赴东京参加银座永井画廊“中国精笔画五人联展”,同时考察古今日本画技法和材料,重点研究日本“新岩”(人造石色);色粉笔画《中学教师》,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作品《秋瑾》入选“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画展”;作品《黄遵宪东瀛赏樱图》(四扇屏)入选“纪念黄遵宪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被收藏;作品《宋庆龄光辉一生》(三幅组画)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第二届大展”,获金奖,后又获中国美协关山月基金会奖;作品《月色》《筛月》《金秋》等入选“叶浅予师生画展”,《月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1992年 作品《筛月》入选“20世纪·中国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于新加坡乌节坊举办色粉笔画展;《蒋采苹画展》在山东将中国陶瓷釉色制成人造矿石颜料——高温结晶颜料样品;
  • 1994年 2月,《工笔重彩画与传统颜料》一文发表于《美术》杂志7期,文中提到“高温结晶颜料”“试制出30余种”;作品《红珊瑚》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第三届大展”(南京展),获荣誉奖;作品《金秋》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蒋采苹画展”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工笔重彩画和色粉笔人物写生画共70幅;作品《夜》入选同期由全国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女画家作品展”,《轮回》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画颜料研究系列文稿(《中国传统石色与现代石色》《中国画传统水色和现代水色》《中国画金属颜料及其应用》《中国画用胶种类及其使用方法》)发表于《中国画》杂志;
  • 1996年 受邀创作《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参加“孙中山与华侨书画展”,收藏于广东孙中山纪念馆;7月,接受台湾蒙藏委员会邀请,与潘世勋同赴台湾采风,在台中访问东海大学胶彩画前辈林之助老先生;
  • 1997年夏 受邀请以蒋采苹为团长的中国女画家代表团同赴伦敦参加中英女画家联展;作品《叶浅予先生》入选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办的“中国人物画展”,获优秀奖;秋,“潘世勋蒋采苹台湾写生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 1998年 3月,所研制的高温结晶颜料在第一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上试用;7月,“潘世勋蒋采苹台湾写生展”;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结业展,同年创作的《老芭蕉》展出;
  • 1999-2000年 与潘世勋一起出访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等处博物馆、美术馆,访问美国著名艺术家马克·萨乌柔,为期45天;
  • 1999年 专著《中国画材料应用技法》,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年出版第二版);《老芭蕉》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主编《现代重彩画集》,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3月,主持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主办的第二届重彩画高研班;7月,主持文化部教科司主办的第三届重彩画高研班;作品《带银冠的苗女》参加中国工笔画学会第五届大展;
  • 2000年 《排湾族新娘》和《清露》为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收藏;秋,参加策划“中国工笔画学会四届大展”,展厅为中国美术馆,作品《并蒂鸡冠花》参展;参加阿联酋萨迦酋长国主办的“世界女画家作品展”;作品《河边》为萨迦博物馆收藏;《白珊瑚》为中国驻萨迦大使馆收藏;主持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主办的第四、五届重彩画高研班;《20世纪四代女性》《女画家》完成;策划主持“中国重彩画首届大展”,参展画家二百人;《20世纪四代女性》参加展出,获学术奖;主编《重彩画风》,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主持中央美术学院“蒋采苹工作室”,是为第六届中国重彩画高研班;作品《侗妹》入选“百年中国画展”;
