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虎头蜂(学名:Vespa)又称胡蜂属,体色鲜明通常黄黑相间,大颚发达,腹部末端的螫针和毒腺相连。
身体长有虎斑纹,故被称为“虎头蜂”。主要分布国家为巴基斯坦、中国南部及印尼。
"虎头蜂"这个名字,只是民间的俗称,并不是正式的学名,在昆虫中应属胡蜂类 。
因为它的头大的像老虎,性情也凶猛像老虎,身体长有虎斑纹,所以人们就叫它们"虎头蜂" 。
又因为虎头蜂窝巢形状很大像鸡笼一样,所以又叫"鸡笼蜂"。
外形特征
虎头蜂体色鲜明通常黄黑相间,大颚发达,腹部末端的螫针和毒腺相连 。
蜂毒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毒蛋白,会使人出现中毒现象,如红肿、奇痒、刺痛等过敏现象,严重时引起患者休克死亡。
虎头蜂属于社会性昆虫部落,成员包括一只产卵的雌虫,即蜂后,还有大量的工蜂,大多数是雌虫。雄蜂仅占少数。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 虎头蜂 | 界 | 动物界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膜翅目 Hymenoptera | 亚目 | 细腰亚目 Apocrita |
科 | 胡蜂科 Vespidae | 亚科 | 胡蜂亚科 Vespinae | 属 | 胡蜂属 Vespa |
栖息环境
虎头蜂栖息处都不在高山,而都是在平地至大约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山区 。
有的筑巢在树枝上,有的筑巢在 地窟内,小的巢中有数千只虎头蜂,大的巢中多达数万只蜂。
生长繁殖
每年在四,五月间开始产卵,六,七月间形成成蜂,十月以后向外觅食 。
遇到食物缺乏时,同类中也会发生大欺小,强凌弱的现象,冬季遇到寒流过境以后,虎头蜂就都不见了。
生活习性
虎头蜂在山地与野外最常见。黑腹虎头蜂属于日行性的昆虫,是杂食类的昆虫。
它们的幼虫以毛毛虫等昆虫幼虫为主食,成蜂吃成熟果实或树木的汁液。
分布范围
在台湾虎头蜂主要分布于中海拔1,000-2,000公尺山区,少数分布于高低海拔地区。
常筑巢于乔木的树顶(离地约10公尺以上),蜂群的数量最多、攻击性最强,螫人致死的纪录最多。其他主要分布的国家为巴基斯坦、中国的南部及印尼。
预防注意
虎头蜂(wasp)由于在秋天的时候,为了准备冬眠所需要的食物,常在秋天大举出动,而容易误伤人类.虎头蜂本身不会主动攻击,
所以避免虎头蜂叮咬攻击,要注意下列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远离不要主动攻击虎头蜂:这样就不会遭到攻击.
第二个原则郊游不穿颜色鲜艳的衣服 。
虎头蜂喜欢那颜色鲜明且具有芳香味的花卉植物 。[1]
所以夏末秋初我们到山上去玩不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否则常常会吸引虎头蜂到我们身体周围 。
很容易就遭到攻击,所以上山尽量能够穿上颜色灰暗的衣服。
第三个原则不可以擦香水:使用含有芳香味的洗发精或除汗剂,可别上山,也不要擦有防体臭的香水 。
就可避免虎头蜂的攻击。
第四个原则尽量能够穿长袖长裤的衣服上山 。
可以保护身体,尽量不要穿短裙穿短裤,应该戴帽子,以避免虎头蜂攻击 。
帽子有时候也可以避免洗发精的芳香味道吸引虎头蜂,所以上山前要特别注意。
虎头蜂的毒性可以区分两种
第一种是蜂毒,必须要受虎头蜂到二百次以上的叮咬,才会使一个人有生命危险,叮咬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用冰敷即可解决大部份的疼痛。
另外虎头蜂的刺不可直接的往后拉,如此会是毒液更进一步的注入身体,引起更大的伤害。
另外一种虎头蜂蛋白质,会引起身体的过敏反应而造成血压下降休克 。
生命危险,一般而言过敏体质的人比较容易会有过敏而休克,所以在国外某些医师甚至建议 。
过敏体质的人应该上山前,先随身携带肾上腺皮质是和抗过敏抗消炎的药物或类固醇,一旦被叮可以马上注射以救命。
因此大家能注意到这几点,将可保护着我们避免虎头蜂的攻击,使伤害降到最低点。
视频---老鼠招惹“虎头蜂”,网友:多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