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面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藏面具 |
藏面具,是巫術意識和生命意識的一種精神物化形式,它適應人們虔誠的宗教祈求心態,並產生一種虛幻 的敬畏感,由此獲得心理上某種滿足和慰藉。羌姆和藏戲藝術在宗教法事活動中,通常以"面具"為媒介,把作為偶像的神佛變成活靈活現的神佛,把佛經上抽象故事變為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以弘揚藏傳佛教的經典和思想,它是用藝術的形象來反映宗教精神的娛樂形式。通過大同小異的宗教法會,以跳神、演藏戲的形式,宣傳宗教思想,強化藏傳佛教精神,從而把宗教文化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人的心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藏面具 [1]
意識 巫術意識和生命意識
適應心態 人們虔誠的宗教祈求心態
媒介 面具
形式 跳神、演藏戲
宣傳 宗教思想
藏面具的規制
無論是羌姆還是藏戲在使用面具時有一定的規制。藏族全民信教,對神佛無限虔誠,擬神仿佛的面具,在他們心目中決不是單純的實體,依然是宗教中"法王"、"護法神"、"金剛"等神或佛的金身玉體。
因此,對面具的尊崇即是對神靈的敬重,特別是對"忿怒相"、"威猛相"等足以威懾邪魔惡鬼的面具,更予崇敬。每次表演羌姆、藏戲取用面具時,總是先誦經文後取用,用畢,再誦經文方可入箱(或懸掛)珍藏,這是藏傳佛教各大小寺院取用面具必須遵循的儀軌。 藏面具造型藝術有嚴謹的程式規範。羌姆和藏戲人物角色多半來自佛經故事,其面具形象主要以《造像度量經》、《佛說造像度量經疏》、《繪畫度量經》、《繪畫如意寶藏》、《工巧源流》等為藍本準則而製作的,多出於寺院喇嘛藝人、民間藝人之手,其中不乏手藝高超者。如同仁熱貢藝術大師堅措,屬製作立體套頭面具的佼佼者,在藏區聞名遐爾。 藏面具雖然都按大藏經中的《造像度量經》為準則,但每個寺院的面具在造型上不盡相同,藝人對神佛造像的理解,製作技藝差異和造詣高低,決定了面具造型的差別,從而展現出面具造型藝術異彩紛呈的景象。
製作工藝
早期面具製作材料用紅土或紙漿、石膏、白布、紙、面膠(漿糊)等製成坯型,顏色主要用石色(塗色2-3次)最後刷桐油、清漆2次定型。隨着時代的發展,材料的更新,製作工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選取尺寸大小合適的鬆脆白土雲石,在白土雲石上琢雕出面具雛型。用薄布撕成小塊用骨膠和面膠在面具坯型上層層緊貼加裱至一定厚度為止。待布胎干後,用快刀將其表面削平修整,再用濃縮的"白土漿糊"塗抹布胎表面(干後再塗,反覆數次)。泥漿干之後,方能"合佐達爾"(先用粗、細砂布砂平,再用磨石耐心打磨),並用竹篾及皮繩固定面具內部。最後賦彩精繪,刷漆定型,裝戴各種佩飾。主要神佛面具可隨其神佛法位高低和人們尊崇程度擴大"面具"尺碼,大者高度可達數尺。 所用顏料要求十分嚴格,早期用石色,但根據地區和經濟條件所限,經濟條件差的所用顏料為現代廣告色,經濟條件富裕地區,亦使用純金金粉和德國、美國進口礦物顏料,邊磨礪邊描繪。色相偏愛純紅、純黃、純藍、純綠、純黑、白等色,很少用中間色調。用色要求單純、洗鍊、艷麗。圖案花紋具有裝飾風味,且色彩對比強烈醒目,清漆塗面,顯得浮光閃亮,烘托出面具凝重、威嚴深奧莫測的神態。
色彩象徵
面具屬藏傳佛畫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門類,其色彩都具有宗教象徵,根據不同角色的身份施以符合教義內容的色彩,這是必須遵循的傳統規範。佛經里有:眼識所取"四顯色",即青黃赤白,這是藏族繪畫常用的四種基本色,而藏面具的用色原則基本上與藏族繪畫相同。 紅色是佛教用以表"三德能"(權威、善靜、憤怒)的主要色澤;女性則表示愛慕、熱情、空樂。佛僧的袈裟衣飾、浮托神靈的火海、變化身的面容、空行母的身軀,往往都以紅色表現威嚴、鎮懾、熱烈之情。 黃色則象徵慈悲光明、智慧博大、興旺和盛、功德圓滿。一般佛畫大面積廣泛使用黃色,特別是神佛面部和裸露的肢體、頭冠瓔珞、宮殿頂層的背光底色均施以黃色。