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蔡章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蔡章献.googl搜寻

蔡章献(台湾话:Chhoà Chiong-hiàn;1923年3月17日-2009年2月3日)生于台湾台北市的艋舺(今万华区),知名台湾天文学家,台北市圆山天文台创建人之一。发现麒麟座新变星BD-8°1642,后经证实为一颗不规则变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第2240号小行星命名为“蔡”,以表彰他对天文观测和天文普及的贡献。






天文观测同好会

蔡章献因对天文有所兴趣, 1938年中等学校毕业后,他就任职于日治时代的台北公会堂(今台北中山堂)所附设的“天体观测同好会”。同好会的主要设备“四吋望远镜”,主要是由台湾日日新报于1937年所捐赠。该望远镜为1930年代台湾少见的天体观测设备,只略逊于当时台湾总督府气象局的台北观测所。

在日本读高中期间获得京都大学天文学教授山本一清赏识,收为入门弟子;但蔡本人并未受过正规天文教育,对天文观测专业知识全由自修学得。

1941年,火星与地球的大接近,于公会堂任职的蔡章献以该四吋望远镜观测到的结果,以日文写成“小望远镜下之火星观测”小品,投稿日本《南之星》杂志,并获得刊载。同年9月21日他亦以折光镜等设备观察日全蚀,并手绘日全蚀日冕模样。该手绘图,也成为日本最著名天文杂志《天界》(东亚天文学会出版)的第246期封面。

蔡章献投入二战,并被日本军派驻中国战场的安徽一带参加战斗。战争结束后,返乡回到台北公会堂续任原职。1947年,公会堂改名为中山堂,天体观测同好会则更名为台北中山堂天文台。1948年发起成立“台北市天文同好会”(今台北市天文协会)。

观察人造卫星

1952年1月18日发现麒麟座不规则变星的(BDI8o1642,065208C),是蔡章献于天文第一次贡献,1957年10月4日,苏俄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即起直追,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呼吁全世界协助观测人造卫星,于是蔡章献受美资助委托,于隔年于台湾组织“中国人造卫星观测委员会”,协助美国监视人造卫星,同时并获得美方资助12架2吋观测镜。

因此,天文观察于台湾受到重视,有鉴于台北西门町闹区附近的台北中山堂,夜间光害严重不适合观测工作,经台北市政府同意后,决定另觅新址以替代台北中山堂天文台。

圆山天文台的创办

1959年,蔡章献以技佐身分参加圆山天文台的设计与建造,并于1969年升任为圆山天文台台长。位于台北剑潭山山腰,圆山大饭店前方的天文台,一直到西元2000年因安全问题才拆除。

创立天文台台后,在担任该台长期间,陆续添购41公分反光望远镜、25公分折光赤道仪、12.5公分摄星镜、15公分折射望远镜连赤道仪。除此之外,并于70年代后将圆山天文台天文观察重点,从人造卫星移至太阳黑子观测,更积极推动天文教育。

除了观察太阳黑子工作受到肯定外,蔡章献于1980年再次扩建天文台,购入天象仪设立天象馆,积极推动民众参与天象观察。当时圆山天象馆的参观人数,一年可达十数万人,为台北新兴的休闲场所。

发现Tsai与命名

1978年12月30日,当时任职于美国的哈佛天文台的美籍华人天文学家邵正元发现第2240号小行星,经过一段时间确认无误后。1980年邵正元将这颗小行星取名为“蔡”(Tsai),以表扬蔡章献在天文推广教育上的功劳、更感谢蔡章献对他在天文上的启蒙。蔡章献不但是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台湾人,该小行星也是继张衡的1802号小行星、祖冲之的1888号小行星、一行禅师的1972号小行星、郭守敬的2012号小行星、沈括的2027号小行星之后的第六位以中文名字留名的小行星。

晚年退休生活

蔡章献在1991年以67岁高龄退休,不过仍积极从事著作、演说与不少天文书籍出版前的审订。因此,在退休后仍陆续获得日本东亚天文学会金质奖章,中华民国金鼎奖,中国天文学会(台湾)名誉会员等众多奖项。

另外,1990年代后,蔡章献亦涉足幽浮研究,并于2005年率队参加中国举办的世界UFO大会。

2008年年末蔡章献因身体不适,紧急送医急救。2009年一月中再度前往马偕医院就医,同年2月3日中午12时22分在马偕医院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5岁。

参考文献

蔡章献

天文馆介绍

台湾天文教育播种者蔡章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