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蔡聲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25日 (三) 20:56 由 Lyn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人物简介
前往: 導覽搜尋

蔡聲白,「綢業大王」,上海灘絲綢業巨商。

人物簡介

  蔡聲白(1894—1977),原名雄,字聲白,浙江吳興(今湖州)雙林人。1894年出生。1905入杭州府中學堂。1911年入讀北京清華學堂(現北京清華大學的前身)。1915-1919年在美國理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學習礦冶專業。1919年畢業回國。先應聘為美亞綢廠經理,後進天倫、進倫、南新等綢廠。1933年2月改組為美亞織綢廠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資金280萬元,職工3000人。聲白為公司大股東。

  1944年,蔡聲白招股組織中國絲業股份有限公司,並邀請江浙絲廠資本家,成立絲綢業聯合會,任理事長。自1933年起,先後擔任美亞織綢廠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絲業公司、中國國貨聯營公司、利亞實業公司總經理,美恆紡織公司、鑄亞鐵工廠經理,美興地產公司、勸工銀行董事,以及上海市電機絲織業同業公會主席、絲綢聯合會理事長、商業統制聯合委員會委員等職,成為上海絲織工業界的領袖人物。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蔡聲白曾去美國考察,認為中國絲織業技術落後,難與美國競爭,乃在香港經營地產。1951年曾回上海,後僑居澳大利亞。[1]

人物生平

儒林世家,技術英才

  蔡聲白,浙江吳興縣人,1894年出生。蔡家是書香門第,父親蔡松則是光緒十五年的舉人,與蔡元培、張元濟等人同科,被授予國子監學正銜,也是地方有名的士紳。聲白幼年時就受到了極好的儒家啟蒙教育。六歲入私塾,聰明好學,極受父親喜愛。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之後,就到祖父創辦的蓉湖學堂就學。1907年,入湖州府中學堂就讀。這個學校有不少名師執教,如沈尹默、錢恂等都是學富五車的大學者。在這裡,他接受了新式科學及外語教育,這為他日後走上留學之路奠定了基礎。1911年,他升入清華學堂中學科,並極其幸運地通過了清華選派幼年生出洋留學的考試,獲得了赴美留學的機會。在武昌起義爆發後,清華學堂暫時停辦。至民國創立後,方才重新開學。1914年8月,蔡聲白等一批幼年生終於成行,他進入美國安多弗中學(Phillips Academy Andover)插班就讀。

  在中學時就獲得留美機會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這使他得以更為系統地接受美國的現代教育。經過一年的學習後,他熟練掌握了英語。1915年7月,他考入了美國理海大學,專攻礦冶工程。在留學期間,蔡聲白學習甚為努力,數次獲得獎學金。經常參加各種團體活動,關心中國同學會,並協助編輯《留美學生會季報》。他對美國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印象深刻,對其先進的機器生產方式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頗為留意,曾主動深入企業之中考察。1918年,蔡聲白還參與了中國工程學會的創建,為其創始會員之一。

  1919年9月,蔡聲自學成歸國。即到山東勘探礦藏,打算與人合作開礦,惜未成功。1919年11月,他被聘任到江西安福縣一家礦冶公司任工程師,又曾到南潯富商周湘齡在浙興辦的礦務局工作。一直到此時,蔡聲白走的仍是技術專家的發展道路,這一道路直至他結婚以後方發生轉變。

走進美亞,大展宏圖

  在蔡聲白求學期間,他日後的事業合作夥伴也是他的岳父莫觴清正在為建立他的絲織王國而艱難求索。莫觴清也是浙江吳興人,早年就在蘇州、上海等多家絲廠任職。1903年時又與人合夥在上海自辦久成絲廠,後又創辦二廠、三廠,增設又成、恆豐絲廠,同時還受聘多家絲廠任經理,在他控制下的絲廠達十餘家,絲車有2000餘部,是上海鼎鼎大名的「繅絲大王」。1917年,莫觴清與美商蘭樂壁合資開設了美亞織綢廠,但因經營不善,被迫關閉,1920年,莫觴清再次開設美亞織綢廠,併購置了12台日本新式織機。這一次,他接受以前的教訓,積極延攬技術管理人才,把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小同鄉蔡聲白招聘進廠。誰想這一機緣,使兩人不僅成為翁婿,還成為事業上不可分離的合作夥伴。

