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蜀河人的狂欢节(袁明秀)

蜀河人的狂欢节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蜀河人的狂欢节》中国当代作家袁明秀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蜀河人的狂欢节

今年正月十三这一天一大早,弟弟开车带着我和小侄女又一次回到蜀河,我们是专门回去给父母亲走坟的。

本来,我们计划走完坟之后,立即赶回安康,妹夫说:“你们干脆留下来,今晚上出灯,我们一起去看烧狮子。”

蜀河“烧狮子”,这个民间活动我是知道的,它书面名称为蜀河太平灯,又俗称蜀河“火狮子”,兴起于明末嘉靖年间,五百多年来,这场年俗狂欢从未停歇。2015年12月被列入陕西省第五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河“烧狮子”,纯粹是蜀河当地民间的一种年俗活动,它只有一个单一的功能,那就是民间娱乐,不带任何迷信色彩。

这个民间活动放在每一年农历的正月十三,正是蜀河人辞旧迎新的日子,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将一年来的辛苦劳作,用一场关于火的狂欢,将过去一年所经受的生活压力统统释放出去,并用这样喜庆的方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众生康健、福绵不绝。

正月的蜀河口,春寒料峭。风,裹挟着汉江的水腥味吹拂着。吃完下午饭,我们早早来到位于蜀河下街古码头附近的停车场。人们扶老携幼,热闹的前街,此时已经沸腾起来了。

每一家的商铺门前,都高高挂起鲜红的大灯笼,路灯,把街道映照的恍如白昼,也把街道上空的黑夜照亮。花灯,狮子还不见踪影,街道上的人流就已经是摩肩接踵了。人流中,除了极少数是蜀河镇子上的居民,大多数是从周边村子,周边小县,甚至还有随旅行社来古镇的外国游客。

那段时间,我因为在家打扫卫生,擦洗地板的时候一不留神滑倒,摔裂了左腿骨,行动极为不便,弟弟把我安置在停车场与前街交界的路口,他们一行人直奔黑沟大水井,他是要去那里拍摄出狮子仪式。

连日的阴冷天气,使得天色早早暗下来,如潮的人流,已经把寒冷的夜空暖化。我因为左腿有伤,害怕被人流撞击,远远地躲在一家商店门前。璀璨灯光中,有人大声喊道:“花灯来了!”顿时,人流又一次骚动起来。

我站在店家屋檐下的台阶上,伸长了脖子向远处望,果然,黑压压的人脑袋上方出现了两排花灯,正慢慢地向我站的路口移动,密集的人流,很自觉地分开一条只能容纳两个人通过的通道,让高高擎着花灯的队伍通过,长长的花灯队经过,人流又迅速地合拢。

高擎花灯的队伍,在前街通往停车场的路口迅速分为两队,分别站在道路两侧,我听见人群中有人说,他们是要在这里等候,等到狮子出来后,他们要去小河东。

几十盏花灯,被一群村姑模样的女子和一群年轻的农民模样的人高擎着。每一盏花灯,都被从灯内发出的柔和的光照的亮晶晶的,亮晶晶的光,照亮了寒夜,也温暖了我的心,我也被这样热闹的场面感染着,兴奋着。

小心翼翼地拨开人群,站在一个擎着花灯的女子身边,非常友好的冲她笑笑,她也同样友好的向我报以微笑。我向她询问花灯是谁人所做,她告诉我,是镇政府安排她们村子的姑娘、媳妇、大婶大娘们做的。她说,她擎的这一盏花灯,碰巧就是她自己做的。

花灯制作的非常精致、逼真。

灯体的框架是用竹子劈成的篾作原料,用特殊的工艺轧制而成,灯杆,是用细长的竹竿做成。所有的灯体造型非常美丽,有的是星星造型,有的是月亮造型,有的是花卉造型,还有的是动物造型。每一盏花灯的灯体四周,都垂下一条条细丝,每一条细丝上都点缀着一朵朵鸡蛋大小的花卉。这一条条细丝,一朵朵花卉,全都是用彩色的皱纹纸折成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我叹为观止。我欣赏着、惊叹着,我惊叹这一朵朵花卉的逼真,惊叹这一个个洒落在乡野的民间艺术家们杰出的手艺。

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如果不是我亲耳所闻,我怎么会相信,这一盏盏堪称精美的手工艺品,竟是出自一个个最平凡不过的老少村姑之手?

在经过她的允许之后,我禁不住接过她手中的花灯,举在我自己的手上,我仰起头,欣赏着它的精美,赞叹着制作者的智慧,赞美着村姑和她的同伴儿灵巧的双手。我轻轻托起花灯四周围垂下来的花朵,瞬间觉得这些花卉活了起来,是这一群藏在深山无人知的老少村姑们,赋予了这一盏盏花灯新的生命。

小侄女打来电话,说,狮子已经从黑沟的大水井出来了,正在往农贸市场去,精彩的场面就要来临,问需不需要来接我去农贸市场一饱眼福

我站立的地方,离农贸市场很近,我已经隐约听见了放礼炮的声音了,我告诉小侄女,你不用管我,选好角度,替大姑多拍一些照片就行。

我想亲眼目睹烧狮子的热情冲谈了左腿的疼痛,费了好大劲,到底目睹了蜀河烧狮子的狂欢。

我照例远远的躲在一家商户高出街面的台阶上,我看见农贸市场前的整条街道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看不见狮子狂舞的场面,只看见恍如白昼的夜空上,飘飘袅袅弥漫着火药的呛人气味,人群中不时爆发出一阵阵高亢激昂的喝彩声,伴随着阵阵喝彩声的是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咚咚”声,我知道,这是蜀河口人自制的“花子”发出来的巨响。

