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蔓荊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蔓荊子,中藥名。別名: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蔓荊、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草。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山東、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味辛、苦,性微寒。歸肺、膀胱肝經。其主要功效是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除濕處關節。常用於外感頭痛,偏正頭風,昏暈目暗,赤眼多淚,目睛內痛,齒齦腫痛濕痹拘攣

產地

單葉蔓荊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 蔓荊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相關論述

①《本草綱目》:「蔓荊實,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症。」
②《本草經巰》:「蔓荊實,神農味苦,微寒,無毒;《別錄》加辛平溫。」察其功用,應是苦溫辛散之性,而寒則甚少也。氣清味薄,浮而升,陽也。其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風頭痛、腦鳴、目淚出者,蓋以六淫之邪,風則傷筋,寒則傷骨,而為寒熱,甚則或成濕痹,或為拘攣;又足太陽之脈,夾脊循項而絡於腦,目為厥陰開竅之位,邪傷二經,則頭痛、腦鳴、目淚出。此藥味辛氣溫,入二髒而散風寒之邪,則諸證悉除矣。邪去則九竅自通,痹散則光澤脂致。其主堅齒者,齒雖屬腎,而床屬陽明,陽明客風熱,則上攻牙齒,為動搖腫痛,散陽明之風熱,則齒自堅矣。去白蟲、長蟲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③《本草匯言》:「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之藥也。前古主通利九竅,活利關節,明目堅齒,祛除風寒風熱之邪。其辛溫輕散,浮而上行,故所主頭面虛風諸證。推其通九竅,利關節而言,故後世治濕痹拘攣,寒疝腳氣,入湯散中,屢用奏效,又不拘於頭面上部也。」
④《本草新編》:「蔓荊子,佐補中藥以治頭痛最效,因其體輕力薄,藉之易於上升也,倘單恃一味,欲取勝於俄頃,則不能。」[1]

生理特性

落葉灌木,罕為小喬木,高1.5-5米,有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細柔毛。花期7月,果期9-11月。適應性較強,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但喜溫暖濕潤,土壤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較好。耐鹽鹼,在酸性土壤上生長不良。單葉蔓荊生長海濱沙灘地及湖畔,亦有栽培;蔓荊海邊、沙灘、河邊、平原及村寨附近。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曬乾。

用法用量

5-10g。

入藥部位

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乾燥成熟果實。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歸經

歸肺、膀胱、肝經。

功效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除濕處關節。

主治

外感頭痛,偏正頭風,昏暈目暗,赤眼多淚,目睛內痛,齒齦腫痛,濕痹拘攣。

蔓荊子的功效與食用方法及禁忌

1蔓荊子粥

材料:蔓荊子100克,粳米25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蔓荊子研碎,加水2000毫升,攪拌,過濾取汁,入淘淨的粳米煮粥,藥汁少再加水,以文火慢煮至汁稠黏時,加入白糖調勻後停火起鍋食用。

用法:每日2次,稍涼服。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作用:適用於風熱感冒、齒痛、頭痛、目赤腫痛、昏暗多淚、濕痹拘攣等。

禁忌: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不宜服用。<br.


2頭痛神方

材料:沙參30克、川芎30克、細辛15克、蔓荊子6克。

做法:上藥混合後加水400毫升,煎煮至300毫升,加酒100毫升,每日早晨服1劑。

功效:治頭痛。[2]


3涼疳丸

材料:防風15克、苦參15克、龍膽草15克、蔓荊子15克、玄參15克。

做法:將上藥研為末,豬膽糊丸,似綠豆大。

用法:一次服2丸,茶清下。

功效:治小兒疳,眼赤爛


4清濁飲

材料:滑石9克、木通6克、蔓荊子3克、粉甘草12克。

做法:上藥混合後以水煎煮,空腹時服用。

功效:治赤白濁。


5蔓荊子燴麵

材料:蔓荊子3克,豬瘦內50克,小墨魚1條,魚圓30克,綠豆芽60克,蔥、胡椒、鹽及雞湯等作料各適量,麵條125克。

做法:

1、蔓荊子加水適量,煎煮1小時,待煎至半量水時,用布濾去藥渣,留汁備用;豬肉切成絲,墨魚切成約1厘米見方的塊,魚圓切成小片;將麵條放在滾水裡煮一下,撈起,濾水備用。

2、鍋內放豬油1大匙,以中火熬熟,將肉絲下鍋炒,至變色時加綠豆芽再炒,在綠豆芽出水時,將待用之墨魚、魚圓一同投鍋,略炒一下,隨即加入魚湯或雞湯或海帶湯,並加鹽等,待湯煮沸,下麵條,加入蔓荊子汁,略煮後加蔥花調味即可。

用法:每日1次,當正餐吃。

功效:健腦益智聰耳明目

作用:適用於頭痛頭暈、目糊耳鳴心神不寧、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者食用。

禁忌:血虛有火者慎用。[3]

參考來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