為了突出黃色的教義內涵和增強色彩效果,還採用純金作顏料,泥線塗金技術達到了完美境地。 藍色(青色)主表威權、勇武、鎮懾,如護法神像、佛像背光及身後襯景。建築門楣底色等也都用藍色裝飾。 綠色主大悲、表甘露清風、普渡眾生、功業彪柄、無痛善行。佛和菩薩的背光,綠度母以及烘托主尊的許多自然物等,綠色都是不可少的。 黑色(棕色)主表現惡業、妖邪黑暗,有時也體現歸順佛法的那些原為惡神勇武護法神。白色主善業,表現純真無暇、潔白無疵、慈航博愛、聖潔溫和等,如長壽三尊、四臂觀世音、長壽五仙女等均大面積使用白色,頗有藝術效果。 但是令人矚目的塔爾寺藏面具,在色彩上追求絢麗華美,它的用色習慣與藏族繪畫中的色彩象徵意義又有所不同,如紅色象徵權力和莊嚴,黃色象徵肅穆和忠實,藍色象徵威猛正義,黑色象徵兇殘邪惡等。
特點
藏族的面具充滿力度、戲劇性以及強烈的情感,它們創造出一種令人敬畏的神秘感。藏面具將藏人對超自然力的信仰具體地表現出來,並在藏族人民中引起強烈的情感反映。藏面具是人們希望創造出能施展巫術效用的物體,而不是寫實地再現自然中的物體,儘管這種被創作出的物體可能脫胎於自然。
一、藏族面具色彩的鮮艷與和諧
從使用的顏色來看,隨着長時間與自然抗衡,人們開始對紅、黃、綠、藍、白等顏色有了一定的認識。如白色象徵純潔、溫和,因為藏區是一個雪的世界,白色是高原的象徵,自然成了高原的吉祥色。藏族面具的製作最初用動物毛皮不同的自然色彩來分別代表白、黑、花、黃、藍等顏色。這就是面具使用色彩的最早根源所在。其色彩的運用具有獨特的含義,大大豐富和突出了各種人物性格的表現。從總體上講,藏族面具用色與藏傳繪畫用色上是一致的,都講究絢麗、鮮艷、濃重、色度明快、對比度強烈而又力求和諧,但由於面具本身的特點,色彩的理解運用不僅在每個面具上可得到集中體現,而且在若干個面具的不同組合中更凸現出其色彩效應。
二、藏族面具造型的誇張與寫實
藏族面具除了色彩鮮艷與和諧外,其造型更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造型是面具的本質特徵,造型的誇張與寫實應是藏族面具最本質、最重要的特點。
(一)造型的誇張性
一般來說,藏傳佛教的造像是有比較嚴格的造像度量法則的。此外,對於具體神祗的造像(造型),又有靜像和怒相之別。靜相又謂善相,善相是仁慈、寬厚、肅穆、和善、親近的表達。而那些本來就專事鎮壓邪魔的神就是呈怒相的忿怒之神。其面目猙獰、橫眉怒目、張牙舞爪、血盆大口。怒相的造型,從一定程度上講,給藝人提供了一個應用誇張手法的空間、展開豐富想象力的大平台。這種誇張表現手法,使其造型形象表達或者說是造型美的表達達到了一個極高的藝術境界,也使其自身的特點更為鮮明。
(二)造型的寫實性
藏族面具造型的另一大手法是寫實性。青藏高原上有蒼翠的森林,遼闊的草原,有成群的牛羊,也有眾多的飛禽走獸。所有這些,都對藏族面具的產生髮展有着影響。藏族面具從它產生時開始,就是以擬獸面目出現的。最原始的面具採用所擬動物的頭皮,這是最古樸、最真實的表達。直到現在,藏族面具中還有不少的動物面具,其造型仍以寫實為主。
需要提出的是誇張與寫實二者雖是矛盾的、對立的,但在藏族面具造型中卻得到了很好的統一,而大手法又是和諧的。
三、宗教功能突出
在西藏,純民間或純宗教的事物是難以區分的。由於苯教文化的發展,給藏族面具平添了不少宗教氣息,藏傳佛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更對藏族面具產生巨大影響。馮·奧格登·沃格特認為,"宗教始終是藝術的泉源,而崇拜藝術則是一切藝術之母。宗教禮儀與藝術在表現情感生活方面具有共同的根,原始藝術,至少是戲劇的形成和發展,在情感方面源自於宗教禮儀"。
四、質地與造型多樣
藏族面具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多樣的。藏族面具就功能類型而言,其豐富多樣在世界多民族中是十分突出的,寺廟"羌姆"面具、藏戲面具、民間祭祀面具和民間藝術表演面具一應俱全。其中,寺廟"羌姆"面具和藏戲面具的這個特點尤為突出,其類型最具多樣性。
藏族歷史上所遺存的各個時期的古老面具,不僅是藏族面具產生髮展的歷史見證,同樣也是其基本特點形成發展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