蜀河口人自制“花子”的外筒,早先年间多用牛角、老砖钻眼,现主要用纸质圆筒,直径约十五公分,根据填药量多少,长度一般约二三十公分,一端用泥土夯实钻细眼以穿引线,填药为柳木炭灰、硝、黑火药、铁粉等成分,另一端再用泥土夯实封底。填药成分比例和药量决定了燃烧后火花形状、颜色、气味以及安全程度,制“花子”工艺在蜀河人家的普及程度较高,甚至少数人家还有独门秘方。衡量一支“花子”质量好坏的标准主要有是否安全(防止向前座或向后座花)、燃烧时长、花型是否朵状、颜色是否鲜艳、威力是否充足等。可以说制“花”工艺与舞狮技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支撑了蜀河“烧狮子”的辉煌。如果你身临其境,领略过蜀河“烧狮子”的魅力,周边地域类似民俗活动一定会变得索然无味了。

就在我所处位置的街面上,一群年轻人兴奋不已,手中拿着蜀河口人自己制作的的“花子”,他们个个戴着一次性口罩,个个脖子上都无一例外地带着一条红布带,有的身着迷彩服,甚至,有的小伙子还戴上了安全帽。

对于这样的装束,我不得其解,叫过来一对情侣模样的年轻人问个究竟,这才知道,原来,戴红领带,是蜀河“烧狮子”特有的标识,身着迷彩服,是为了防“花子”烧,而安全帽,则是避免被“花子”烧伤的最有力的武器。他们说,他们在此等候,等狮子一过来,就可以尽情狂欢啦!

狮子队终于舞过来了。

舞狮子的队伍顺着街道两旁挨家挨户拜访,为每家每户送去吉祥、祝福和庇佑。狮队所到之户,立即鸣炮表示迎狮子,街道便成为人狮共舞、火光交错、浴火腾欢的战场。

狮子以相对粗旷简单的步伐摇头摆尾向主人“示威”或“挑衅”,主人便拿出看家“花子”对着狮子燃放,俗称“冲花子”。当主人家“花子”基本燃放完后,对狮面朝主家大门,由“喝彩人”送去吉祥话语,众人随喝,称其为“喝彩”,主人便以物品或金钱答谢回馈。根据主家请求,还可将“狮子”引进室内祈福。若是主家小孩多病多灾,还可将三岁以内的小孩从狮口喂进,从狮尾接出,达到祛病避灾的祈愿。每到一户人家,舞狮子的人都会短暂停留,边舞狮子,边向这家人传递祝福。在这个过程中,围观的百姓会点燃特制的焰火,朝狮子喷射火花,象征着祛除霉运,迎来吉祥。在整个过程中,火花也会落在围观者身上,那就意味着这个人来年会红红火火。

空气中弥漫的呛人的火药味,使我禁不住退到我身后的商店里面去了。店铺前,已经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看店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年妇女,满脸堆笑,非常友好的招呼我坐在她家店铺内。她说她的当家的就在门口接狮子,她怕挤,没敢出去。向她问起“烧狮子”,她兴致极高,她说,“烧狮子”年年从正月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如果遇到天气好,一天燃放的焰火纸筒会撒满整个街道的路面,灰烬也会积上厚厚一层,这就说明大家生活会越来越兴旺。

为了防止火花落在身上烧毁衣物或烧伤身体,看狮子的人都会穿上一身耐脏耐磨的厚衣服,头戴红围巾,手套,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一身迷彩服,有时候安全帽也派上了用场,你看,一些年轻的娃们,都戴有口罩,还戴有安全帽,有的戴头盔。

看狮子的人都包的严严实实的,舞狮子的人更是包裹的扎实。舞狮子的人在舞狮子前要全身涂上一层蛋清,防止烧伤;两只狮子也要全身被洒满水,防止燃烧,伤及舞狮者。狮子重的很啊,而且还要不断躲避人群的追赶和焰火喷射,舞狮子的人每过一段时间都要进行轮换,不然,会受不了的。

我听女主人介绍舞狮子的当儿,狮子无比霸气地舞过来了,一时间,硝烟弥漫,火光四起,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花子”震天动地的“咚咚声”震耳欲聋。

一个个花子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伴随着巨响,夜空绽放出大朵大朵美丽的花儿。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同,犹如五颜六色的满天星,又像金黄色的蒲公英,绚丽多彩。 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弹飞射,忽明忽暗,把夜幕点缀成鲜花的世界。

人流如潮水,紧紧围绕着狮子,欢腾着,不停歇地向前涌动着。

在我看来,中国南北舞狮,多表现狮子经过人类驯化之后的温顺、和善和技艺,少未经驯化或驯化过程中的原始、狂野和蛮昧。而地处陕西南部、汉水中游、秦巴夹江腹地的蜀河古镇,由于地理、交通位置所限,其与不同文化版块之间的民俗文化交流频繁程度与中原、江南地域相比,相对独立,易形成“文化孤岛”,其原生民俗基因保留的相对完整,因此蜀河古镇的“烧狮子”更多是再现了人类驯化狮子的过程,而整个舞狮活动也更能体现出人狮共处之初所原本具有的原始、狂野和蛮昧的味道。这种味道所围绕的中心就是用“花子”“烧”狮子,这一“烧”的过程便升华成为“人类驯化狮子、狮子反佑人类”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形成了一脉独具的地域特色舞狮文化。

盖因如此,蜀河“烧狮子”便成了一场关于火的狂欢。

[1]

作者简介

袁明秀,笔名冷月无声,女,回族,小学教师,陕西省旬阳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