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蓼河新城外國語學校

來自 濟寧新聞網 的圖片

蓼河新城外國語學校自建校以來,在濟寧高新區管委會的領導下,在濟寧高新區發展軟環境保障局和蘇州倫華教育的管理下,蓼河新城外國語學校以「博融天下,慧悅人生」為辦學使命,以「學生是寶貝、教師是財富、家長是朋友」為管理宗旨,以「科學務實、自強不息、追求完美」為校訓,以「愛生、善教」為教風[1],以「尊師、樂學」為學風[2],把「教育的神聖在於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平等」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始終,致力於辦「不一樣的教育」。

如今,一張獨具特色的「博慧教育」新藍圖已徐徐繪就,在蓼河新城外國語學校綻放着耀眼風采

目錄

課程立校樹品牌

2019年以來,蓼河新城外國語學校立足實際,全面深化素質教育,豐富辦學內涵,提高辦學品質,落實「雙減」政策,努力培養具有「華夏根基、國際視野、領袖胸襟、家國情懷」的優秀公民,構築「國際化、精品化、生態化、科技化」的未來學校。

在落實國家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優化課程體系,逐漸建立起「悅讀悅慧」閱讀課程、「童心」書法課程、「玩好數學」思維課程、「蓼外好聲音」合唱課程、「陽光」體育課程、「嘰里呱啦」英語等校本課程,注重學科與生活聯通,發揮學科育人價值,最終將教育指向學生興趣、習慣、技能、思維、審美、品格等素養的提升,建立一套「專業、融合、多元」的博慧課程。

德育課程注重發揮育人合力,通過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德育集會、主題活動等形式,營造濃厚的育人氛圍。學部結合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後服務活動。其中,特色英語課程、體育課程、藝術課程、科技課程深受學生們喜愛。英語趣配音、足球、乒乓球、籃球、田徑、國畫、拼貼畫、吉他、視唱、編程、魔方等校本課程,豐富了同學們的校園生活。

學校加強對學生道德規範、學習紀律、生活常規、衛生習慣、就餐公約、團隊建設等方面的常規管理。學部實施以領導班子值班牽頭—中層領導蹲點包干—年級組長日常管理—普通教師嚴抓實幹的工作制度,通過校園巡視、定點執勤等方式,不斷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全面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幸福成長。

博慧師生共成長

走進蓼河新城外國語學校,不論是在汲取知識的教學課堂,還是學習之外的食堂、操場,處處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着眼於高素質、寬視野、強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把「為學生髮展服務,為學生成功奠基」作為辦學的落腳點,最終打造成一所家長滿意、社會放心的優質特色學校。

鑄魂育人,教師隊伍是關鍵

學校高度重視教師成長。學校在摸索中構建了「教師專業成長」模塊培訓體系:新教師的幸福旅程—青藍結對;青年教師的放飛舞台—博慧教師擂台賽;教師的磨礪打造—青年教師匯報課;教師的榜樣力量—成熟教師研究課;青年團隊的品牌建樹—一課三磨;金字塔底的牢固夯實—大中小備課紮實並行;青年教師的充電平台—「我與大家」系列活動,這一體系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推動了創新而富有激情的教師團隊建設,也讓學校教學喜報頻傳,行穩致遠。學校現有博士1名,齊魯名師建設工程人選1名,濟寧市名校長1名,杏壇名師2名,濟寧名師1名,市級骨幹教師19名。

在蓼河新城外國語學校,每位導師定向負責4-6名學生,量身設置培養計劃。在思想引領、生涯規劃、生活指導、學法輔導、心理疏導等方面精準幫扶,從根本上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目標。在班級內,各班內每4-6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通過自主預習、質疑討論、分組展示、教師點撥、歸納總結、當堂評價等六個環節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的優良習慣。

三尺講台上,蓼外的每一位老師心懷使命,都嚴格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通過開設「骨幹教師示範課」「青年教師匯報課」,形成具有特色的課堂模式和教研模式。他們在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視野,時刻以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懷和鼓勵,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五育並舉綻華章

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及踐行核心素養培育的目標下,學校打造讀書節、外語節、科技節、藝術節、數學節、體育節六大節文化,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寬廣的舞台,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如讀書節系列活動之詩詞大賽、漢字聽寫大賽、讀書分享會等;數學節系列活動之「慧玩數學」數學智力大衝浪、慧玩接龍、最強24點、數獨比拼、魔方復原、趣味猜謎、火眼金睛等;外語節系列活動之蓼外好聲音、拼寫大賽、現場作文大賽等;科技節系列活動之創客大賽、科技小製作比賽、科技小論文比賽、手抄報比賽等;藝術節系列活動之六一文藝匯演、博慧素質教育成果匯報展等;體育節系列活動之廣播體操比賽、籃球比賽、跑操比賽、春季體育運動會等,豐富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了責任意識、集體觀念、愛國情懷,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素養。

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建構以「三好學生、文明學生、進步學生、公益之星、勞動之星、禮儀之星、才藝之星」七類評價體系,以樹位身邊的典型,課程目標更清晰明確,也有助於每一個學生樹自信、塑禮行。同時要求班主任帶着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給學生設置不同的提升目標,引導學生向上、向善、向好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