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穗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艺穗会 |
---|
|
艺穗会(The Fringe Club)是香港推广艺术创作的非牟利机构及慈善团体,收入大部分来自场中的酒吧、餐厅及不同机构的赞助,其馀的则来自租借表演场地的费用、艺穗会会费、展览的分帐及政府资助。成立于1983年,提供更大的空间给香港本地艺术家创作,亦给予技术支援及协助推广其作品。
会址位于中环下亚厘毕道和云咸街交界,近雪厂街南,称为旧牛奶公司仓库,并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直至现在,艺穗会共制作了28个艺术节,在15个城市进行了62次外地文化交流,主持了67次艺术从业人员驻场计划,举办了1,400个展览、8,150场舞台演出、1,900场音乐会和3,230次社区外展活动,包括于2010年上海世博演出、策展2011年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等。
场地
艺穗会可供表演或展览的场地包括:
- “赛马会剧场”(The Jockey Club Studio Theatre);
赛马会剧场是艺穗会的黑盒剧场,拉起围著四周的黑色布幕,可以看到高身的窗扉。台面铺盖了“弹性地板”作舞蹈及戏剧演出,场内设有基本音响及灯光,根据不同用途,可容纳最多80位观众。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空间一度用作在潮湿的炎夏时,存放冬天皮草的地方。
- “地下剧场”(The Fringe Underground);
这是一个为创意实验而设的“自由空间”曾经是旧牛奶公司的仓库,用以处理冰块和冻肉。现可容纳75-120位观众席。剧场具备基本的声音和灯光设备,“弹性地板”覆盖全场。整个空间看来颇具原本仓库的格局,墙脚留著挖土工程的痕迹,显示出在修揖过程中,为要增加楼面的高度,把地面降低了,故称为“地下剧场”。
- “Colette's”;
Colette’s以多才多艺的本地演员及艺术家顾嘉玲小姐命名。此空间曾经是旧牛奶公司员工宿舍,现成为展示摄影作品和画作的一个非正式的环境,可容纳40位观众,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作品展示、聚会、讨论和进行活动的空间。Colette’s配合了艺穗会的其他展览设施,贯彻整合了艺术与城市生活,参与者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艺术。 因天台工程关系,现暂时关闭。
- “冰库”(The Fringe Vault);
冰库适合新书发布会、手工艺品展览、读诗等,可容纳约40位观众。观众及游客可以在冰库享用沙律、三文治、意式面食、饼食和咖啡。 以前,这里曾是冰库,牛奶公司就在这个位置储存冻肉。过去的100年,这冰库一直保存在原来的白色瓷砖墙壁和建筑特色的氛围。 2013香港艺术家王浩然与Art Basel合作,选址这里精心打造艺术酒吧装置。 这里有不同的入口,可由云咸街或经由下亚厘毕道的陈丽玲画廊进入。
- “奶库”(The Fringe Dairy);
香港唯一的爵士乐和“卡巴箂”式剧场,在1930 代流行于巴黎、柏林民间的小型表演场地。场馆内同时供应餐饮。舞台设备简单而灵活,置有三角钢琴及套鼓,可容纳约100位观众。剧场一角设有酒吧,内部装饰保留了原有的1913年的瓷砖地板、附有木帘档光的高身窗、吊扇等。昔日,这里是“牛奶公司”的店铺,售卖牛奶,故称为“奶库”。
- “陈丽玲画廊”(The Anita Chan Lai-ling Gallery);
由旧牛奶公司的车房和落货站改建而成的陈丽玲画廊,位于艺穗会地面一层,引人注目的落地玻璃的设计向人们展出了香港及国际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画廊位于香港岛的商业中心地带,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步行就可以走到兰桂坊和SOHO区,邻近云咸街及林立在荷李活道的画廊和古玩店。
- “九号馆”(NOVE at the Fringe)
位于艺穗会的粤菜食府九号馆,风格雅致时尚,提供正宗手造点心、经典潮州佳肴及精致粤菜小炒。餐厅展现全港优秀的现代中式餐饮概念,由米芝莲三星名厨Umberto Bombana的自家品牌Octavium Group管理,与这橦美丽而历史悠久的艺术空间相映生辉。
驻场艺团
曾驻场的艺团有“天台画室”、“艺穗默剧实验室”及“乐天陶社”等。
乙城节
“香港艺穗节”(Hong Kong Festival Fringe Ltd)于1983年成立,参照爱丁堡艺穗节(Edingburgh Fringe Festival),本著开放及创作自由的原则,致力为从事不同艺术形式的本地及外来艺术家,营造在香港和海外展示作品的环境,并积极为他们与香港文化之间建立沟通的管道。1997年回归前后,香港身份转变,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呈多种可能,艺穗节于1999年更名“乙城节”(City Festival),重新定位致力推动城市文化,关注“我城”和“他城”,除了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更探索所有与城市生活相关的课题,如城市规划等,是唯一以都市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节。
2011年,乙城节以“墙不了的艺术节”作为新理念,把传统密集式的艺术节贯穿全年举行,提倡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创作和发表自由,及艺术发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以此呼应被科技催化的社会变迁,探讨艺术与观众的关系、欣赏艺术的方式、城市人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
会址
艺穗会会址乃一幢历史建筑物,坐落香港最繁盛的中区。这座于十九世纪末兴建,以砖块砌成,楼高三层的大楼,是极少数可以保存至今的建筑物之一。大楼兴建时,它的设计可作多种用途,包括工业、商业及住宅等方面;因此,大楼的建筑是非常独特的,不但反映它原先作多功能用途的目标,还焕发殖民地时期的怀旧色彩。
艺穗会于1984年接管这座大楼时,楼房已历久失修,破烂及漏水,艺穗会创办人谢俊兴与一群热心的义工和装修工人,合力在短短四星期内,把被弃置十多年的冰房重新整理,变身成为今日的艺穗会。起初,艺穗会在没有固定租约的情况下,经营了五年,后来与政府签约。艺穗会经过多年不同阶段的维修,将这座大楼好好保存下来,做出一番新面貌。除令它逃过发展商的斧凿外,还赋予它新生命。今天,艺穗会已被公认为香港以至亚太区一个充满活力动感的当代艺术空间,成为有价值地重用被弃置的建筑物,及令颓败的社区恢复生气的成功例子。
大楼历史
1892年建成的旧牛奶公司仓库原为冰窖,旧仓库的面积只有现时仓库的一半(南座)。1896年,牛奶公司将总部搬至主仓库,其后陆续加入屠场、馅饼生产工场、牛奶分销中心、零售冰粒雪库、副食品工场及锅炉间等设备。1913年,公司将仓库翻新成为总经理住所。日占时期(1941-1945)仓库曾经被日军掠夺一空。这里至1970年代仍为牛奶公司总部。1982年,香港外国记者会进驻旧北座,两年后政府亦将南座租予艺穗会使用。[1]
活动
直至现在,艺穗会共制作了28个艺术节,筹办了24场剧场,舞蹈及实景原创演出。 在15个城市进行了68次外地文化交流,主持了100次艺术从业人员驻场计划,举办了逾1,600个展览、9,000场舞台演出、3,000场音乐会、3,300次社区外展活动和一系列的海外交流,包括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演出及策展、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策展、2012及2014台北香港周、照亮香港在槟城2014及照亮香港在新加坡2007及2015。
参考文献
- ↑ 1444 幢历史建筑物简要 (PDF). 古物迹办事处. [2010-02-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6-12) (Chinese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