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蓝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蓝关镇地处关中东部,隶属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距市区22公里。东南以秦岭为界与渭南、华县、洛南、商州、柞水等县市相望,北部以横岭与临潼区为邻,西部与长安区、灞桥区接壤。蓝田自古为秦楚大道,为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之一。[1]

位置概况

蓝关镇位于蓝田县中部偏北,灞河北岸,距西安市区45千米。县政府驻地。辖3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西街村。G40高速、312国道、101省道、107省道过境。古迹有荆轲墓冢、西周弭国城邑。蒉山是西汉时刘邦起义军与秦军决战的古战场。篑山顶有祝国寺。

名称由来

蓝田灞河川道中心,现政府驻地。西汉时因面对峣山,得名峣柳城,三国时魏在此设青泥军,北周时将青泥军改名青泥关,不久改名蓝关,关和军都是军事单位。隋代将蓝关迁往商山路上的七盘岭。1983年设镇时因历史上曾设蓝关,命名蓝关镇。[2]

历史沿革

建国初为城关乡,1958年建超英公社,1964年改为城关公社,1984年设蓝关镇。1996年,面积5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居委会和新城、北门、东杨、西街、南关、西寨、西关7个行政村。

大寨乡位于蓝田县中部,灞河南岸,距县城2千米。建国初为峣山乡,1958年建天马公社,同年更名峣山公社,1960年迁新址改大寨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辖大寨、冯林寨、徐家山、蒋家寨、新寨、张寨、贾河滩、胡家巷、圪塔、林家河、陈河、乎沱、文刘坡、榆林、宣堡、王村、黄沟、陶玉河、雷家湾、薛家村、王村沟、坡底、火烧寨、营上、乐寨25个行政村。

2002年,蓝关镇辖西街、新城、北门、东场、南关、西关、西寨、大寨、冯林寨、徐家山、蒋寨、新寨、贾河滩、张寨、胡家巷、林家河、陈河、圪塔、滹沱、文刘坡、榆林、宣堡、王村、黄沟、陶峪河、雷家湾、薛家、火烧寨、王村沟、坡底、营上31个行政村。2015年撤销蓝关镇,设立蓝关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县城东街城隍庙巷55号 。[3]

乡镇简介

蓝关镇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为秦岭北麓延伸地带,东部为骊山南麓沟壑区,中西部川原相间,灞河水系镶嵌其中,蓝田地貌类型分河谷冲积阶地、黄土台塬、黄土丘陵、秦岭山地。蓝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年平均气温13.1℃,日照2149小时,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 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38种,其中金属矿主要有金、银、铅、钼等17种,非金属矿主要有花岗岩、大理石、高岭土、石灰石等20多种。2008年,已探明的优质石灰石矿储量在1.2亿吨以上,优质花岗岩8亿立方米,石英矿2000万吨,蓝田玉矿1000万立方米。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列入国家第一个玉石类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水资源总量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200立方米;已探明矿泉水分布点17处,地下温泉分布点5处,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全县常用耕地面积62万亩,牧草地9万亩,天然林地113万亩,森林覆盖率39.2%。粮食播种面积103.7万亩,2005年粮食总产量29.1万吨。以城郊型农业为方向,一批农业产业园、示范园正在崛起,食品加工业、饲草饲料加工业已形成产业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根据区域自然优势,在山区发展了秋紫豆、架豆王、青笋、菜花、甘兰等无公害蔬菜,在岭区发展了大葱、秋延黄瓜、晚夏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在川、塬地区发展了无公害设施蔬菜,全县名、特、优果业带初步形成,特色水杂果栽植面积13.4万亩,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大杏、樱桃生产基地之一,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各类养殖小区8个,规模养殖场52个,实现了畜牧业开发为业化。建成经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

气候条件

蓝关的气候在全国气候分区中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带。具有温暖、雨量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生产潜力大,但气象灾害亦多且频繁的特点。境内由于半封闭的盆地地形和山地的影响,气候的地域类型丰富多样,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1)光照:蓝田县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值为114.5-118.5千卡/平方厘米.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077.1-1845.1小时。丰富的光照资源及其与作物生长期匹配一致的特点,对形成较高的作物产量和良好的品质是极为有利的。

热量:蓝田县多年平均气温13℃,≥0℃积温4826.7℃,持续期长达299天;≥10℃积温4224.6℃,持续期长达204天;≥20℃积温2488.0℃,持续期长达98天,无霜期212天。宜于喜凉和喜温作物生长,可满足一年两熟作物的要求。

降水:蓝田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33.3MM,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为537.9MM,占全年降水量的72.6%;雨热同季为其主要特点。此外,降水日数分布较为均匀,多年平均降水日数107.4天,平均3.4天有一次降水。降水的均匀分布对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区域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1983年)多达1131.7MM,最少年(1986年)仅509.2MM,高低年间相差622.5MM,年际变率高达84.1%,这种变化也亦产生旱涝灾害。然而,评价一个地区的降水量是否适宜当地的作物,还主要决定于同期的蒸发与降水之比值,一般认为,当该比值大于1.0时,需要灌溉弥补水分之不足;而小于1.0时,水分则有盈余,需要排水。据计算,蓝田县≥10℃积温期内,此值为1.04,这表明,蓝田县是属于湿润而微显水分不足的区域,若无特殊的气候异常,这种水分条件对旱作农业的需水是基本满足的。

