蛣蟟紀事(宋振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蛣蟟紀事》是中國當代作家宋振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蛣蟟紀事
鄉下農村老家把蟬叫「蛣蟟」,剛出土的蟬幼蟲叫蛣蟟龜,黃褐色或淡紅色,善攀爬,蛣蟟龜由土中鑽出來爬到樹上蛻變成蛣蟟。其實,蟬的俗名別名還真不少,有蚱蟬、油蟬、知了、蜘蟟、嘰碴蟲、蟬猴、碣餾猴、知了猴、知了鬼、爬杈、爬猹、螞蛣蟟兒等等,屬於昆蟲綱、同翅目、蟬科的一種昆蟲。小時候,每年夏天我和夥伴們就經常摸蛣蟟龜、撿蛣蟟皮和黏蛣蟟,這其中還發生了不少有趣的事。
摸蛣蟟龜
每年的盛夏,從傍晚開始,蛣蟟龜就會從泥洞裡鑽出來,然後攀爬到附近的樹木、竹竿、牆頭等物體上,去完成自己由蛣蟟龜到蛣蟟的蛻變。尤其是雨後,由於泥土鬆軟,容易打洞,蛣蟟龜就會大量鑽出地面,這時正是摸蛣蟟龜的好時機,村民們就會男女老少齊上陣,大家一起摸蛣蟟龜。房前屋後,大街上胡同里,到處都是拿着手燈摸蛣蟟龜的人群,尤其是村邊上的小樹林裡,摸蛣蟟龜的更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燈光四射,像趕集一樣,這波人剛走,那波人又來,生怕錯過一個摸蛣蟟龜的好時機。
摸蛣蟟龜也有許多「技巧」,就是眼尖手快,排查要仔細,看到樹底下、路邊上的「微小洞口」,要仔細觀察一下,看看是否新洞,洞口邊上若是舊土,說明蛣蟟龜已經爬走了,找找周圍的樹上竹竿上有沒有蛣蟟龜。如果洞口邊上是新鮮土,這說明蛣蟟龜還沒有鑽出來,在洞口邊上等一會兒,待蛣蟟龜鑽出洞口再將其捉住。否則,在沒有把握確定「洞裡」有沒有蛣蟟龜之前,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如果洞裡有蛣蟟龜,你一動「洞口」邊上的新土,蛣蟟龜發覺後就會縮回洞內,知道洞外面有危險,就會半天不鑽出來了,人們在洞外面等着着急,就人工「挖洞」取蛣蟟龜,有的洞挺深,人工挖洞很是費工費力的,有時候稍不注意,費了半天勁還會把蛣蟟龜挖壞了,得不償失。
夏天晚上摸蛣蟟龜,由於天黑手燈光線有限,再加上馬蛇子洞、小蛇洞和蠍子洞等與蛣蟟龜洞很相似,「挖洞」取蛣蟟龜時經常發生誤判,也會帶來「危險」,不是挖出馬蛇子,就是挖出小蛇來。有一次,我發現一棵大楊樹底下有個小洞,洞口周圍全是新土,以為是蛣蟟龜洞,由於心急捉蛣蟟龜,我就迫不及待地挖開了洞口,剛挖了幾下,看到洞裡露出來一個小圓頭,以為是蛣蟟龜,正準備用手去抓,結果噌的一下,從洞裡爬出來一隻大蠍子,好險呀!差一點被蠍子蜇了。
夏天,人們摸蛣蟟龜一般從傍晚開始,一直持續到夜裡十點多鐘才結束,收穫頗豐,一晚上少的能摸十幾個蛣蟟龜,多的幾十個,運氣好的能摸上百個蛣蟟龜,然後人們拿着自己的「戰利品」,喜滋滋的回家休息了。第二天傍晚,摸蛣蟟龜「大軍」又開始了……。
人們摸了蛣蟟龜,有的拿去賣錢,有的留着自己吃,還有的送給城裡的親戚朋友,不管哪種情況,夏天傍晚摸蛣蟟龜,成了鄉下人們必做的一項重要事情。另外,蛣蟟龜全身都是蛋白質,沒有脂肪,營養價值高,富含人體必需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並且具有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油炸、酒醉等多種食用方法,具有色澤金黃,外香脆里鮮嫩,干香味美的特點,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佳肴,被人們越來越多的端上了餐桌,價格也是持續上漲,有的地方一個活體蛣蟟龜賣到了2元錢。
