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藏在深山里的明清古街(韩树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藏在深山里的明清古街
圖片來自创意悠悠花园

《藏在深山里的明清古街》中国当代作家韩树俊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藏在深山里的明清古街

洋县华阳,古镇老街。满眼是各种食府和风味小吃店的招幡。炖土鸡、风味腊排、华阳面、菌香杂粮包、华阳土席、神仙豆腐洋芋糍粑,都苔蕨菜黑米子吧、刷把菌、农家蒸菜、项子树皮、泡菜腊肉玉米炖排骨,华阳小黄鱼……店门口各式菜谱争先恐后把华阳特色山味土味推向客人。

街口,古色古香的木牌楼上,“傥骆古街”四个大字在蒙蒙细雨中更显滋润,脚下湿润的青石板,尽显老街的古朴。

华阳镇上古塔和古戏楼依然保存着宋元时期独特的历史风貌。傥骆古街曾经是集衙门、客栈、当铺、酒楼、茶楼等铺板门为一体的一条600多米长、具有300余间明清建筑群的古街,至今保存完好。老街、木塞门、铺面飘扬的店招,柴垛、秫秸、挂满墙的玉米棒子……我把探寻的目光投进每一扇开启的门窗。

走进洞开的塞板门,左手侧第一间就是一个简易的房间,砖头地,白墙壁,除了一张木床,室内没有其他家具,屋子中间是一个通出屋顶的烟道,炉子正烧着,想必主人才出去片刻。山里寒气重,十月份一些人家已经烧起了火炉,木材是就地砍下的树枝,先排放在门檐风干、晾晒,也成了一道风景。

这一户,屋里的门口,三个人正挤在小桌子上议论着什么。一位村干部铺开一页台头印有“洋县华阳镇华阳村公用便签”红色字样的纸,上面写满了一些数字,他告诉我,街道正下达一些家庭扶贫签约。两位村干部向村民解释了一番,用的是当地方言,我听不明白,只见村干指点着村民在表格上按指印。

这一户门屋里摆放着两口相叠的寿材,一口上了黑漆,一口原木白坯。为在世的活人准备身后的棺材叫寿材。男主人60开外,一个瘦小的老汉,脸上已经爬满了皱纹,正在小桌上剁辣椒,青辣椒红辣椒混杂在一起被剁成了辣椒末。在一边的他的老伴也是瘦瘦小小,嘴巴有些瘪,牙已经掉了不少,正午的阳光照在她手上饭碗里的辣椒拌饭,红的红青的青。兴许这辣椒拌饭正是老两口常年的主食。山里的老人日子过得很艰辛。堂屋靠在墙边的两口棺材占了半个屋子,黑漆棺材在下,白色原木的一口叠在上,上面披着一些布。原来山里人家还可以土葬。这两口寿材也是二老身后的依靠。人死后“入土为安”,寿材是山里老人身后唯一的一点安慰。入土就是升天,有棺材就是“我”还在,山里人不兴火化。老两口有寿材的安慰,顿顿辣椒拌饭也安宁。网上傥骆古街的照片中,又一幅清秀的老妇人端着饭碗的照片,照片上的老妇人正是我眼前的这位老人。我在心中吟咏——

十年,还是那碗辣椒拌饭。

牙又掉了几颗。

守候大山,守候古街,

守候老屋,守候身后的两口寿材。

一辈子在傥骆古道,从未迈出大山半步。

老街饭店、擀面馆、糖作坊、大秦苦荞、臊子面……

本村的,外村的,老店新铺,几易其主。

你还是守住自己的老屋

和身后的两口寿材。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离开老两口的门面往前不远,潺潺的溪水引我登上小桥,观望山溪奔泻成河的景观。在这海拔千米以上的古街,河水,丈量着天的高度,飞鸟,俯瞰着地的宽广,山山峁峁的秦岭中,波涛汹涌的汉水边,600多米长的古街,300多间明清建筑群似乎还在沉睡之中,这条深藏着的明清古街用它自己的方式生存着,绵延着幽深而又鲜活的汉中文化,一拨又一拨外来旅游者,把这古街文化带向四面八方。[1]

作者简介

韩树俊,江苏苏州人。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