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蓝喉拟啄木鸟

蓝喉拟啄木鸟
蓝喉拟啄木鸟原图链接原图链接

中文学名: 蓝喉拟啄木鸟
拉丁学名:Megalaima asiatica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䴕形目
科:须䴕科
属:拟啄木鸟属
种: 蓝喉拟啄木鸟
亚   种: 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1790
英文名称: Blue-throated Barbet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蓝喉拟啄木鸟[1](学名:Megalaima asiatica),是须䴕科、拟啄木鸟属的鸟类。

蓝喉拟啄木鸟为小型鸟类,体长20-23cm。前额至头顶鲜红色,其上有一宽阔的黑色横带,将此红色分为前后二块;头侧、颏、喉蓝色,下喉两侧各具一红色点斑。上体草绿色,下体淡黄绿色。

蓝喉拟啄木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丘陵、沟谷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以榕树和其他树木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蓝喉拟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目录

外形特征

体长约200mm。颏、喉及头侧亮蓝色,前额和后枕猩红色,头顶中央黑色或蓝色.下体余部草绿色;下体余部淡绿色。

雄性成鸟:前额及头顶前部朱红色,形成一块明显的额斑,额斑后端狭缘金黄色,头顶具一宽阔的黑色横斑,头顶后部及枕部亦朱红色;眉纹黑色;上体余部、翅及尾羽表面概呈草绿色,羽端鲜亮;外侧飞羽内翈黑褐色,并缘以黄白色,第1、2枚初级飞羽纯黑褐.第3始外翈羽基草绿,羽端黑褐,并缘以灰白色,草绿色部分从外向内递增;眼先、眼周、颊、耳羽及颊、喉等均亮蓝色,下喉两侧各具一朱红色斑块;嘴角处有的亦具红色小斑,或微沾黄色;下体余部概亮黄绿色,但较背部为浅;尾羽下表面浅蓝色。两性相似

幼鸟;1964年9月13日采自景东灰窑的2雄性幼鸟及1雌性幼鸟头顶后部的红斑不及成鸟鲜亮,头顶中部的黑色横带较成鸟多缀蓝色,余部与成鸟相似。

虹膜浅褐色,嘴峰褐色,基部青黄,下嘴青黄,尖端褐色;跗跖和趾灰绿褐色[2]

生活习性

习性:蓝喉拟啄木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亦见成小群在一起觅食,特别是在食物较为丰富的地方。食饱后多隐藏在乔木树冠层枝叶丛间,并不断发出“哥多罗、哥多罗、哥多罗”清脆而响亮的叫声。

食性:主要以榕树和其他树木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和其他动物性食物。

栖身环境

蓝喉拟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丘陵、沟谷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也出现于林缘和村边乔木树上。

生长繁殖

蓝喉拟啄木鸟的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茂密的森林中树上,有时也在有稀疏乔木树的林缘和农田地边树上营巢,为洞巢,由亲鸟自己凿洞为巢,通常选择死树或腐朽的树木凿洞。洞口距地高3-15m。每窝产卵3-4枚,有时多至5枚。卵白色,大小为27-30mm×19-22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西南部的低海拔热带常绿林及次生林。为西双版纳(云南南部)最常见的拟啄木鸟。指名亚种分布在云南澜沧江以西,并可能于西藏东南部;davisoni为澜沧江以东地区的留鸟[3]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蓝喉拟啄木鸟指名亚种 Megalaima asiatica asiatica Latham, 1790
2 蓝喉拟啄木鸟云南亚种 Megalaima asiatica davisoni Hume, 1877
3 蓝喉拟啄木鸟泰国亚种 Megalaima asiatica chersonesus Kloss & Chasen, 1927

种群现状

蓝喉拟啄木鸟在中国分布区域狭小,种群不普遍。

保护级别

蓝喉拟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蓝喉拟啄木鸟尚未收录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视频

蓝喉拟啄木鸟进食

蓝喉拟啄木鸟带着食物飞进洞里, 一会儿又带着什么出来了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