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疆苓菊植物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蒙疆苓菊 |
中文学名: 蒙疆苓菊 |
蒙疆苓菊[1],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蒙疆苓菊JurineamongolicaMaxim.的全草或茎基部的绒毛。具有止血(茎基部绒毛);止血消肿(全草)的功效。主治外伤出血,衄血(茎基部绒毛);外伤出血,鼻出血,阴囊肿大(全草)。
别名
蒙新久苓菊;侵努干那;蒙新苓菊;蒙疆(艹/久)苓菊;地棉花;鸡毛狗;蒙古艾苓菊;蒙古苓菊;蒙疆;蒙疆黄芩菊;地棉毛;地锦花。
入药部位
以茎基部绵毛入药。
性味
功能
1、茎基部绒毛:止血。
2、全草:止血消肿。
主治
1、茎基部绒毛:外伤出血,衄血。
2、全草:外伤出血,鼻出血,阴囊肿大[2]。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外敷。
临床应用
附注:本种为“鸡毛狗”的基源植物,药用其基生叶柄部与茎基部的白色绒毛团块。蒙古族治外伤出血、鼻出血[3]。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8-25厘米。根直伸,粗厚,直径1.3厘米。茎基粗厚,团球状或疙瘩状,被密厚的绵毛及残存的褐色的叶柄。茎坚挺,粗壮,通常自下部分枝,茎枝灰白色或淡绿色,被稠密或稀疏的蛛丝状绵毛或蛛丝状毛,或脱毛至无毛。基生叶全形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宽1-4 厘米,包括叶柄长7-10厘米,叶柄长2-4厘米,柄基扩大,叶片羽状深裂、浅裂或齿裂,侧裂片3-4对,长椭圆形或三角状披针形,中部侧裂片较大,长0.5-2厘米,宽0.3-0.5厘米,向上向下侧裂片渐小,顶裂片较长,长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5-3厘米;全部裂片边缘全缘,反卷;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或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并等样分裂或不裂,但基部无柄,然小耳状扩大。全部茎叶两面同色或几同色,绿色或灰绿色,无毛或被稀疏的蛛丝毛。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植株有少数头状花序,并不形成明显睁伞房花序式排列。总苞碗状,直径2-2.5厘米,绿色或黄绿色。总苞片4-5层,最外层披针形,长4.5-5.5毫米,宽1.5-2毫米;中层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 11毫米,宽达2毫米;最内层线状长椭圆形或宽线形,长达2.1厘米。全部苞片质地坚硬,革质,直立,紧贴,外面有黄色小腺点及稀疏蛛丝毛,中外层苞片外面通常被稠密的短糙毛。花冠红色,外面有腺点,檐部长1.1厘米,细管部长9毫米。瘦果淡黄色,倒圆锥状,长6毫米,宽3毫米,4肋,基底着生面平,上部有稀疏的黄色小腺点,顶端截形,果缘边缘齿裂。冠毛褐色,不等长,有2-4根超长的冠毛刚毛,长达1.1厘米;冠毛刚毛短羽毛状,基部不连合成环,不脱落,永久固结在瘦果上。花期5-8月[4]。
产地分布
分布新疆东北部(阿勒泰县)、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及陕西北部。蒙古也有分布。海拔1040——1500米。模式标本采自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