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伯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蘧伯玉 名瑗,字伯玉。衛國蘧村集(今濮陽縣渠村鄉渠村集)人。生卒年不詳。春秋時衛國大夫,諡號成子。因其德賢,世人譽稱蘧子。
蘧伯玉為人寬厚慈惠,端肅正直,一生行為高潔,是有名的有道德修養的人。古人對其賢德、篤厚頗多讚譽,深得孔子讚揚。孔子(即孔丘,字仲尼,魯國人,儒家創始人)周遊列國,在衛國時曾兩次居住在他家裡。
衛獻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衛國權臣孫林父與國君衛獻公有隙,想起兵驅逐獻公,起事前和蘧伯玉商議。蘧伯玉說:"人臣君,可諫則諫,不可諫則去之,其他非瑗所知矣。"孫林父看他不為所動,就徑自率兵攻打獻公。孫林父率部屬攻入衛都,遇到蘧伯玉。孫林父對他說:"君王暴虐無道!我擔心國家會因此而滅亡,你看該怎麼辦?"伯玉回答說:"君王統治整個國家,臣子怎麼敢冒犯他,誰知道將來的新君能不能比他強呢?"隨後就從距國都最近的一個關口逃到了國外。後來回到衛國,事奉殤公、襄公,很有賢名。
衛國大夫史魚(史鯂)對伯玉非常推崇,他多次向衛靈公推薦任用伯玉,都被彌子瑕進言阻止了。史魚不甘罷休,臨終前囑託兒子說,我死之後,停屍不殮,以尸諫靈公以進伯玉。靈公為史魚的忠烈所感動,同時也擔心停屍過久,傳揚出去,招致天下非議,就傳令將彌子瑕罷職,任用蘧伯玉為大夫。伯玉當了主政大夫以後,果然不負眾望,對內招攬賢才,對外和睦周邊國家,聯絡齊、楚,很快使衛國的局面穩定了下來。
蘧伯玉頗有治國安邦之才,仁義而智慧。一日,魯國的賢人顏闔被衛靈公請來做太子的師傅,去請教蘧伯玉說:"現在有一個人,天性殘酷。如果放縱他,就會危害其國家,如果用法度來規諫他,就會危及自身。他的聰明足以知道別人的過錯,但認識不到自己的過錯。遇到這種情形,我怎麼辦呢?"蘧伯玉說出了富有哲理的見解:"對這樣的人,你要小心謹慎,首先你要立得穩。在外表上你要對他表現出親近的樣子,內心要時刻想着對他進行誘導。對他的親近不要太過分,誘導也不要太顯露。過分親近會毀掉他,誘導太顯露他會認為你是為了爭名聲,這會給自己招致災禍。你要慢慢引導他使其走向正途。你看那螳螂,奮力舉起臂膀去阻擋車輪,這是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高的緣故。你看那餵養老虎的人,從來不拿活動物給它吃,也不用完整的食物餵它,這是怕那樣會激起它殘忍的獸性。虎和人雖不同類,但養虎與育人是同樣的道理。"
蘧伯玉是一位求進甚急而善於改過的人。"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訓》)"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莊子·則陽篇》)一次,蘧伯玉派人到孔子居所去看望孔子,孔子問使者:"蘧老先生近來在做些什麼?"使者回答說:"蘧伯玉老先生想少犯些錯誤,卻常感覺沒有做到。夫子派我來請教減少過失的方法。"使者離去後,孔子感嘆地盛讚伯玉之德,"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衛靈公》)由此可見蘧伯玉之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