  蔡聲白既熟悉生產技術,又擅長經營管理,很快成為莫觴清的得力幹將,使之深幸得人。莫觴清不僅將視為掌上明珠的女兒嫁與蔡聲白為妻,還聘請他擔任美亞織綢廠的經理,委以經營管理全權,自己則退居幕後,蔡聲白由此獲得了一片新的天地,得以完全展現其在企業管理方面的天資。 1921年4月,蔡聲白正式就任,迅即開始大刀闊斧的優化改革。他認為,在機械化時代,美亞如要成為國際一流的絲織廠,必要有一流的機器,一流的產品、一流的人才。他投入重資,在美國訂購了當時最先進的機器,使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大為提高。新式機器與產品設計同步升級,也使美亞如虎添翼,可以生產其他同業無法仿製的新品類。為招徠人才,他不惜重金,高格禮遇。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紡織科留學歸國的技術專家虞幼甫、張叔權,繪圖打樣高手莫濟之,還有機織、染煉等方面的能手,都被他一一招攬麾下。如此組合,自然非同凡響。初一入市,即艷壓當場。

  在管理方面,蔡聲白也毫不放鬆。他在美亞強力推行「科學管理法」,取消了工廠中的工頭制,設立工務處、事務處、工賬部、雇用部、檢查部、惠工處等職能部門,定崗定職定質定量定責,對生產流程及幹部職員進行全程監控。同時,他也不忽視人性化的因素。1926年設立的惠工處,就是專門負責管理職工生活方面。除為職工提供良好的食堂、宿舍等設施外,還另外設立衛生部、夜校部、俱樂部、儲蓄部,以改善員工生活。同時,美亞還創辦《美亞期刊》,供本廠職員與工人交流管理與技術經驗,公布廠務動態消息。[2]

  在蔡聲白的努力經營下,美亞織綢廠氣象一新,擴張迅速。1922年2月,莫觴清決定將久成絲廠從馬浪路遷至日暉港,其原有廠房全部交給美亞織綢廠,經營規模擴大。1923年末,美亞的織機增至116台,成為當時上海綢廠中的大廠。蔡聲白以自身的薪資積累參股,美亞廠改由翁婿二人合夥經營。上世紀20年代初,上海等地的電機絲織業正面臨絲價飛漲、成本提高等困難,而美亞織綢廠則銷路獨佳,蔡聲白也名聲大震,成為電機絲織業中的英雄式人物。

  1924年,美亞盤入閘北交通路的天華綢廠,改稱美亞第二廠。莫觴清也加大投資額度,開設美孚綢廠,在膠州路購地建廠,設機100餘台,後來成為美亞效益最好的工廠之一。為了提倡勞資協作,讓職工能從企業運營中獲得更多的利益,1926年5月,蔡聲白與職工合資組設美成絲織股份有限公司。就這樣,到1927年,美亞織綢廠從12台織機的小廠發展到擁有5家分廠、400多台織機的大廠,其生產規模與產品品質等在當時均堪稱一流。到1930年底,美亞共擁有859台織機,工人2220餘人,其規模讓當時的同業望塵莫及。

聯枝共進,決戰南洋

  為提高規模效益,蔡聲白按照專業化、集中化原則一方面大力擴展聯枝機構,另一方面則加強統籌協作。為與美亞織綢工廠配套,先後建立了製造絲織全套機械的鑄亞鐵工廠、設計紋樣畈式的美章紋制合作社、承擔織品後期練染整理的美藝染練加工廠、專門研究織物改良技術的美亞織物試驗所、負責經緯與成品檢驗的美亞檢查所,加強對中心業務的設備與技術支持。為了訓練人才,1931年又設立美亞訓練所,負責練習生藝徒與職員的培訓。

  統籌工作也在同步進行。1929年,美亞總管理處正式成立,下設總務、技術、發行、財務、採辦等5個處和訓導委員會(負責雇員的考試錄用、培訓、考核)、編譯出版委員會,由蔡聲白任總經理。1930年,蔡聲白集中10個分廠的經緯部,建立美經股份有限公司,織綢車間所需經絲緯絲由之統一供應,原料、資金均統一調配。1933年3月,美亞各分廠以及聯枝企業合併成功,改組成為美亞織綢廠股份有限公司,全公司統一核算,由莫觴清任董事長,蔡任總經理。公司共包括 10個分廠以及美經、美藝、美章、美興、美隆等單位,額定資本280萬元,絲織機1098台,日產綢緞 1000 匹,職工3614人,這些數字均刷新了當時中國絲織工業的歷史記錄。

