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蔣里善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蔣里善人,昔者,蜀之蔣里有善人焉,善善而惡惡,誠信而不欺人, 鄉里皆服之

原文

昔者,蜀之蔣里有善人焉,善善而惡惡,誠信而不欺人, 鄉里皆服之。有富者不取券而與之千金。賈於陝洛,以其處鄉里者處人,人皆不悅。三年,盡亡其貲而反。

——唐甄《潛書》

賞析

一位「善善而惡(wu)惡(e)」(意思是:喜愛好人好事、痛恨壞人壞事)、品德很好的人,在鄉里贏得了聲譽崇敬,但他用對待鄉鄰的態度去陝西一帶作生意,結果卻丟光了全部本錢(貲音Zi,資本)。作者用這個故事,意在說明,處事要善於變通,以適應不同情況,不能過於拘泥執着。

然而,這個故事包含着的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卻使它獲得了超過作者主觀意圖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義利之辨。」看來,蔣里善人是奉行傳統的「重義輕利」的儒家修身哲學的,為人處世講求道德信義。這種態度處理以血緣聯繫為基礎的農業社會的親族鄰里關係當然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在這樣的社會裡,道義原則高於利益原則,才能維持和諧穩定, 防止爭奪動盪,保證再生產和種族的綿延。所以,甚至在經濟生活中,道德威望和信義也可以取代契約:「有富者不取券而與之千金。」然而,一旦進入商業社會,利益原則就是起決定作用的了。商品交換遵循價值規律,它需要的是競爭和進取,而不是溫良恭儉讓的謙謙「美德」。所以蔣里善人「以其處鄉里者處人,人皆不悅。」一種態度,兩種結果,它暴露了中國古代傳統道德的歷史局限,提出了要建立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道德新觀念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以共時性的形態反映歷時性的內容,是這則寓言在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故事敘述的是善人在蜀和陝洛兩地的不同遭遇,展現的是因空間地域變化而出現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心理差異,這是一種共時性的結構。但實際上,從農業經濟到商業經濟,不只是兩個地區的兩種經濟形態的變化,而且反映了從封建前期到封建後期社會經濟形態的歷史發展過程,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這一變遷對觀念變革的呼喚。不妨說,這一則短小的寓言,濃縮着一部古代社會的經濟史和思想史的歷時性內容。它能引起人們多少反思和體味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