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蜀绣

增加 31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三、工艺要求
[[File:蜀绣大红鸡冠花.jpg|缩略图|蜀绣大红鸡冠花]]
以纯手工传统工艺设计、勾稿、上绷、配线、刺绣、装裱(缝纫等后加工)、检验等工艺程序进行生产。
1. 绣点和线条类:以很细的线迹形成点子,常用于点缀花蕊等纹样的绣法。
[[File:蜀绣大红鸡冠花.jpg|缩略图|蜀绣大红鸡冠花]]
2. 绣平面类:以铺针、盖针、参针、晕针等针法来绣平面的绣法。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蜀绣是一门纯传统手工艺,整个制作过程没有半点非手工成份。这门艺术从古至今经历了起步、发展、兴盛到如今逐渐濒危的过程。在民族工业很不发达的旧中国,学刺绣的人特别多,清末时巴蜀两地超过千人,解放前夕成都地区就有三千多人,到今天整个从事刺绣的人员不到一百人。解放前一个绣花工要学6年才能出师独立制作蜀绣作品,因此只招15岁以下的学徒。一根绣花针的重量仅二克,称得上最轻的劳动工具,但这根针的份量并不轻,绣工要通过它把上百种针法和无数色彩的线,在一张薄如珠丝的纱面上表达出风情万种和诗情画意,加之学刺绣单调枯燥,现在的年青人大都不愿学,即便在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能招一批学工进厂,不到一年厌学的人会走一半,三年后技能差的再淘汰一半,最后能学成并且技艺好的不到10%,能绣“三异绣”的大概有5%,蜀绣的后继乏人,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随着就业门类的增多,选择蜀绣这个行业的人会更少。蜀绣工人工资低、工作费心、费时、费视力。吃年轻饭,职工多半有职业病(颈椎骨质增生)。如今蜀绣厂内从事蜀绣的老艺人仅存六位,都已80岁高龄,厂内在册职工122人,在岗职工68人,在岗绣工仅有15人,绣工平均年龄38岁。蜀绣后继无人是蜀绣最严重的濒危状况,特别是“三异绣”人才的溃乏。在经济和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蜀绣传统技艺和上百种针法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的。保护和拯救蜀绣传统技艺已迫在眉睫。
== 相关视频 ==
{{#ev:youku|XNDQ2MTA2NDA2MA|640|center|<big>李子柒:千年民俗蕴服章之美,蜀绣文化彰华夏礼仪</big>|frame}}
{{#ev:youku|XNDQ2NDY1OTgyNA|640|center|<big>李子柒耗时几个月完成的蜀绣,自己裁剪制作一件衣服,惊艳到谁</big>|frame}}
== 参考资料 ==
15,650
次編輯