  蔡聲白着力打造美亞絲綢的國貨精品形象。在 1928年的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美亞出口的各色綢緞獲得一等獎;1929年5月,上海五國貨團體春季國貨展覽會上,美亞織綢廠獲得政府工商部獎勵;在1930年10月的西湖博覽會上,美亞織品又榮獲博覽 會金 獎。蔡聲白還積極參加國貨運動 ,推動各地國貨公 司的建立,期待以此形成發展國貨、購買國貨的全國性風氣,扭轉存在於國人心目中的崇洋消費習俗。1932年3月,蔡聲白與中國銀行總經理張公權一起發起組織星五聚餐會,後以此餐會為基礎,成立了中華國貨產銷協會。1933年2月,蔡聲白又集資創辦中國國貨公司,蔡聲白以大股東身份任常務董事。1937年4月,中國國貨聯合營業公司在南京創立,實業部長吳鼎昌任董事長,美亞及蔡聲白是該公司的大股東,因此由其擔任總經理。

  在國際市場上,由於中國絲綢在歐洲 市場不斷萎縮,與日本及歐美廠商國際交鋒的戰場轉移到南洋。南洋華僑聚集,有利於中國產品的營銷。1928年5月,蔡聲白率隊親赴南洋宣傳國產絲綢,並赴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旅行。每至一地,他先到當地主要報館刊登廣告,發布新聞,並與當地電影院聯繫,在正片播映前,播映美亞投拍的中華 絲綢短片。他還宴請各地主要綢布店老闆,走上街頭門市,了解經銷商及顧客的意見。

  考察歷時兩月,充分掌握了南洋市場的競爭狀況。他認為,日本絲織品之所以能夠在南洋大行其道,主要靠人造絲原料低廉,出口無稅。美亞如有「免稅廠」型式,原料成品進出口免稅,則何懼南洋市場不失而復得。蔡聲白向國民政府財政部申請將美亞上海第十廠改為「保稅工廠」,由海關關員駐廠監督生產和出運,進口人造絲不納稅,所有產品均出口國際市場 。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1936年獲政府批准。第一批絲綢運往南洋,售價低於日綢,而質量猶超而上之,訂單函電紛沓而至。可惜,日軍進攻上海之時,十廠為炮火所毀。

  美亞的南洋發展戰略極其成功。據統計,在 1924至1927年間,美亞輸往南洋的銷售額為461萬元。到1928至1931年間,增至 645萬元,成效顯著。在保稅廠建立之後,數額更加翻番。美亞在南洋不僅獲得了巨額利潤,也重新樹立了中國絲綢的光輝形象。

平衡風險,安渡危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的工商界也迎來了一個嚴峻的考驗期。蔡聲白實施「西進南遷」戰略,一方面將江浙工廠遷往西南,另一方面在香港設立辦事處,改總部制為分區制,在上海、香港、漢口、重慶分設華東、華南、華西、華中等四個管理處,授予職權,分散經營 ,必要時可得「區自為政,各圖生存,以保存公司實力」。後因戰事影響,重慶工廠遷往四川投產,其餘僅香港得以保存。

  戰時企業經營還需要面對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蔡聲白要求各管理處儘量將現鈔轉成物資存儲,以免貨幣快速貶值帶來損失。他還冒險前往上海,創辦了利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1943年3月,蔡聲白還與金融界合作共同發起組織中國絲業公司,擔任該公司總經理。在戰火之中,蔡聲白放眼大局,平衡風險,使美亞公司不僅得以生存下來,而且還有所發展。

  1945年,抗戰勝利結束,百廢待興。蔡聲白再燃雄心,宣布將美亞的五個管理處改為分公司,並恢復長沙、衡陽、昆明、福州等地辦事處,增設北京辦事處,進行全國性的產業布局。但是,國民政府無力恢復正常的生產秩序,在國共內戰又起的情況下,經濟環境隨之大壞。蔡聲白決定美亞公司以「緊守範圍、步步為營」為運作原則,放棄擴張計劃。因國內絲綢銷售市場萎靡不振,他將眼光投向海外。1946年,他由重慶抵香港,擬以香港為中心,發展國外貿易網絡。同年還在美國紐約設立美亞分公司。1947年,他投入巨資全力擴展香港工廠,並在港設立美亞總管理處國外分處,他還在泰國曼谷設立發行所,準備開戰南洋。

  如果這一計劃能夠順利實施,美亞當能迎來又一輪發展高潮。但是時不我願,到1949年,國內時局全面惡化,美亞的幾家國內分公司也都處於困局之中,上海公司虧損甚巨,西南工廠停工。到新政權建立之後,中國的國際環境極其惡劣。對外貿易受到嚴重影響,蔡聲白的發展戰略也無從實施。這一切,讓他有些心灰意冷。

  1953年,蔡聲自以病辭職赴港。1977年4月15日,蔡聲自因心臟病突發在香港逝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