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巴金作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虎》是中國當代作家巴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不曾走入深山,見到活潑跳躍的猛虎。但是我聽見過不少關於虎的故事。
在獸類中我最愛虎;在虎的故事中我最愛下面的一個:
深 山中有一所古廟,幾個和尚在那裡過着單調的修行生活。同他們做朋友的,除了有時上山來的少數鄉下人外,就是幾隻猛虎。虎不驚擾僧人,卻替他們守護廟宇。作 為報酬,和尚把一些可吃的東西放在廟門前。每天傍晚,夕陽染紅小半個天空,虎們成群地走到廟門口,吃了東西,跳躍而去。廟門大開,僧人安然在廟內做他們的 日課,也沒有誰出去看虎怎樣吃東西,即使偶爾有一二和尚立在門前,虎們也視為平常的事情,把他們看作熟人,不去驚動,卻斯斯文文地吃完走開。如果看不見僧 人,虎們就發出幾聲長嘯,隨着幾陣風飛騰而去。
可惜我不能走到這座深山,去和猛虎為友。只有偶爾在夢裡,我才見到這樣可愛的動物。在動物園裡看見的則是被囚在「狹的籠」中搖尾乞憐的馴獸了。
其實說「馴獸」,也不恰當。甚至在虎圈中,午睡醒來,昂首一呼,還能使猿猴顫慄。萬獸之王的這種餘威,我們也還可以在作了檻內囚徒的虎身上看出來。倘使放它出柙,它仍會奔回深山,重做山林的霸主。
我 記起一件事情:三十一年前,父親在廣元做縣官。有天晚上,一個本地獵戶忽然送來一隻死虎,他帶着一臉惶恐的表情對我父親說,他入山打獵,只想獵到狼、狐、 豺、狗,卻不想誤殺了萬獸之王。他絕不是存心打虎的。他不敢冒犯虎威,怕虎對他報仇,但是他又不能使枉死的虎復活,因此才把死虎帶來獻給「父母官」,以為 可以減輕他的罪過。父親給了獵人若干錢,便接受了這個禮物。死虎在衙門裡躺了一天,才被剝了皮肢解了。後來父親房內多了一張虎皮椅墊,而且常常有人到我們 家裡要虎骨粉去泡酒當藥吃。
我們一家人帶着虎的頭骨回到成都。頭骨放在桌上,有時我眼睛看花了,會看出一個活的虎頭來。不過虎骨總是鎖在柜子里,等着有人來要藥時,父親才叫人拿出它來磨粉。最後整個頭都變成粉末四處散開了。
經過三十年的長歲月,人應該忘記了許多事情。但是到今天我還記得虎頭骨的形狀,和獵人說話時的惶恐表情。如果叫我把那個獵人的面容描寫一下,我想用一句話:他好像做過了什麼褻瀆神明的事情似的。我還要補充說:他說話時不大敢看死虎,他的眼光偶爾挨到它,他就要變臉色。
死了以後,還能夠使人害怕,使人尊敬,像虎這樣的猛獸,的確是值得我們熱愛的。[1]
作者簡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除巴金外,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餘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國當代作家 。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發表在《半月》刊第17號刊載上 。1922年冬,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預科和本科班(英文)肄業。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筆名在《小說月報》發表長篇小說《滅亡》,引起文壇的關注 。1932年5月23日,長篇小說《霧》出版。1933年1月,長篇小說《雨》出版;5月,長篇小說《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說《電》出版。1936年4月,《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出版。1938年3月,長篇小說《春》出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 。1954年9月15日—29日,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0年4月,散文集《讚歌集》出版;同年,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 。1979年12月,雜文集《隨想錄》(第一集)出版 。1982年10月,《隨想錄》(第三集)出版 。1983年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90年,獲得蘇聯人民友誼勳章;同年獲第一屆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榮譽稱號。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