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蛋壳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蛋壳陶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如高柄杯,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

蛋壳陶均为细泥陶,陶土应为河湖沉积的细泥,经过淘洗,不含任何杂质,胎薄而且均匀,颜色单一纯正,制作上普遍采用轮制。通过器物口、底足均能看出类似同心圆的痕迹,部分器壁隐约可见快轮旋转时形成的细密细弦纹,器壁极薄,最薄处仅厚0.3毫米。

1973年春,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大范庄古墓中出土蛋壳陶杯30余件。1980年4月,临沂市罗庄区湖西崖村出土蛋壳陶杯10余件、兰山区朱保村出土蛋壳陶杯10余件。皆存于临沂市博物馆,该馆龙山文化蛋壳陶馆藏数量为全国之冠。

简介

蛋壳陶的质料全部是细泥质的黑陶,不含任何杂质。薄陶胎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薄部位在盘口部分,薄至0.2毫米,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见也不超过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过25厘米,重量多数为50-70克。

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之美誉,这种一触即倒,易于破碎的珍贵器物绝非一般生活用具,可以断言"蛋壳陶"应该是专为礼仪用的器皿。

评价

为什么把蛋壳陶作为祭拜神灵的礼器呢?据地层考证发现,龙山地区在远古时期地处沿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海神有无尚的崇拜,尽管人们通过各种神圣的方法来拜祭海神,但是自然的变迁依然阻止不了大海的咆哮给人们带来灾难,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龙山地区的先民们通过对自然事物观察发现,在地震和海啸这些人类无法躲避的自然灾害面前,鸟类却能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于是当人们制作祭祀礼器的时候特意制作得轻盈娇小,这样蛋壳陶诞生了。[1]

参考文献

  1. 蛋壳陶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