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虺 |
虺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一種毒蛇,常在水中。
"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出自南朝時期著作《述異記》。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虺
注音; ㄏㄨㄟˇ
結構; 左下包圍結構
出處; 《述異記》
筆順編號; 135251214
四角號碼; 15213
拼音; huǐ
部首; 蟲
部外筆畫; 3
總筆畫; 9
五行; 水
五筆; GQJI
倉頡; MULMI
鄭碼; GRI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67A
漢字信息;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兀蟲
漢字部件分解:兀蟲
筆順編號:135251214
筆順讀寫:橫撇豎彎鈎豎橫折橫豎提捺
詞性釋義
讀音huī 虺虺(huī huī):雷聲。
虺虺其雷。--《詩經·邶風·終風》
讀音huǐ
1、名詞, 形聲,從蟲,兀聲。本義:蜥蜴
胡為虺蜴。――《詩·小雅·正月》。陸疏:"一名蠑螈,水蜴也。或謂之號蟪,或謂之蛇醫。"
為虺弗摧。――《國語·吳語》
蟲有虺者,一身兩口,爭相齕也。遂相殺,因自殺。--《韓非子》
又如:虺易(蜥蜴);虺蜥(蜥蜴);虺蜓(蜥蜴和壁虎);
2、毒蛇,俗稱土虺蛇,大毒蛇。泛指蛇類
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字彙》
維虺維蛇。――《詩·小雅·斯干》
虺,蝰地。――《廣雅》
雄虺九首。――《楚辭·天問》
虺蜮:虺、蜴、蜮都是害人的毒物,喻奸惡小人。
為虺弗摧,為蛇若何: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麼辦?原喻要趁敵人弱小時就把它消滅,後泛指壞人要及早除掉。
3、虺尵(huī tuí):疲勞生病(多用於馬)。也作虺隤。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詩·周南·卷耳》
4、越王李貞舉兵造反,李姓一族被改為虺姓。(689年)
5、相關詞語:虺蹊 玉虺虺蝮虺民 軹虺虺床虺蛇 蟒虺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蟲《唐韻》《正韻》許偉切《韻會》詡鬼切,ࠀ�音卉。《廣韻》蛇虺。《詩·小雅》維虺維蛇,女子之祥。《爾雅·釋魚》蝮虺。詳蝮字注。
又王虺。《楚辭·大招》王虺騫只。《注》王虺,大蛇。
又水虺。《述異記》水虺,五百年為蛟。
又姓。《潛夫論》虺氏,皆子姓也。《唐書·則天本紀》削越王貞及琅琊郡王沖屬籍,攺其姓為虺氏。
又人名。《書·仲虺之誥疏》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
又《博雅》虺虺,聲也。《詩·邶風》虺虺其雷。《傳》暴若震雷之聲虺虺然。
又《正韻》呼回切,音灰。喧虺。詩虺虺其雷,亦讀平聲。
又《爾雅》虺隤,病也。《詩·周南》我馬虺隤。
又與螝通。《顏氏家訓》《韓非子》曰:蟲有螝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齕,遂相殺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後見《古今字譜》是虺字。○按螝當作虺。
方言
1、粵語:fui1 wai2
2、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fi3 fi5 wi3 kui3 [梅州腔] fi3 fui3 foi3 wui3 [海陸豐腔] fui3 foi5 wui3 kui3 [客語拼音字彙] foi1 [寶安腔] fui3 | foi1 [客英字典] fui3 foi1 fui1 vui1
傳說故事
虺:是龍的一種,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化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裘士京先生認為:"(蟠虺紋)是與蟠螭紋相似,但圖案稍簡化而龍體更鮮明的(龍)紋飾。"
馬承源先生認為:"蟠虺紋就是盤曲的小蛇的紋飾。"
蜥蜴之蜥,古籍中或記作'虺'。《詩·小雅·正月》:"胡為虺蜴",歷代注家均認為即蜥蜴。由是可見,'虺','蜥'二字古相通用。而虺,乃是古代中國傳說中著名的山林鬼物,其原型原來是蜥蜴。
何新先生《談龍說鳳》一書中認為:"龍的原型來自遠古的灣鱷,及蜥蜴類動物,並且得到文獻與考古文物等多方面的證據的支持,在此基礎上還通過語言分析(尤其注意分析保存在古文獻中的活語言,即口語資料),來構建新的理解和解釋方法。此學說已被相當多的人所接受。隨後何新先生古生物學的證據,古歷史地理學的材料,以及古文獻的記載,提出:"古中國的大陸及海洋上,確曾存在過一種令人恐怖的動物,它其實就是上古時代中國傳說中所謂的'龍'的生物學原理。換句話說,'龍'在古代確實存在,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作"馬來鱷","海灣鱷","灣鱷"。
在古代文獻中,這種巨鱷一直被稱作"蛟龍",它與蜥蜴存在着密切的關係。由此,我們方可理解《述異記》中的如下一段傳說:"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這一傳說的真實涵義應該是:古人認為蜥蜴五百年後可以長成為蛟龍,而蛟龍一千年後可以長成為巨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