撿蛣蟟皮
蛣蟟龜經過蛻變為蟬,也就是蛣蟟,外殼稱蟬蛻,鄉下農村老家叫蛣蟟皮,其主要成分含甲殼素及蛋白質,味甘、咸、寒,入肺、肝經,蛣蟟皮作為傳統中藥成分,具有抗菌、祛寒、鎮驚、利尿等功能,常和其他中草藥材一起配合使用,在藥用價值上,占據重要的位置。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念小學的時候,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每年夏天,我就和小夥伴們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村裡的樹林子裡去撿蛣蟟皮賣錢貼補家用,或買些學習用品,有時候,一個中午能撿一百多個蛣蟟皮,賣幾角錢。別小看這幾角錢,這在當時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能買幾個作業本、鉛筆和橡皮等。
蛣蟟龜很是「聰明」,有的蛣蟟龜在蛻變時,為了不讓人捉住,會爬的很高,有的甚至爬到了樹枝尖上,離地面好幾米高,就是看到了,一般人也很難撿到,所以在撿蛣蟟皮之前,要準備好一根二三米長、擀麵杖粗細的竹竿,竹竿的頂部綁上一個用鐵絲製作的鐵鈎子,一旦遇到樹枝高處的蛣蟟皮,就用竹竿上的鐵鈎子鈎下來,這樣就不會望「蛣蟟皮」興嘆!
撿蛣蟟皮也是件很辛苦的事,炎熱的盛夏,每天中午冒着三十八九度的高溫和火辣辣的大太陽,在樹林子裡來回奔波,又悶又熱大汗淋漓。我的一個小夥伴,在撿蛣蟟皮時,由於喝水少出汗多,造成中暑虛脫,在醫院裡住了好幾天的院。
有時半天撿不到一個蛣蟟皮,有時好不容易發現一個蛣蟟皮,還是在大樹枝的馬蜂窩邊上,在用竹竿上的鐵鈎子鈎蛣蟟皮時要特別小心,稍不注意就會碰到馬蜂窩。有一次,我用竹竿鈎一個馬蜂窩邊上的蛣蟟皮時,手一抖動碰上了馬蜂窩,馬蜂以為我要捅它的「老窩」,結果,嗡的一聲,一大群馬蜂朝着我飛來,嚇得我扔下竹竿撒腿就跑,頭也不敢回,一口氣跑出去幾百米遠,路上被雜草絆倒好幾次,爬起來再跑,跑慢了,就會被馬蜂蜇傷,後果將不堪設想。
黏蛣蟟
所謂黏蛣蟟,就是用小麥膠黏蛣蟟的一種土辦法。據悉,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這種辦法捕蟬了。先秦《莊子》「佝僂承蜩」的寓言,講的就是這種方法。
首先將曬乾了的麥粒,含在嘴裡反覆細細咀嚼,待嚼成稠糊狀後,再放進水裡揉搓淘淨麩皮,黏黏的麥膠就算做好了,然後將麥膠纏到事先準備好的二三米長擀麵杖粗細的竹竿頂頭上備用。
黏蛣蟟時,要全神貫注,屏住呼吸,兩眼緊盯着蛣蟟的翅膀,然後慢慢靠近,待接近蛣蟟時,突然發力,瞬間將麥膠黏在蛣蟟的翅膀上,蛣蟟一旦被黏住翅膀,由於麥膠黏性特別強,無論蛣蟟怎麼掙扎,怎樣撲棱,帶着嘶啞的叫聲都將難以逃掉,一次黏蛣蟟成功。
有一次,我從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楊樹上,剛黏到一隻蛣蟟,高興的我手舞足蹈,拿着竹竿在半空中來回晃蕩,結果碰到了周圍的樹枝,從樹上掉下來一條一米多長的綠頭蛇,差一點落身上,嚇得俺直冒冷汗,臉色煞白,半天沒有緩過神來……
現在,四十多年過去了,小時候和夥伴們一起摸蛣蟟龜、撿蛣蟟皮和黏蛣蟟時的情景,時常浮現在眼前,使我久久不能忘懷。[1]
作者簡介
宋振東,1983年10月參軍入伍,在空軍機關部隊服役多年,2004年10月轉業到地方政府部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