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蚌埠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蚌埠市,简称蚌,别称珠城。是安徽省下辖市,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公元1947年元旦)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民国时期曾是安徽军政府驻地和凤阳县政府驻地。

蚌埠,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总人口367.81万,境内山水相连,四季分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

蚌埠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沪高铁、京台高铁的交汇点 。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宿淮蚌都市圈城市,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之称。[1]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今蚌埠(含市区及所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下同)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战国时期,今蚌埠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邑地。

秦朝时期,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

南宋时期,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分钟离县(今凤阳县)置怀远军和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朝时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属濠州(治今凤阳),今蚌埠市区西属濠州怀远县,东属濠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宿州灵璧县、泗州五河、濠州怀远县分领。

明朝时期,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凤阳府怀远县,东属凤阳府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凤阳府宿州及凤阳府怀远县、凤阳府宿州灵璧县、凤阳府泗州五河县、凤阳府凤阳县。濠州先更名临濠府后更名凤阳府,全境均属凤阳府。

清朝时期,清沿袭明制全境属凤阳府,雍正年间泗州脱离凤阳府,五河县属泗州,其余均属凤阳府。其中凤阳县主簿衙门驻小蚌埠镇,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民国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全境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凤阳、五河、怀远等县分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1938年凤阳县城由府城迁至蚌埠,同时蚌埠又为安徽省会(当时名为凤阳县蚌埠镇)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蚌埠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脱离凤阳县(府城又重新作为凤阳县城),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

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划属蚌埠市至今。

地理环境

蚌埠市(含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宿州市、濉溪县、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津浦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区位于北纬33°01′至32°49′,东经117°31′至117°11′,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南部与凤阳县毗邻,西部与怀远县相连。

气候

蚌埠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平均2167.5小时,平均气温15.1°C,平均年降水量905.4毫米,平均无霜期217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至2007年底,已发现矿产地276处,矿产23种(含亚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煤),金属矿产7种(铁、岩金、砂金、铜、铅、锌、银),非金属矿产13种,水气矿产2种(地下水、矿泉水)。

生物资源

蚌埠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过渡的地带,主要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称为夏绿林。蚌埠人工林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一般为黑松、马尾松与刺槐、麻栎的混交。在沿淮滩河堤岸边,营造有防护林带;村庄周围多林木茂密。市区道路两旁以杨树、梧桐、雪松、中槐为主;市郊公路边已普遍绿化,除杨树外,还有柳树、泡桐、刺槐等树种。

野生的动物昆虫

主要有:野兔、野鸡、刺猬、黄鼬、豹猫、玉米螟、菜青虫、大豆食心虫、甘薯天蛾、地老虎、蛴螬、虻、尺蠖等。

人口民族

蚌埠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至民国23年(1934年),居民2.51万户,人口10.52万人。民国36年建市,人口达20余万。1955年人口超过30万,1966年超过40万,1978年升达50万,至1985年已有61.26万人,其中郊区农业人口20.88万人。蚌埠人口以汉族为主,还有14个少数民族。

2012年蚌埠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7.68‰,比上年上升2.20个千分点;死亡率8.07‰,上升3.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9.61‰,下降1.31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367.81万人,比上年增加2.36万人;常住人口318.30万人,比上年增加0.70万人。城镇化率48.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