地域差异:从气候的区域差异考虑,可划分为四个气候区。河谷川道东部区,年均气温12℃左右,年降水高于740MM,为温和湿润区,可两熟而热量稍显不足。河谷川道西部地区,年均气温13℃,年降水在740MM以下,属暖温半湿润气候区,作物一年两熟,但水分略显不足。骊山黄土丘陵区。因海拔高度的影响,年平均气温10-12℃,≥10℃的积温3500-4025℃,降水量700-800MM,属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的半湿润区,作物可两年三熟。但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性能差,容易发生旱涝灾害。秦岭高山地区,大部分海拔在1100-1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8℃左右,≥10℃积温在3500℃上下,降水800MM以上,属温凉湿润气候,农业在1500米以下可一年一熟。本区突出的是气温低,生长期短,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城镇发展

蓝关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条主线,着力加强镇域经济和基础建设。截止2008年,已完成基本项目建设2个,总投资达350万元,占年计划任务的87.5%,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8年以来,蓝关镇本着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原则,着力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干"上见成效,在"抓"字上做文章。蓝关镇结合"三排查、三落实"活动,抓了村级调委会班子的建立,镇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了三个组分别进驻三个村,及时协调、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移民搬迁、环山路修路款的兑付等问题。在保稳定的同时,他们结合镇域实情,又抓了产业调整,在北城区建立了蔬菜和商业贸易区,形成了专业商业街5条,又有投资200万元对北门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新增摊位、门点31个,发展了以大寨村水泥预制品为集群的加工企业,形成了以林家河等村为主的畜牧业基地,以冯林寨等村为主的草编加工业,使当地农民以此项加工业年总增收到2520万元。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狠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行了领导包项目,干部包企业、包工程制度,经过镇领导的多方协调努力,投资1000万元已完成了大寨村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800万元在西寨村启动新农村建设,投资818.7万元在东场、新城等8个村实施乡村道路硬化。并且他们已引进资金350万,引进项目2个,其中山东客商投资的200万元火烧寨村木旋板厂已建成投产。[4]

风景名胜

蓝关古道历史上蓝关古道既是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争夺天下,发兵东南必经的第一要塞,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这里。历代在西安建立王朝的统治者,无不把蓝田视为沟通秦岭南北,促进东西经济、文化、商贸交流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枢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被贬潮州,途经蓝关时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仍脍炙人口。 蓝关古道早在商周时已有雏形。秦统一六国后,大修以咸阳辐射天下的驰道,蓝关古道是当时通往荆楚的东南驰道上最接近咸阳的一段险道。从蓝田县城南七里火烧寨村上峣山、登七盘,经乱石岔、蟒蛇湾、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下十二筝坡到古蓝桥,再由蓝桥经新店子、牧护关入商洛、出武关到达秦岭东南各地,这就是蓝关古道的路线。

蓝关古道从峣山到蓝桥段是一道绵延起伏的山岭脊梁,古称"青泥岭",因此也把古蓝关称为"青泥关"。蓝关古道雄伟险峻、气势吞云变幻。唐时皮日休曾在《蓝关铭》中描写:"天辅唐业,地造唐关。千岩作锁,万障为栓。难图其形,莫状其秀。双扉未开,天地如斗。轧然副启,人济入济。似画秦国,铺于马底。险不可侵,唯王之心,矧夫兹关,独可规临。"

气象万千的蓝关古道,沿途每一处都流传着美丽的传说:七盘古道南面有个蟒蛇湾,相传是神仙斩蟒除害,死蟒化形而成的地方;山谷中有一个分成两半的卵形巨石,传为斩蟒时的试刀石。古道旁的鸡头关上有一形似鸡头的山崖,传说是天上的神鸡私自下凡在此消灭了危害人类的蝎妖,后因违反天规而不能上天被永镇于此,化为石鸡。青泥岭最高处的风门又称"封门",这里两山对峙,形如双扉,其口多风,故称"风门",又因为从峣山登古道后,一路皆可以回头眺望秦川,但过此门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故又称"封门",古时东去的客人到此,无不落下思乡怀亲之泪。六郎关,传说是北宋名将杨六郎驻过之地。

古时的蓝桥是当时古道中最重要的驿站,因此千百年来的蓝桥便成为秦岭深山中最负盛名的地方。蓝桥距蓝田县25公里,北面是蓝田八景之一的"玉山并秀",杜甫"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诗句便指此处;南面是蓝田八景之一的"蓝桥仙窟",现叫"碧天洞",也叫"湘子洞",传说韩湘子在此修道成仙。山清水秀的蓝桥自古被誉为人间仙境和世外桃源。明李本固的《蓝桥道中》诗云:"不尽青山绿水,都来鸟语花香。揽辔,蓝桥幽处,浑忘身在他乡"。就连一些准备去长安应试的举子也在蓝桥发出"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京"的慨叹。

1958年,为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曾在蓝关古道上修建一条可通汽车的简易公路至蓝桥,称峣山公路。1974年又从古道左侧的古栈道沿蓝水修建了一条从水陆庵至蓝桥的公路,从此永远结束了"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历史,古道只作为历史遗迹供后人凭吊。[5]

美食美玉

蓝田因出产美玉而得名。蓝田玉历史悠久,是全国"四大名玉"之一,2004年蓝田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国家质监局认定。蓝田玉产品作为馈赠礼品已被销往美国、日本、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蓝田素有"厨师之乡"的美誉,历史上名厨遍及全国各地。2004年蓝田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厨师之乡"称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