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轼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轼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写下《自题金山画像》此诗,时是公元1101年6月,两个月后,苏轼便与世长辞,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苏轼的绝笔诗。[1]

苏轼的一生写过了无数的经典名篇,而这首《自题金山画像》,作为他生命里最后的绝唱,却是道尽了平生的无奈,以及内心的悲痛之情,短短的24个字,却是把自己无奈的一生,以一种看似很平淡的口吻全部写完了,可读来却又是令人感慨万千。[2]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3]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比较杰出的大家。

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四家(韩柳欧苏)之末,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也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更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写作背景

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这首诗诗开头两句吓死人,只读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你一定不会想到会是苏轼的作品。

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句意

①.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②.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③.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赏析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4]

上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我的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我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然后,读完后两句,我们就能理解苏轼的这种心情了。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下片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黄州、惠州和儋州是苏轼的贬谪之地。1079年,苏轼因为“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倍感失意。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5]

遂成千古伤心事

1094年,年近六旬的苏轼又被贬到惠州。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贬到荒凉之地海南儋州。在宋代,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这三个地方,是苏轼最失意、最难过,人生最灰暗的见证者。

宋徽宗继位后,苏轼终于得以北归,这首诗即作为北归途中。

此时,苏轼已经是65岁高龄了,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岳希仁在《宋诗绝句精华》中说:这是诗人生命最后阶段的作品。精炼概括了他一生的悲惨境遇。一代文豪。英才天纵。回首往事。唯存贬谪。其遭际之坎坷遂成千古伤心事。”

当我们了解了苏轼的经历、心境后,才能理解,他为何写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样悲凉的句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