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藤蔓月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藤蔓月季

 

 

 

藤蔓月季(拉丁学名:Climbing Roses),落叶灌木,呈藤状或蔓状,由于具有很长的藤蔓,同时管理粗放,耐修剪,抗性强,花形,花色丰富,花香浓郁,花开四季不断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是现代城市多层次、多方位园林环保绿化的好材料。姿态各异,可塑性强,短茎的品种枝长只有1米,长茎的达5米。

形态特征

藤蔓月季为落叶灌木,呈藤状或蔓状,姿态各异,可塑性强,短茎的品种枝长只有1米,长茎的达5米。其茎上有疏密不同的尖刺,形态有直刺、斜刺、弯刺、钩形刺,依品种而异。花单生、聚生或簇生,花茎从2.5~14厘米不等,花色有红、粉、黄、白、橙、紫、镶边色、原色、表背双色等等,十分丰富,花型有杯状、球状、盘状、高芯等。

绿化新秀——藤蔓月季,攀援生长型,根系发达,抗性极强,枝条萌发迅速,长势强壮,一株年萌发主枝7~8个,每个主枝又呈开放性分枝,年最高长势可达8米,具有很强的抗病害能力。管理粗放、耐修剪、花型丰富、四季开花不断,花色艳丽、奔放、花期持久、香气浓郁。花色有朱红、大红、鲜红、粉红、金黄、橙黄、复色、洁白等,二年生节间发芽,全身开花、花头众多,可形成花球、花柱、花墙、花海、拱门形、走廊形等景观。

分布范围

藤蔓月季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代表品种

1.藤本杂种香水月季 著名蔓性品种有:“藤和平”,为“和平”的芽变种;“藤十全十美”为“十全十美”的芽变种,“藤彩云”为“彩云”的芽变种,“华夏”为“萨曼莎”的芽变种,“坤藤”为“坤特利”的芽变种等。

2.藤本丰(多)月季 此品系的著名品种有“安吉拉”“花仙”“欢腾”“卧龙”“奇境”“红卧龙”等。

3.藤本壮(大)花月季 属这一品系的品种有“西方大地”“多特蒙德”“桔红火焰”等。

4.大花型藤本月季属这一品系的品种有“光普”“读书台”“大游行”“兰月亮”“德国金星”“娱乐场”“白河”等。

5.耐寒藤本月季 属此品系有“莫扎特”“御用马车”“嫦娥奔月”“夏令营”等。


6.藤本微型月季 由微型月季系芽变而来。属此品系的品种有“溪水”“藤彩虹”“藤梅郎荻娜 ”“银河 ”“金色阳光”“藤红宝石”“藤紫色时代”“藤草裙舞女”“甜梦”等。

繁殖方法

在藤本月季组织培养扩繁方面,1999 年李青等为迅速将数量极少的引进藤本月季试材尽快应用, 对其进行了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 并最终解决了一些藤本月季在生根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使藤本月季系列品种在短期内即能快速批量繁殖, 并为其他相关藤本月季品种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提供有用参考。

2005 年孙龙生等利用MS 并添加不同种类、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部分藤本月季茎段快速繁殖进行研究所得结果显示:在诱导组织器官阶段, 较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发具有相对较好的促进作用,所选出的适宜培养基为 MS+BA 0.5mg/L;继代培养以培养基 MS+BA 1.0mg/L+NAA0.1 mg/L+GA 32.0 mg/L 效果为佳;生根最适宜的培养基为 1/2MS+NAA 0.5 mg/L。这些研究同样为其他藤本月季组织培养进一步提供了相关的科学参考。

2008 年杨永花等人以 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 6-BA、NAA、KT 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对藤本月季莫扎特的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相关试验。 所得结果显示:适宜的腋芽萌发诱导培养基为 MS+6-BA 0.5 mg/L+NAA 0.05 mg/L, 平 均 芽 高 为 2.6cm。增殖培养基以 MS+KT 0.5 mg/L+NAA 0.5 mg/L 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 4.2,且芽生长健壮。 试验所选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 1/2MS+IBA 0.1 mg/L,生根率可达 95%,且根较发达

主要价值

藤蔓月季是园林绿化中,使用最多的蔓生植物,可作为花墙、隔离带、遮盖铁栅栏等使用。也可栽植于庭院、花园、走廊等,绿化效果明显,观赏价值颇高。

参考资料

1. 于文剑. 藤本月季引种栽培研究[A]. 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园艺学会:,2015:1.

2. 李青,苏雪痕,李湛东.藤本月季组织培养快繁研究[J].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1999,21(6):17-21.

3. 孙龙生,金丽丽.藤本月季茎段快速繁殖研究初报[J].辽宁农业科 学,2005(5):50-51.

4. 杨永花,张美玲,张新瑞,廖伟彪.藤本月季组织培养初报[J].甘肃农 业大学学报,2008,43(5):6-66.

学术论文 内容来自

陈明,陈继平. 几种新型藤蔓月季园林性状研究. 《 CNKI;WanFang 》 , 2005

曾凡景. 藤蔓类月季杂交育种初步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 》 , 2013[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