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蚌谷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蚌谷乡隶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地处西畴县境西北部,东邻法斗乡,南与兴街镇毗邻,西南与莲花塘乡相连,西北与砚山县八嘎乡接壤,东北接西洒镇,乡人民政府距西畴县城1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32.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蚌谷乡户籍人口为21507人。

民国九年(1920年),设蚌谷甲,蚌谷乡境域属西酒区。1987年8月,区改蚌谷乡。截至2020年6月,蚌谷乡辖7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蚌谷村。

2019年,蚌谷乡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个。[1]

地理环境

境内大寨、蚌谷、噜拉、龙正、龙庄、加保等地属山区小坝子,除法古村委会多数面积及龙正村委会部分面积属土山区外,其余均属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占总国土面积的92%以上,石漠化程度深,最高海拔1520米,最低海拔1320米,年均降雨量1470毫米,年均气温17℃,无霜期350天左右。境内共有小二型水库3个,即:蚌谷水库、龙正水库、小桥沟水库;粮经作物以玉米、稻谷、烤烟为主。总的乡情特点是: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自然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财困民穷,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农业贫困乡。在乡政府驻地南部,有距今约5000年以上,于1997年被列为文山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古岩画,有人物、太阳、月亮、动物等画象共80多处。矿产资源有铝土矿、铁矿等。

行政区划

蚌谷乡位于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城西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东接西洒镇,南邻兴街镇,西抵莲花塘乡,北与砚山县八嘎乡接壤。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乡国土总面积132.8平方千米,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96个村民小组。

农村经济

农业、畜牧业是蚌谷的基础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畜牧业发展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坚持依靠科技兴农兴牧,有力地促进了全乡农业、畜牧业生产,确保了农村经济工作的持续发展。全乡农业生产总值实现4006.34万元,比上年增长6.64%。其中,农业产值1713.6万元,比上年增长5%;林业产值24.2万元,比上年增长10%;畜牧业产值2212.92万元,比上年增长8%;其它农业产值55.62万元,增长3%。财政收入实现141.05万元,比上年增长0.3%。农民人均产粮339公斤,比上年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28元,比上年增长8.1%。

认真贯彻县委、政府关于"加快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的指示精神,把劳务输出作为蚌谷乡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引导、培训和服务工作。蚌谷乡现有农村劳动力9000余人,有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截止2007年11月,共组织劳务培训5期,参训人数达454人次,据统计,截止2007年11月,全乡自发外出务工者达3557人,有组织务工者有250人,实现劳务收入1000多万元。许多务工者通过努力,带回了可观的收入,学到了致富的技术和本领,走上了农村致富的捷径,为农村经济发展树起了典型。

人口卫生

全乡有汉族、壮族、彝族、苗族、回族、蒙古族等8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1150人(2017年)。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计划生育率94.47%;已建乡级卫生院一个,村委会卫生所9个,乡级有医务人员9人,村级有医务人员16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5%。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11月,全乡有文化站1个,建有图书室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3所,业余文艺宣传队5支,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0%。

在科技教育上,蚌谷乡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化教育的基础地位。顺利通过了全省的"普六"、"普九"、"普实"工作验收,全乡教育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38.03万元,对新联小学、加保小学、水海子小学、龙潭小学、坡头小学、董家地小学、成技校、蚌谷中学、大吉厂小学、大路边小学、龙正小学、老文寨小学等12所危险校舍进行了改造,并新建了蚌谷乡幼儿园。基本消除了危房学校,极大地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学生入学率达98.9 %,巩固率达98.9%,完学率90.5%。青壮年脱盲率达到86.6%。[2]

基础设施

能源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07年11月,全乡沼气池总数3783口,沼气池覆盖率达85%(无能力建池、五保户485户除外);装有太阳能农户数71户;建有小水窖2107口。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全长5公里的全县第一条通乡水泥路面,带动了蚌谷经济的快速发展。修通了蚌谷至砚山县。

八嘎乡四级砂石公路,新修了乡村公路45公里,维修了80.5公里,使全乡98%以上的村寨通了公路,到"十五"期末,全乡拥有各类公路285公里,基本建成了以集镇为中心,辐射各村的公路网络,农村交通便道四通八达。

小集镇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蚌谷乡集镇建设总体规划》,筹资70余万元启动实施长310米,宽20米和长80米,宽12米的安置街及两座桥涵的蚌谷小集镇开发建设。

岩溶槽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经验突出。通过在项目区对"山、水、林、田、路、电"等进行综合整治后,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全面推广,大力推动全乡乃至全县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步伐,为相同地域治理石漠化和水土保持工程提供试点经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水利和电力设施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乡建了一座小二型水库(小桥沟水库),用于解决县城供水。建成各类三面光沟16500米,建成各类人畜饮水池、旱地水浇池545件16350立方,使全乡水利化程度达25%,切实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完成一、二期工程,共改造七村185组4700户18850人的生产生活用电。

广播电视和通信事业健康发展。为积极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共完成电视光缆改造433户,实施了"村村通"项目5村14组782户3128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0%以上。移动、联通、小灵通信号站的建成,快速、便捷、高效的通讯网络逐步形成。

特色产业

香椿

蚌谷乡是文山州一个较典型的岩溶山区特困乡,全乡国土总面积132.8平方千米,92%以上的面积均属喀斯特地貌,农民人均耕地1.02亩。2006年底,全乡人均产粮339公斤,人均有钱1028元。如果仅靠这一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单一发展生产,要实现全乡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为尽快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增收难的问题,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充分吃透乡情的基础上,积极寻思路、觅对策、探市场,认真按照"宜粮则粮,宜烟则烟,宜林则林"的方针,切实设法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上,经多方考察论证,最终选定了在全乡具有较大适应范围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四季香椿作为一个特色产业来抓,并于2002年在乡第八次党代会上将其规模初定为10000亩。通过四年的努力,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完成3800亩,利用其它项目造林完成4350亩,种植面积已达8150亩,其中:龙正村委会马六塘村民小组18户农户均种植了香椿,并且已经有10年的种植历史,现全部进入丰产期,经济效益较为明显,户均达6000元收入。2006年底,全乡共采摘椿芽49.7万斤,实现收入298.5万元,收入较多的达5000多元,较少的也有几百元,产品远销昆明、文山等市场,由于口味极佳,深受消费者欢迎。全乡到2010年即可实现万亩四季香椿基地的目标。

农家乐

蚌谷乡以服务城市为导向,充分利用"龙正--龙潭"经济带"水海子--龙潭"段的区位优势,引导农户发展休闲观光假日经济。现已发展风格各异的"农家乐"6户,年接待客人5000余人次,年实现营业收入130万元。规模较大的"广跃山庄"、"天逸园"、"休闲农家乐"等,年纯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并带动片区群众发展畜禽养殖10组138户,发展水产品养殖5组30余户50余亩,发展蔬菜种植6组150余户,就地转移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20人次,为片区群众年增收44.1万元。

自然资源

蚌谷乡农业资源除主要的粮食作物外,还有经济作物油菜、生姜、烤烟等,特色农业产品有香椿、花椒等,其中香椿是我乡的主要产品。境内共有小二型水库3个,即:蚌谷水库、龙正水库、小桥沟水库乡人民政府附近都有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另外,蚌谷乡矿产资源有铝土矿、铁矿等,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