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虹关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虹关村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北部,北邻安徽省休宁县板桥乡,曾被誉为“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村民多为詹姓。2009年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虹关古时曾出过明洪武年间吏部尚书詹同、詹徽父子,清嘉庆年间直隶州知府詹应甲等人。 虹关古以制墨闻名,20世纪中期逐渐没落。

现在村内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有虑得堂、顾汝堂、留耕堂[1]、玉映堂、棣芳堂、玉鉴堂、礼和堂、继志堂、务本堂、从是堂、詹大有祖居、光裕堂和六顺堂等。村内著名的虹关古樟树龄已有千年,胸径3.4米,高26.1米。

简介

婺源县城北去50公里的浙源乡虹关村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至今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保存完好。就在这个千年古村的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树龄已有1000余年,胸径3.4米,高约26.1米,冠幅3亩许,被誉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关于古樟的年龄,众说不一,一般认为当在千年左右,而古樟旁的古驿亭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古樟树底,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蜿蜒远去。

历史

虹关村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由詹姓建村。建村者迁居落户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所以取名“虹关”,又名“虹瑞关”、“虹瑞山庄”。明清时代,虹关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清代《名墨谈丛》载“婺源墨大约在百家以上[2],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别”。村里的大街小巷多以墨业为名,所以虹关又有“徽墨名村”的美誉。从明洪武到清乾隆的400年间,村里出过不少高官,如詹同、詹徽父子,在明洪武年间先后担任吏部尚书。詹应甲,是乾隆南巡召试钦点的举人,清嘉庆年间由宜昌府通判升任直隶州知府,死后林则徐撰写墓志铭。村里有10余名文士,留下传世著作30多部。

虹关于南宋建炎年间建村,“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因名虹关,又名虹瑞关。虹关聚天地之灵气,是徽州古村落的典范。虹关先祖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择地建村,根据风水理论,四兽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依山傍水,虹关是取正南偏东5°-6°,坐北朝南。左边青龙,似青龙蜿蜒环抱,护卫村宅。右边白虎,西边的山似虎卧俯柔顺。南边面水是朱雀,朝山平坦,空前广阔。浙源水(鸿溪)由东向西绕村而流,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优化人居环境,天人合一。村宅后边北向是玄武,虹关称这座后山为“来龙”,龙脉由五龙山逶迤而来,冈峦绵延几十里,经双峰而又缓和有力,山脉到大龙脑壳,然后起伏,而后自然停顿下来,形成一种气势,这就是玄武垂头。龙来十里,气高一丈,龙来百里,气高十丈。气正,则脉从中落而穴正,虹关来龙正气结聚在“玉堂仙吏”大厅屋和全村所有宅基地上,因此虹关一直兴旺发达,久盛不衰。虹关村人懂得藏风聚气,保护龙脉,至今还保留历史上几处护脉禁碑。保护生态,从双峰开始直至后山“来龙”,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风景林,生长形势喜人,更显“来龙”的雄伟秀丽。虹关的山水龙脉,是大自然给予虹关村人的恩赐。“天人合一”思想在风水中表现尤为突出,而虹关村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珍惜理想的居住环境。江西师大地理学院专家考察虹关后,赞虹关来龙山,“脉来自然,气正雄伟,天地人和,兴旺发达”。

视频

虹关村 相关视频

中国景观村落--虹关村
浙源乡虹关村现壮美云海景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