  • 2002年 创作《教室》,此画与《老芭蕉与小芭蕉》参加第六届中国重彩画高研班结业师生作品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 2003年 受聘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教一学期,同时完成《一品红》《紫荆花开》《木棉之华》;《教室》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在陈列馆举办“家”展,参加者潘世勋、蒋采苹、潘缨、潘越、蒋采凡、潘春华;
  • 2005年 受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为“蒋采苹工作室”导师,(第七届中国重彩画硕士课程班);
  • 2006年 创作《尤三姐》(“庆祝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九十华诞”而作,由台湾举办画展和命题);受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招收二名博士生;7月,中国美术家协艺委员会批准“中国重彩画研究会”成立,为会长;
  • 2008年 受国家体育总局之邀,为奥运会创作《1920年奥运网球女双冠军法国选手》,鸟巢展出;由云南军分区邀请,与潘世勋等画家同赴云南摩棱族地区采风,创作《摩棱族母女》;主持由北京大学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届中国重彩画高研班;
  • 2009年 论文《中国重彩画教学十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精品教学成果奖”;做为第11届全国美展评委赴哈尔滨参加评审工作,《台湾原住民丰年祭》入选;3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中国重彩画高研班,是为第十一届,聘为教学总监;6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继往开来——蒋采苹从教50周年师生作品展”;9月,中央美术学院主办“蒋采苹工作室”中国重彩画第十二届高研班;12月,在台北举行“两岸重彩画交流展”,在历史博物馆与淡江大学两处举行。同时举行学术研讨会,演讲题为《中国画传统‘六法’美学体系的再认识》,此文发表于《美术研究》。入选画作为《台湾原位民丰年祭》;
  • 2010年 受邀为国家画院创作《白天鹅》;3月,参加中国美协组织的赴南非考察采风团。完成《夜深沉》四条屏作品,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展。完成创作《台湾原住民父女》;11月,策划主持《重彩·创造——中国重彩画获奖作者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 2011年 1月,赴武汉参加由武汉美术馆主办的《重彩·创造》展的巡展。创作《椰子熟了》,为伦敦奥运会而作,中国奥组委约稿;11月,参加美院中国画学院主办的“中国画学科新建设”会议,演讲论文《中国画学院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后发表于《今日丹青》;12月,参加由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组织的“丝绸之路考察团”,与潘世勋、潘缨赴伊朗、印度、尼泊尔考察采风;
  • 2012年 创作色粉笔画《伊朗师生》《印度鼓手》《印度舞者》,为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4月,受邀赴台北参加台湾著名前辈画家“郭雪湖先生追思会”,其后在台湾艺术大学中国书画学系讲学;9月,由文化部主办,加入中国画家代表团赴东京参加“中日建交40周年美术交流展”。做为教学总监与导师苏百钧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国重彩画高研班,是为第十三届。完成《野柳月色》二扇屏风画;
  • 2013年 8月,《野柳月色》(二联屏风画)入选李可染画院首届院展——“可贵者胆”画展;11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主办,“蒋采苹从艺60周年画展暨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圆厅举行;
  • 2015年 7月,2015年度中国画作品展,首都博物馆;9月,九月盛放美丽中国“中国重彩画巡回展,李可染画院美术馆;
  • 2016年 7月,“致臻蕴隆”当代工笔画名家作品展,水泥库艺术空间;7月,走进中央党校——中国梦书画名家臻品展,中共中央党校档案馆;

[2]

历任教学

  • 1959-61年任教于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1962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 1998-2010年,先后受聘于文化部教科司,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持中国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共12届;
  • 200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 2005-2009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3]

学术研究

个人画集、文集、技法材料研究等专著,主编中国重彩画集20余种。研制“髙温结晶颜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 [4]

重要获奖及收藏

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及其他国内重要画展,多次在北京及巴黎、伦敦、东京、新加坡、萨加、台北等地举办个展和展出作品。

  • 1989年《北京的雪》获中国工笔山水展一等奖。
  • 1991年《宋庆龄光辉一生》获中国工笔画协会二届大展金奖,关山月基金会奖。
  • 1986-1995年作品《筛月》、《憩》、《轮回》等13幅中国美术馆收藏,水墨重彩戏曲人物由巴黎郭安博物馆收藏。

[5]

苍老复青春

蒋采苹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之后长期于母校任教,在退休前的最后5年(985——1959年)任工笔画室主任,是工笔画教学挑大梁的人物。此间正值工笔重彩画复兴期的开始,她在1987年召开的当代工笔画学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学会副会长,又使之成为致力于工笔重彩绘画事业的美术活动家。当美术史家们认为工笔重彩画的复兴为新时期美术事业的亮点时,不会忘记潘漂兹、蒋采苹及其同仁群体的奉献。正是在这工笔画走出低谷、走向繁盛的时空时里,适应着社会的需求,工笔绘画的教育走出了学院,蒋采苹自1998年起受文化部教育司和科学技术司之聘主持五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教学,第六届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2005年起又中国艺术研究院之聘担任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导师,于2008年共九届284,一大批静年重彩画家出自她门下,其成材率恐高于正式的院校教学。此间,我们有过交谈,她太想在这艺术创作盛期辞去社会教职,但她还是走上了讲台,培养重彩画梯队已经成为她责任,刻入她古稀之年的年轮。作为重彩画教育家的蒋采苹为此陷入《中国画材料应用技法》。著述的日夜荣作,又与道友、弟子共同编写了《名家重彩画技法》。她旗帜鲜明地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将其高研班冠以“中国重彩画”而有别于同期出现的其他流派,从形而上的层面上对中国传统的认知与A扬的立场,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导将生活、修养、创作相联系的思维,使用传统矿石颜料并自制高温结晶颜料所体现的对材质、技法的重视,以及用温州皮纸作重彩画时与水墨画的衔接,形成了当代中国重彩画由道而器的完整的体系,使她作为艺术教学家的形象充实地深入到弟子们的心中。当我进入蒋采苹作品的评析之前,我不能不把工笔重彩绘画复兴中需要蒋采苹和出现了蒋采苹的时代背景勾画一番,不能不把她作为重彩画活动家和教育家的侧面立体地诉诸笔端。将中国画简单地视为“单线平涂”的时代己经成为历史,蒋采苹也不是一个可以“单线平涂”的人。她时时感到不足,便读史、读论,像学者型的艺术家那样写了不少论文,她身为写实油画家潘世勋之妻,倾向于现代的潘缨之母,就这个和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也可以感受些她画室里多氧的空气。

蒋采苹首先是一位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家。她自大学时代的(母子图)入选1957年的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会(即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开始涉入画坛,至1970年代末进入收获期,,1990年代臻于高峰。她笔下的人除黄遵宪、秋瑾、孙中山、宋庆龄、叶浅予外,大部分为女性尤其少数民族女性形象,这不排除所有画家对少数民族风情的倾倒,对其服饰的丰满性的迷恋因素,但在蒋采苹的人物中,通过那明亮的眸子里照见着他们内心世界的明丽,就像蒋采苹自己的眼神里闪现的对真、善、美的渴求。她赋予《台湾排湾族新娘》公主、皇后般的造型,饰美族姑娘》则强化其山姑的朴实与纯真,而《戴银冠的苗女》则突现着那银冠的文化象征意味,后者的对称格局和纯化的色调不仅显示了画家对中国重彩人物画技法、材料的新突破,也昭示出寓意性和现代感的追求,这在她的花卉作品中有着更充分的体现。 进入1990年代,蒋采苹的一幅《筛月》以其独特的诗思、纯化的色调引起了不知多少观众的共鸣,然而在画家自己心中唤起的则是与年龄渐老的同构性联想,是那苍老的美隐寓的另一种生命的辉煌。从此,这成为她挥之不去的情思,又在一系列老芭蕉或新老芭蕉对照的画面上溢出,她也在以物比兴、物我两忘的传统文化层面上展开了那潜在的花鸟画思维的才智,而且又将丰富的造型提炼为抽象性的结构和语汇,将丰富的色彩概括为纯化的色调一黄调如金,自调如银,红得热火,蓝得深湛,把情感的倾向性通过色彩独有的视觉感应突现出来,为重彩花鸟画的现代性实验作出了成功的回答。如果我们注意到她在花卉和人物中背光的微妙处理的共性,那光晕使人想到了佛光,她仿佛像佛弟子崇敬佛祖那样将这光投射于她酷爱的平凡人物和普通花木,这光源自她那颗崇尚真、善、美的灵魂,源自她苍老复青春的心态。

視訊

今日头条 提倡中国画“新三学”的教学体系 蒋采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